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歡迎您關注我們,為您帶來新視角新體驗。
各位朋友晚上好!在很早之前子淵和大家聊過韓國、越南廢除漢字的歷史,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下曾經發生在華夏大地的「漢字廢除運動」。如果不是這一運動未深入民間,或許我們已經徹底告別了漢字,實在是令人後怕不已。
▲殘存於越南寺廟的漢字
在民國初年,一些學者認為漢字「難讀難寫」的弊端嚴重阻礙了全民教育普及和知識傳播,因此提出進行「中文改革運動」,大幅降低學習中文的難度,一些人乾脆鼓吹徹底廢除漢字以便與世界接軌。在筆者看來,後一種看法實在是有些過於激進。
▲切音字書籍
客觀說來,漢字的讀寫難度與文化傳播的便捷性、普及性需求的矛盾長期存在。早在甲午戰爭之前,一些支持變法圖強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了教育普及的重要性,而複雜的漢字令普通百姓頭疼不已。於是王照等人掀起了「切音字運動」,他們參照漢字和速記符號設計了一系列筆畫式字母來替代漢字,但傳播範圍並不大,且於1910年被攝政王載灃宣布廢除。
▲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
到了民國,這個問題再次被學者和文人們提起,他們在虛心向外國學習的時候對拼音文字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認識,認為其對於推行全民教育和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公開主張採用字母拼音。陳獨秀、胡適等眾多知名學者都對用羅馬字(即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提議表示贊同,文學家錢玄同、歷史學家傅斯年和魯迅先生更是主張漢字應當被拼音文字絕對替代,「國語羅馬字運動」遂逐漸興起。
▲傅斯年與胡適合影
魯迅先生曾在文章中說: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魯迅先生油畫像
經過政府官員與學者們的反覆討論協商,國語羅馬字的拼寫規則最終出爐,並由蔡元培在1928年9月予以公布。該條例詳細規定了各種情況下的拼寫組合方案,其中一些拼寫影響至今,比如「清華」的英文為Tsinghua,北京大學的「北京」二字的英文是Peking,蘇州大學的「蘇州」則仍譯作SooChow,以及眾多海外華人的譯名。
▲蔡元培先生像
更讓國內學者高興的是,大力推行「拉丁化字母改革運動」的土耳其頒布了《新文字法》,這對其他推行羅馬字的國家顯然有著莫大的鼓舞作用。然而這種拼寫方式只是文人們的一廂情願,並沒有真正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後在悄無聲息中走向低潮。
▲《蘭亭集序》局部
漢字之所以能在這樣的空前危機中不被淘汰,固然和其具有的堅忍生命力有關,但我們仍應重視漢字在數字時代所面臨的新危機。漢字乃是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而書寫習慣的改變使得大多數人選擇了拼音輸入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漢字記憶拼音化,「提筆忘字」的現象也將會越來越普遍,「拯救漢字運動」開始在民間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