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價格在諸多行業中有連帶作用,食用油、飼料、養殖、種植、食品深加工、生物製藥……太多產業鏈都需要這個基礎性原料,這個市場出現了價格動蕩,對目前的整個市場而言,都意味著巨大風險。」
黑龍江大豆價漲得有點離譜
從2020年10月份的收割季開始,以黑龍江為代表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價格就呈上漲趨勢。目前,黑龍江省內部分區域的豆價已經突破2.7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0%左右。2020年11月18日,代表國產大豆價格的黃大豆1號期貨指數漲至5410元/噸,創新下18年來歷史新高。
更有甚者,「豆圈」盛傳,大豆今年毛糧每斤會突破3元。然而,業內人士估計,鑑於黑龍江豆農惜售不賣,目前,近六成豆還在豆農手中。
從貿易商到豆農,整個行業的神經都繃緊了,價格不斷上漲,所有人都預期崩盤的日子要來了,但是,哪一天來?
黑龍江省內多家貿易機構表示,目前,約五六成的大豆還是囤在豆農手中。而往年,這個時候,豆農手中已經基本無糧了。
業內人士分析,僅從大豆本身的種植效益來講,2020年無疑是最好的一年,一是大豆生產者補貼繼續高額發放;二是現貨價格高;三是產量也還不錯。近年來,我國在東北三省一區出臺了多項鼓勵農民種植大豆的政策,出臺了很多增加種豆農戶收入的補貼措施,加上科技種田的推廣等,東北三省一區的農戶今年種植大豆的熱情較高,大豆種植面積得到有效擴大。
從政策面來看,國家繼續鼓勵大豆的種植,同時,補貼上國家也更傾向於大豆。2019年,黑龍江的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為255元/畝,高於玉米補貼200元/畝以上。2020年,在上年的基礎上,黑龍江大豆補貼標準基本保持穩定,玉米補貼標準適當提高,大豆每畝補貼高於玉米200元,這導致大豆種植面積得到有效擴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增加7.48%至460萬公頃。
黑龍江的大豆,真的實現了種植面積增加,單產量增加的豐收局面。
然而,豆價卻如此瘋狂,出乎所有人預料。
本地加工企業難受
如今瘋漲的豆價讓黑龍江甚至國內以東北大豆為原料的下遊加工企業倍受傷。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的大豆深加工企業,山東禹王生態食業有限公司卻提前經歷了「寒冬」。
元旦前,「一豆難求」的窘境讓這家知名企業已接近停產,這是多年來除疫情期間停產外,第一次因為原料跟不上而停產。「豆農能挺得住、貿易商也能挺得住,可我們加工企業挺不住啊!」山東禹王生態食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振江說,下遊食品企業不斷催單,但企業存儲的豆量並不多,只夠維持半個月左右。
禹王公司在黑龍江一共設了三個加工廠,平均每天需要大豆2000噸。前幾年企業一直都從貿易商手中買豆,畢竟省心,也不太在意被中間商從中賺點辛苦錢。可今年情況大不同了,大豆太難收了,豆農、貿易商都是「攥豆不賣」,企業負責原料採購的30多人,從9月20日起都在省內各大豆主產區,然而,企業存儲庫裡仍舊空空蕩蕩。
對於諸多加工企業而言,與去年同期相比,每斤毛糧價格上漲了8角錢,直接結果就是產品利潤不復存在。
然而,對於這些以大豆為主要原材料的企業來說,2021年的苦日子剛剛開始,生產成本高企,直接影響公司效益,但因為原料緊缺導致產品不夠而引起下遊合作商的不滿,這才是最可怕的。
沒有原料而導致的停產,讓很多小型加工企業只能停掉所有供應鏈,「成本大,哪怕負利潤還可以忍受一段時間,但沒有原料導致沒有產品供應下遊合作夥伴,客戶都沒有了,以後怎麼活下去?」同江市一位浸油企業負責人已經開始四處聯繫處置資產事宜。
作為我國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產區,黑龍江地區一直沒有進口轉基因大豆進行生產,主要靠的還是國產大豆和部分俄羅斯、加拿大的非轉基因大豆。
然而,大豆行情火爆的同時,國產大豆供不應求,一個可預見的場景是:今年的肉製品價格比較高,豬肉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消費者對豆製品的需求增加,臨近春節,再次提高豆製品的消費需求,因此企業也加大了國豆的收購力度,居高不下的大豆行情不斷推高著價格。
豆價上漲後果外溢
來自四川廣元豆製品協會的消息說,之前一直每個月從黑龍江統一購買大豆60噸左右,但如今,高企的價格讓「會員企業都懵了」,協會中規模較小的加工企業,已經因為「斷豆」而不得已停產了。
而之前跟他們合作的嫩江縣幾個貿易商,也束手無策:「原來固定的種豆戶,高低不賣。」更讓他們憂慮的是,就在他們身邊,總有一股更多的錢在推動這豆農期待更高的價格。作為大豆主產區,小小嫩江縣城,一下來來了好多神秘的面孔。
如今的局面是,農戶、貿易商、加工企業三者在博弈,而其中,似乎還有一種足以讓這三方都可能輸掉的資本的力量。這股力量似乎很可怕,連中儲糧作為定海神針之前進行了幾次市場「壓價」——在產區多地掛牌收購大豆,收購價格多在2.15-2.20元/斤之間,但這種明顯低於當地的大豆價格,收效甚微,難以打壓大豆價格上漲的勢頭。行業人士的擔憂是:今年大豆價格大幅上漲,也會影響明年地租上漲,如果明年達不到今年的豆價,對中小農戶來說存在一定風險。而同樣,價格波動明顯,對加工企業來說風險也同樣在巨大。
「期望一段時間後情況能有所改變。」黑龍江大豆協會一位負責人分析,國產大豆的總供給量與往年相比變化不大,目前主要是攥豆不賣,造成流動性較差。然而,省內近期轉冷,且面臨多雪天氣,對大豆在存儲上可能造成壓力。「一旦大豆庫存集中釋放,就可能對後市價格造成衝擊。」
一場可預見的全行業漲價?
目前,國產大豆價格持續走高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市場情況複雜多變,種植戶要注意防範市場風險外,上下遊企業更應該用多種手段避開風險。一位長期從事期貨交易的人士認為,這場大豆價格突漲,或將給全行業帶來不良後果。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或許是一場無法迴避的風險。2019年以來,大豆市場價格一直保持著穩中有升的態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導致大豆進口遇阻,國產大豆市場很快出現了供需缺口,從而支持國產大豆期現價格持續攀升。同時,有關機構不斷提價收購又增強了市場對價格看漲的信心。後來,隨著疫情好轉,下遊需求開始恢復,國產大豆市場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再度推升大豆期現價格。
與此同時,國內有關機構多次提價收購導致市場預期不斷攀升。2020年3月以後,市場上農戶手中的餘糧減少且惜售心理增強,倒逼有關機構不得不一路抬升收購價格。據了解,2020年3月17日,東北地區有關機構以2.1元/斤的價格展開大豆輪換收購工作,而到了3月25日,有關機構大豆掛牌收儲價格就進一步上調至2.2元/斤。此後,由於收購上量困難,收購價格更是一度上調至2.5元/斤。有關機構的這一動作抬升了貿易商的收購成本,促使產區國產大豆價格快速攀升。
而之前一直被看作是國產大豆替代的俄羅斯大豆進口帶來的衝擊十分有限。近年來,俄羅斯大豆對我國的出口比較穩定,2019年1-12月的大豆出口量為73.06萬噸,較2018年的81.73萬噸減少10.6%。儘管從2018年的貿易摩擦開始,我國就偏向於擴大大豆進口來源國家及數量的政策,但俄羅斯大豆進口遲遲未能大幅增加有其自身原因。
據記者了解,我國大豆消費已經形成了食用和飼料用兩個相對獨立的市場,進口大豆主要用於滿足國內植物油和蛋白粕需求,80%用於加工豆粕,20%加工食用油。國產大豆主要用於直接食用、加工豆製品和大豆蛋白,少量用於生產非轉基因豆油和豆粕。國產大豆蛋白含量、價格均高於進口大豆,當前國產大豆價格比進口大豆價格每噸高2000多元,國產大豆的優質特性得到充分體現。
原標題:《大豆價格漲得離譜 加工企業苦不堪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