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經過幾日的精心治療,一隻喜鵲在野鳥護生基地院內被放飛。這也是以曹大宇為首的一批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們在基地建成後,救助成功並放飛的第一隻野鳥。當天是曹大宇利用自家老宅建起的救鳥護生基地正式落成並掛牌的日子。
山城志願者騰出老宅
自建折翅野鳥救助站
曹大宇是我市乃至全省非常有名的野鳥保護志願者,6年來他忙碌在山林與田間地頭,拆鳥網、救助各類受傷的野鳥。巡護路程達50萬餘公裡,在他手下救助的野鳥數不勝數。
丈夫忙著在外護鳥,妻子孫萍忙著掙錢養家。為了支持丈夫做好小鳥的守護神,孫萍先後拿出10餘萬元錢,用於支助丈夫在巡護路上的所有開銷。
「有時候鳥從鳥網上被救下來,已經傷痕累累,必須有個救助站,有專業的獸醫實施手術、止血、包紮等系列的救養措施,包括受傷野鳥後期調養。」曹大宇說。
基地地方要大,最好還要靠近大山,便於鳥兒療養生息,曹大宇想到了自家老宅——明山區牛心臺街道辦事處小南溝。說幹就幹,今年10月20日基地正式奠基,11月2日第一期主體工程建設完畢,11月6日掛牌。施工到落成歷時近20天,投資2萬餘元錢,所有建築焊接等工作都是曹大宇和志願者們自行動手完成。
為鳥兒建救助療養基地
就是想讓藍天上鳥兒越來越多
11月7日,記者在基地看到,鳥兒的家主要以棚籠為主,分為三個籠區,最大的佔地面積20平方米,主要救助雁鴨類和涉禽類。兩個小一點的籠區分別佔地面積8平方米,主要救助中小型鳥類,一個棚籠用於救助養傷,一個用來野化訓練。
記者在籠內還看到灰雁、綠頭鴨、小太平鳥、長尾雀、黑頭蠟嘴雀、田鵐、葦鵐等10餘只受傷候鳥正在養傷。
曹大宇告訴記者,這座救鳥護生基地目前僅是完成一期工程,該基地總體設計面積1600餘平方米,他準備將基地打造成東三省第一個集青少年科普教育、人文環境生態展覽、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培訓、野生動物救助四項一體的公益性場所,預計全部費用35萬元,預計整體竣工日期為2020年10月。
「這座基地不僅要救助在我市受傷的野鳥,還要救助東三省內受傷的各種野生鳥類,只要誰發現有鳥受傷,都可以送至基地由我們進行公益救助。我們的目的就是想保護野鳥,讓藍天上鳥兒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曹大宇說。
記者 孫 穎 編輯 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