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爐的鳥類的新演化樹,有什麼不同?-新出爐的鳥類的新演化樹,有...

2021-01-10 快科技

喜歡鳥類的同學們,我們現在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就在上周,基於全基因組測序的鳥類演化新系統樹出來了;壞消息是:我們可能又得多記一套分類系統了。

鳥類分類系統的演進

最經典的鳥類的分類是基於形態學特徵的傳統分類系統。在這個系統裡,現存的鳥類都屬於鳥綱今鳥亞綱,其下分有三個總目:古顎總目/平胸總目,包括鴕鳥、美洲鴕、鶴鴕、幾維鳥和?(有些系統中該字無法顯示,寫作[共鳥]);楔翼總目/企鵝總目,由所有種類的企鵝組成;其餘的鳥則被統統塞進今顎總目/凸胸總目,包括27個目:潛鳥鸊鷉鸌鵜鸛紅鸛雁隼雞麝雉鶴鴴沙雞鴿鸚鵑鴞夜鷹雨燕蜂鳥鼠鳥咬鵑佛法僧戴勝犀鳥鴷雀——嗯,就這些。

多彩的鳥類世界。圖片:shutterstock.com

當然,形態學上的特徵有的時候無法真正反應物種間的演化關係。20世紀80年代,美國鳥類學家、分子生物學家查爾斯?西布利(Charles G. Sibley)利用DNA雜交技術對鳥類的系統演化和親緣關係進行了研究,提出了DNA分類系統,這個分類系統把鳥綱分為古鳥亞綱和今鳥亞綱,現生鳥類全部歸於今鳥亞綱,今鳥亞綱進一步分為三個下綱:始鳥下綱、三趾鶉下綱和新鳥下綱。始鳥下綱包括兩個小綱:平胸小綱,等於傳統分類系統的平胸總目,包含的類群相同;雞雁小綱,包括傳統分類中的雞形目和雁形目。三趾鶉下綱比較特殊,只包括三趾鶉這一目一科,而它們以往是被歸類在鶴形目中的。新鳥下綱包含四個小綱:鴷小綱、佛法僧小綱、鼠鳥小綱和燕雀小綱。鴷小綱基本等同傳統分類的鴷形目;佛法僧小綱囊括了傳統分類中的佛法僧目、戴勝目、犀鳥目和咬鵑目;鼠鳥小綱等於傳統分類的鼠鳥目。燕雀小綱則龐大無匹,傳統分類法中剩下的目都包含其中,分為鵑形總目、鸚形總目、雨燕總目、鴞形總目、燕雀總目。鵑形總目相當於傳統分類中的鵑形目;鸚形總目約等於鸚形目;雨燕總目包括雨燕目和蜂鳥目;鴞形總目則複雜一些,不僅包括以前的鴞形目,而且把蕉鵑和夜鷹也收了進來。燕雀總目包羅萬象,除包括了傳統分類中最大的目——雀形目之外,還包括鴿形目、鶴形目和鸛形目。DNA分類系統最大的亮點在於搞出來一個超級大的鸛形目,包含了傳統分類系統中的鸛形目、鴴形目、隼形目、??目、鵜形目、企鵝目、鸌形目和潛鳥目。這個新鸛形目對傳統分類實在是顛覆有夠徹底,許多無論是形態還是習性都風馬牛不相及的鳥類竟然都是一個目的,這實在令人接受不能,難怪眾多鳥類愛好者叫苦不迭。

新的分類系統有啥不同?

2014年,多國科學家聯合發起了一項鳥類基因組及演化生物學研究,基於48個鳥類物種的全基因組測序,利用系統基因組學的方法對鳥類起源及分化以及其它許多科學問題進行了研究,最終繪製出的鳥類演化系統樹相當震撼。下面來讓我們看看有啥「顛覆」的地方。

根據新系統繪製的鳥類進化樹。圖片:Jon Fjelds?/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Denmark

「平胸」鳥兒沒變化,雞鴨仍舊是一家

從下至上總覽整棵系統樹,可以看出原來DNA分類系統中的始鳥下綱依然穩固,鴕鳥和?首先分化,其次是我們熟悉的雞鴨,仍可列入雞雁小綱。可能是因為缺乏樣本,在DNA分類系統中地位特殊的三趾鶉並未出現在這次的系統樹中,尚不知它的分類地位有何變動。

鳳頭?(Eudromia elegans)。圖片:Wiki Commons/Evanphoto

新鳥下分兩大支,雀類鴿類分天下

其餘的鳥類仍屬新鳥下綱,可以分成兩大分支,分別被命名為雀類(Passerea)和鴿類(Columbea),這兩大分支分別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陸禽和水禽。鴿類支系包含的類群較少,不過第一個顛覆傳統的改變就在此處:火烈鳥和??這兩類看上去毫不相干的鳥竟是由同一個祖先演化而來。知名度很高的火烈鳥長腿長頸,形狀奇特的喙能夠濾食水中的藻類和無脊椎動物,生物學家們一直在它的分類上糾結不已:它是一種涉禽,從外觀上看應該歸在鸛形目,而它的習性以及雛鳥的形態又很接近雁形目。??則是一種水鳥,過著終日漂浮在水面上的生活,靠潛水捕魚過日子。之前就有形態學方面的研究指出??和火烈鳥有相同的特徵,分子研究佐證了這一點。

克氏??(Aechmophorus clarkii)。圖片:Wiki Commons/Calibas

鴿類支系的另外一個分支包括擬鶉和沙雞。擬鶉在DNA分類系統中被放在鶴形目,世界上僅有三種擬鶉,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在亞非大陸的沙雞分類也是舉棋不定,一般將它置於鴿形目,但有研究稱其與鴴形目接近。新的系統樹顯示擬鶉和沙雞是最近的兩個分支。鴿子正好作為以上兩組的銜接,它較早地與沙雞和擬鶉的祖先分離,並與火烈鳥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它們是目前已知僅有的兩類給雛鳥餵「奶」的鳥類。

二斑沙雞(Pterocles bicinctus)。圖片:Wiki Commons/Alan Manson

雀類支系家口大,顛覆傳統全靠它

雀類支系繁榮昌盛,鳥種眾多。鴇型類(otidimorphae)首先出了個么蛾子——之前列入鶴形目的鴇竟然和蕉鵑、杜鵑聚在一塊。仙鶴們估計都在竊喜,從此節操得保,不必和老鴇子們混在一起。DNA分類系統中被分在鸛形目中的鴴跳出來與鶴共同組成走鴴型類(cursorimorphae),鑑於這兩類均屬涉禽,除了體型差異較大之外,形象上倒是蠻吻合的。

正在展示羽毛的大鴇(Otis tarda)。圖片:shutterstock.com

有些類群變化不大。譬如夜鷹型類(Caprimulgimorphae)就沒出什麼太大的意外:雨燕和蜂鳥依然表現出密切的聯繫,夜鷹和它們有親緣關係也在意料之中,畢竟這三類鳥兒都是飛行高手,雨燕和夜鷹的習性甚至都非常接近,一個祖宗也不奇怪。小時候翅膀上長爪子,外觀類似始祖鳥的麝雉依然獨樹一幟,沒有和任何一類鳥走得太近。潛鳥也一樣,雖然外觀和生活習性都挺像??,但潛鳥自己構成潛鳥型類(gaviimorphae)。貓頭鷹也並未和其它猛禽聚集,依然自成鴞形目。

縱紋腹小鴞(Athene noctua)。圖片:Wiki Commons/Mohammed Badarin

有些原本以為孤家寡人的鳥兒終於找到了親戚。日鳽原先被分在鶴形目,自成一科,現在和原屬鸛形目、終日翱翔於海上的熱帶鳥/鸏一起組成鸏型類(phaethontimorphae)。傳統分類法中企鵝自己作為一個總目的特殊地位被撤消了,它與鸌類海鳥組成鸌型類(procellariimorphae)。在早先的DNA分類系統裡,鸌總科包括軍艦鳥科、企鵝科、潛鳥科以及鸌科(鸌、海燕和信天翁),現在潛鳥與鸌總科的其他成員分道揚鑣了。

帝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及其幼崽。圖片:shutterstock.com

有些原本認為是一家子的鳥兒結果沒那麼親近。在傳統分類法中,鸕鷀和鵜鶘同屬鵜形目,它們都有一張大嘴,捕魚為食,都有喉囊可以儲存獵物。但是在新的系統樹中,鸕鷀與鵜鶘雖然同屬鵜型類(Pelecanimorphae),但關係並未表現得十分親密——它們之間隔著鷺和䴉兩個分支,龐大笨重的鵜鶘竟然和苗條的白鷺同宗同源,不禁讓人大跌眼鏡。

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圖片:shutterstock.com

令大家喜聞樂見的是,在早先的DNA分類系統中組建的超級鸛形目被拆散了。回溯前文,鴴、??、鸕鷀和鵜鶘、企鵝和鸌以及潛鳥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不再屈居鸛形目之下。在早先的DNA分類系統中,美洲鷲被列入鸛科,有別於傳統分類的鷹科,新的系統樹顯示它們和其它鷹類仍是一家子。不過本次研究似乎缺乏鸛科物種的樣本,典型的鸛類比如東方白鸛等到底是出於哪個位置從新系統樹上還看不出來。

佛法僧小綱則得到了擴充,不僅包括原有的犀鳥、蜂虎、咬鵑和鵑三寶鳥,還把鼠鳥和啄木鳥拉了進來,共同組成了蜂虎型類(coraclimorphae)。

黃喉蜂虎(Merops apiaster)。圖片:shutterstock.com

新系統樹還有一個大亮點是:隼被單獨分了出去。傳統分類中的隼形目包括隼科、鷹科、美洲鷲科、鶚科和鷺鷹科; 早先的DNA分類系統中隼與鷹一起歸入鸛形目,分別作為兩個小目。而最新的研究顯示,隼與鷹的關係相當遠,反而與鸚鵡相當接近。在古近紀,叫鶴、隼和鸚鵡的祖先開始分化,首先分離出來的是最接近史前巨型食肉鳥恐鶴的叫鶴,之後是隼,再然後是鸚鵡。分化出鸚鵡後,這一支陸續分化出各種鳴禽,也就是我們說的雀形目。在新的體系下,叫鶴也不再被看作是鶴的原始類群,二者的關係似乎還真的挺遠。

藍黃金剛鸚鵡(Ara ararauna)。圖片:Wiki Commons/ Luc Viatour

此前,雀形目一直被看作是種類最多、最進化的一個目,而鸚形目則被認為是一個古老的類群,因為缺乏化石證據,其起源撲朔迷離。而新系統樹的研究顯示,它們應該和雀形目、森鶯和刺鷯一起併入雀型類(passerimorphae)——這下會使用工具(鴉科,達爾文雀、鸚鵡)以及能學舌的鳥兒(鴉科、鸚鵡、椋鳥)都同屬一類了,這倒的確是給研究動物行為學的科學家們省了不少解釋的功夫。

渡鴉(Corvus corax)圖片:Wiki Commons/Diliff

白堊紀後的鳥類大爆炸

如果細心比較鳥類的演化樹和前兩天發表的昆蟲演化樹的話,就會發現二者的不同。昆蟲的輻射演化總體上來說是漸進的,而鳥類的輻射則十分突然。在白堊紀晚期,現生鳥類的祖先還只有三四個分支,而短短2000萬年後,現生鳥類的主要分支都已經大體成形了。

最新鳥類進化樹,背景灰白交界處即為白堊紀與古近紀的交接。圖片:參考文獻1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大輻射,顯然和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密切相關。6500萬年前,地球上約17%的科、50%的屬、75%的物種突然消失了,此前在地球上佔統治性地位的恐龍以及其他爬行類無法適應氣候的變化紛紛死去,空出了諸多可用的生態位——對於在這次大災難中倖存下來的鳥類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機會。鳥類通過改變自己的形態,迅速填補了這些生態位,因此也就出現了演化史中的這壯觀一幕。(編輯:老貓)

參考文獻Jarvis ED et al (2014).?Whole-genome analyses resolve early branches in the tree of life of modern birds. science?

346

(6215):1320-1331.?doi:10.1126/science.1253451

相關焦點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這些新發布的成果在許多鳥類演化相關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中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兩篇綜合性文章稱,研究人員基於全基因組數據構建了有史以來最高可信度的鳥類分子演化樹,前所未有地解決了關於早期鳥類演化關係的歷史爭論;描述了鳥類基因組演化的歷程,從基因組角度闡述了鳥類宏觀演化的重要特徵。
  • 重新定義恐龍: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
    目前的恐龍演化樹從1887年開始使用,基本上是基於骨盆形態的差異。最近,科學家對這一分類方式的基礎提出了新的觀點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恐龍?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很多人聯想到霸王龍巨大的下顎、角龍和劍龍身上獨特的角和板,以及蜥腳類恐龍及其近親的超大身軀。但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要對不同的恐龍進行分類,關鍵在於這些動物的骨骼形態。
  • 武漢首份高校鳥類盤點大數據出爐 重點保護鳥類達58種
    記錄野生鳥類174種、35994隻次,其中包括1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44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昨日,參加武漢高校尋鳥賽的11所高校觀鳥小組,經過一年的細緻觀察,交出這樣一份優秀的答卷。有174種野生鳥類活躍在11所高校中,這是什麼概念?「2018年,武漢全年監測到的野生鳥類為322種。
  • 2018年深圳觀鳥大搜查結果出爐,新發現野鳥5種!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原標題:2018年深圳觀鳥大搜查結果出爐,新發現野鳥5種深圳可見鳥類你能認出幾種?深圳晚報2019年01月13日訊 作為深圳人,您可知道一年在深圳可以看到多少種野生鳥類?據了解,2018年深圳最令人驚喜的新發現鳥類是長尾賊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描述為「罕見候鳥,可能出現於中國南海。香港海上有過記錄。定期從中國東部沿海及臺灣經過。」2018年9月3日,深圳觀鳥協會會員「BG7PON」在香蜜湖首次發現長尾賊鷗,頓時使香蜜湖成為觀鳥熱點。當時雖然是工作日,但每天都有鳥友抽空前去尋覓和觀賞,深圳晚報也採訪報導了這一發現。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達495種!新增短趾雕等4個新記錄
    7月5日,記者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獲悉,《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第二季度2020.04.01—06.30)》(以下簡稱《報告》)出爐。報告顯示,2020年二季度調查共記錄到鳥類193種8614隻,相較一季度170種不重複記錄96種。
  • 大連新鳥類圖鑑
    4月下旬以來,伴隨著老鐵山地區「愛鳥周」宣傳活動的開啟,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其中,並對鳥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大連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取得成效。位於旅順口區的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多維度護鳥舉措,讓鳥類有了更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而鳥類也用翅膀為大連自然生態環境改善投出了滿意票。
  • 四川鳥類新紀錄:白喉斑秧雞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11月14日,成都野保部門發布了《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其中白喉斑秧雞(Rallina eurizonoides)為成都鳥類新記錄,白喉斑秧雞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截至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2020年7月1日-10月31日,成都觀鳥會於實施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夏秋季工作。
  • 小濱鷸刷新青海湖鳥類新記錄
    仙女灣生態價值巨大,每年秋冬季節,成群的大天鵝再次展示曼妙的身姿,每年在青海湖遷徙停留的候鳥有92種、超過20萬隻,是我國境內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  近日記者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繼今年5月份青海湖增加鳥類新記錄草鷺後,小濱鷸成為青海湖鳥類新添記錄,再一次刷新青海湖鳥類名錄,至此青海湖鳥類達到225種,僅今年5至9月間,青海湖已連續新增了兩種鳥類新記錄。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雖然始祖鳥的身體和現存的鳥類一樣,但它有長牙齒、長而骨瘦如柴的尾巴,翅膀末端有鋒利的爪子。這些特徵明顯不同於現存的鳥類。如果始祖鳥生活在今天的地球上,許多人會把它看作一個怪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修改鳥類的定義和特徵,放寬進入鳥類科的條件,使一些已經滅絕的物種成為鳥類科的一員。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傳統上,我們用形態特徵來定義一個生物群,鳥類也不例外。所有活著的鳥類都有纖細的羽毛、輕巧的喙、扇動的翅膀和短而多骨的尾巴,所以我們把具有這些特徵的動物歸類為鳥類。然而,這樣的定義似乎並不適用於許多滅絕的物種,例如始祖鳥。雖然始祖鳥的身體和現存的鳥類一樣,但它有長牙齒、長而骨瘦如柴的尾巴,翅膀末端有鋒利的爪子。這些特徵明顯不同於現存的鳥類。
  • 湖北神農架新發現珍稀鳥類褐冠山雀
    神農架7日新發現珍稀鳥類褐冠山雀 喻傑 攝神農架7日新發現珍稀鳥類褐冠山雀 喻傑 攝  中新網武漢1月8日電 (喻傑 李堯強 梁婷)記者8日從湖北省林業廳獲悉,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新發現珍稀鳥類褐冠山雀,該保護區鳥類記錄再添新成員。
  • 《錦州市鳥類名錄》出爐填補歷史空白 觀測記錄鳥界國寶多達60種
    近日,記者從錦州市林業草原保護中心了解到,我市歷時5年時間完成了對錦州市野生鳥類資源的調查,目前,《錦州市鳥類名錄》已經出爐,填補了歷史空白。錦州處於東北、華北和蒙古植物和動物的交會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鳥類品種的多樣性。在此之前,我市歷史上還未開展過系統的鳥類資源調查,沒有鳥類名錄。隨著我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逐年加強,鳥類種類、數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來自社會各界報導的鳥類新分布不斷增多。
  • 鹽城發現鳥類新記錄種——噪鵑 是國家「三有」保護鳥類
    中國江蘇網8月21日訊 「保護區發現我市鳥類新記錄種。」這是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昨天傳出的消息。  「此新記錄種為噪鵑,發現者為保護區科研科工程師趙永強。」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陳浩告訴鹽城晚報記者,至此,保護區內已發現並記錄到的鳥類增至18目54科404種。
  • 蘭州大學發現甘肅鳥類分布新記錄種
    原標題:蘭州大學發現甘肅鳥類分布新記錄種  槲鶇(hú dōng) 槲鶇(蘭州大學提供)  中國甘肅網1月30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首席記者 武永明)蘭州大學1月28日晚發布消息說,該校師生近日在蘭大榆中校區進行校園鳥類調查時發現的鶇科鳥類
  • 神農架發現湖北省鳥類新記錄種靴隼雕
    靴隼雕也是湖北省鳥類新記錄種。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原研究員、《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作者之一何芬奇介紹,選手們3天來共發現了神農架鳥類新記錄種7種,分別為白眉鵐、綠背姬鶲、靴隼雕、灰喉山椒鳥、鱗胸鷦鶥、鴝姬鶲、白斑尾柳鶯,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靴隼雕也是湖北省鳥類新記錄種。
  • 新疆今年發現8種鳥類分布新紀錄
    據新疆動物學會介紹,鳥類研究專家與觀鳥愛好者今年共發現8種鳥類在新疆分布的新紀錄,其中包括2種中國新紀錄和6種新疆新紀錄。
  • 四川發現鳥類新種「短翅鶯」 新鳥種以中國人命名
    在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山腰上,一陣蟲鳴般的叫聲打破了平靜,在一處低矮的灌木叢枝頭,一隻淺褐色的四川短翅鶯正在吟唱,而它也是幾天前才「收穫」了這個新名字。  5月1日,中國生物類英文期刊《鳥類研究》(Avian Research)發表論文稱,在我國中部發現了一種新的鳥類—四川短翅鶯(Locustella chengi)。
  • 雲南省鳥類新記錄,坐標保山青華海
    其中,東方鴴為雲南省鳥類新記錄,保山市鳥類新記錄6種,分別是東方鴴、斑胸濱鷸、黑腹濱鷸、三趾濱鷸、短趾雕、棕尾鵟。截止目前,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鳥類種數為274種(鳥類名錄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行查看),其中包括國家 I 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II 級重點保護鳥類27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危2種、瀕危2種、易危2種、近危9種。 01 東方鴴 Charadrius veredus東方鴴為雲南省新記錄。
  • 科學網—DNA提供鳥類遷徙新線索
    日前,一個團隊通過分析其羽毛上的DNA 給出了關於鳥類遷徙的新線索。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北方鳴禽保護協會的Jeff Wells說:「儘管還停留在原理驗證階段,但這項技術將對大多數瀕危鳥類的保護工作提供巨大幫助。」 最近的研究發現鳥類羽毛上的同位素比值能幫助科學家粗略了解其覓食區域。此外,針對線粒體和核基因的分析也提供了線索。但這些方法仍不能弄清鳥類在冬天和夏天生存地點的細微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