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賣煤和運輸,掘來第一桶金;依託央視春晚,不靠名氣走穴;政府有請必到,人脈關係暢通;只投資電視劇,不動電影奶酪;投資教育產業,建立傳媒集團……
趙本山,是星光燦爛的藝人,更是精明無比的商人!他的生意經有哪些不同常人之處?
煤炭起家出生在
遼寧省
鐵嶺市
開原縣蓮花鄉蓮花村的趙本山,曾有一個最大的願望:「就是想離開農村,農村太苦了。」
當年,那個不到100口人的山村很窮,在趙本山的記憶中,「幾乎沒吃過整頓的飯」。
1987年,趙本山和潘長江搭檔表演《瞎子觀燈》時一炮走紅,在
瀋陽演了五六百場。這一年,他終於調入了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鐵飯碗」。
1993年,趙本山開始經營公司,主要做文化、廣告、影視和煤炭。據媒體報導,當時趙本山經營公司的盈利主要靠煤炭。在東北這個我國傳統的重工業基地,誰都明白做煤炭生意就意味著財源滾滾。但趙本山究竟靠煤炭賺了多少錢,並沒有確切的說法。
趙本山周圍的很多人,對此也都是諱莫如深。曾有和趙本山相熟的記者私下說:「趙本山希望藝術以外的東西媒體少報導。」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煤炭生意賺到的錢為趙本山玩轉文化產業積累了必需的資金。煤炭和文化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在趙本山的「忽悠」下,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1997年的一天,趙本山和幾個老闆去二人轉劇場看演出,幾個老闆非常喜歡,「光小費就給了幾十萬元」。
這一下子讓趙本山找到了感覺:「這才是最寶貴的藝術,但當時沒有人意識到。」而且,東北地區有著為數眾多的二人轉藝人,如果把這塊資源開發出來,肯定大有市場。於是,趙本山又把二人轉納入了自己的產業。
文化老闆在演小品、拍電視劇之外,二人轉成了趙本山最看重的事業。那時,他希望能在瀋陽建立一所藝術學院,用於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將傳統的東北二人轉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他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鼎力支持,瀋陽市政府特地撥出一塊面積為300畝的土地,作為藝術學院的教育用地。
不少學校也表達出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與趙本山合作。最後,他選擇了遼寧大學,並成立了一個單獨的藝術學院——本山藝術學院。
此後,趙本山還策劃成立了本山文化傳媒集團。2005年年初,趙本山把它升格為本山傳媒集團,下設廣告公司、影視公司、影視基地(與藝術學院配套),以及實習基地。
對於集團的功能定位,趙本山認為:「本山傳媒集團已經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公司,大家知道的二人轉演出、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我拍的影視劇等,現在都屬於這個範疇。大本營就在我的影視基地裡。」
他所說的影視基地,位於瀋陽市南郊的蘇家屯。有權威人士稱,這個號稱花了趙本山8000多萬元的影視基地,要不是政府特批,僅300畝土地的地皮價值就在7億元以上。
趙本山的生意,從頭到尾都由他自己掌控。從演員的培養,到最後的產品(影視劇和演出場所),形成了一條龍。
這個產業鏈的集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如果把《劉老根》電視劇所創造的品牌價值用貨幣來衡量的話,據估計,僅「劉老根」商標的價值就在1000萬元左右。
玩不轉的足球趙本山是一個鐵桿球迷。但是,投資足球也成了趙本山多元化經營中唯一的敗筆。
2005年6月8日,在文化產業屢試不爽的趙本山宣布進軍體育產業,入主遼寧中譽俱樂部,當上了遼足董事長。為了拯救遼足,雙方推出了9大合作方案,包括成立全國第一所足球大學;聯合收購某臺電視頻道,開辦體育文藝專業頻道,並藉此吸引投資,攜手進軍娛樂業等。但在6個月之後,這場形式大於內容的「聯姻」即宣告破產。「足球太髒了,太鬧心了。」曾經很有信心拯救遼足的趙本山最終發現。但他並不後悔,正如他上任之初所說的那樣,「對於搞足球,無論結果怎樣,我都決不後悔」。
(責任編輯: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