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大西洋加拿大地區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大白鯊?

2020-07-10 北鬥乾坤101

從氣候變遷到食物來源,也許這些原因一直就存在

為何在大西洋加拿大地區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大白鯊?

大白鯊,這是一種人類很熟悉的生物,無論是從電影還是科普節目中,人們都知道在大西洋中存在此種捕食者。不過近年來在加拿大大西洋地區,人們注意到大白鯊的數量似乎在增多,為什麼呢?

根據加拿大漁業與水生科學雜誌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氣候變化,海豹的供應和有效保護都是大白鯊在加拿大大西洋明顯增加的可能原因。

這份由加拿大安大略省溫莎大學( University of Windsor)撰寫的報告推測了為什麼在夏季,尤其是在新斯科舍省,人們會發現數量眾多的(食物鏈頂端)掠食者。

這裡有一種假設:大白鯊的捕獵範圍已經改變,進入它們之前很少或幾乎不涉足的區域。報告的作者們說道:「向北擴張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氣候變化,數量恢復和/或區域獵物數量增加,以及加拿大水域變暖。」

或者它們一直在這裡,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為何在大西洋加拿大地區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大白鯊?

2018年9月29日在新斯科舍省海岸發現一條4米長的大白鯊。

報告記錄了1872年至2016年之間在加拿大大西洋地區「觀測」到60條大白鯊。分別是27次目擊;26次被漁網捕到;另外7次根據海豹和海豚的傷口推斷出來的。

在過去的兩年中,共捕獲了17條大白鯊-大部分在新斯科舍省盧嫩堡附近的鐵甲島(Ironbound Island),還有一些在布雷頓角的斯卡塔裡島(Scatarie Island)附近被捕獲。在其背鰭上鑽孔,並安裝衛星發射標籤。

在2018年安裝標籤的6天鯊魚在2019年重新返回。但是由於衛星跟蹤數據不精確,因此只能大概估算出它們活動的熱點區域。

主要熱點發生在新斯科舍省的東南海岸和芬迪灣(Bay of Fundy)。次要熱點發生在紐芬蘭南部的水域,包括大淺灘(Grand Banks)。

作者們都認為,大白鯊可能會在夏季向北移動,這是因為美國沿海的海水溫度升高太快,而只有加拿大的海水溫度適合大白鯊。

「因此,近年來大西洋加拿大白鯊有所增加,可能是因為大白鯊在炎熱的夏季期間到北方尋找較涼爽的水域。」

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暴增的灰海豹種群

報告指出:「隨著獵物供應量增加,大白鯊的繁殖力和成活率也有類似的增加。由於當地海豹種群增加,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的鯊魚目擊次數增加,這與麻薩諸塞州觀察到的情況相似。」

近年來由於海豹的保護措施得當,麻薩諸塞州地區的大白鯊種群也有所增加。

除了以上幾個原因,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DFO)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他們在2018年首次在穆頓港(Port Mouton)給一條年輕的雄性大白鯊安裝追蹤器。這條鯊魚和另外一條也安裝追蹤器的雌性鯊魚在新斯科舍省度過2018年夏天。

加拿大政府通過這種方法來努力確定瀕臨滅絕的捕食者生活在何處,從而進行相對應的保護。

相關焦點

  • 大白鯊橫渡大西洋 一年遊了32187公裡
    今年3月11日,科學家們欣喜地觀測到,莉迪亞已經到了大西洋彼岸,這是科學界首次觀測大白鯊橫渡大西洋。  儘管大白鯊不是唯一一種能完成此類長途旅程的水生生物,但這一發現正在改變研究者們對大白鯊的看法——從大白鯊之間的互動方式到對大白鯊的保護策略。  4.4米長的雌性大白鯊莉迪亞目前位於中大西洋海嶺(沿大西洋南北軸線延伸的海底山脊)的東邊,正朝著英國康沃爾海岸方向進發。科學家們認為,從官方意義上來說,跨越了中大西洋海嶺就意味著進入了大西洋東部。
  • 大白鯊已重回新英格蘭,你做好準備了嗎?
    「7月那場死亡事件可能是因為一隻大白鯊把人誤以為海豹,打算捕食,」Skomal說。 重返新英格蘭 Skomal首次關注新英格蘭地區的大白鯊是在2014年:一隻4.3米長、770公斤的雌性大白鯊被困在麻薩諸塞州的鹽池裡。當時,由於數量太少,科學家還沒有對大西洋大白鯊進行深入研究。
  • 大白鯊數量越來越少,逆戟鯨被懷疑是大白鯊消失的幕後黑手
    人們說可能是因為工業捕魚意外捕撈和有意地獵殺,大白鯊數量越來越少但南非政府周二發布的官方報告稱,逆戟鯨被懷疑是大白鯊消失的幕後黑手。 從沿海地區False Bay和Gansbaai消失的大白鯊,以前被歸咎於非法狩獵和過度捕撈等原因。 不過由南非政府僱傭的由9名本地和國際專家組成的團隊進行的研究表明,自2015年該區域首次出現兩隻逆戟鯨後,越來越多的逆戟鯨可能是罪魁禍首。
  • 科德角的官員警告說,7月4日之前會有大白鯊出沒
    科德角的海灘和城鎮可能因為冠狀病毒的大流行而更加安靜,但官員們在7月4日假期前提醒遊客,這個著名的麻薩諸塞州目的地仍然是其他夏季旅行者的熱門度假勝地:大白鯊。 科德角國家海岸首席護林員萊斯利·雷諾茲在新聞發布會上警告說,這種強大的掠食者正接近海岸,這對遊泳者來說是個問題。
  • 海洋生物「鄙視鏈」,大白鯊怕虎鯨
    【新華社微特稿】大白鯊是令人畏懼的捕食者之一。它們體重接近2噸,能聞見近5千米外的血腥味。然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兇猛的大白鯊也有所畏懼,遇到虎鯨總是乖乖溜走。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人員在美國西海岸海域多次觀測到只要有虎鯨出沒大白鯊就離開的情形。他們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報告》雜誌發表文章,詳細記錄多次觀測到的情形。研究人員2009年追蹤17頭大白鯊,在加利福尼亞州沿岸3處海域發現它們的蹤跡。
  • 大白鯊竟然怕虎鯨?海洋生物「鄙視鏈」了解一下!
    大白鯊是令人畏懼的捕食者之一。它們體重接近2噸,能聞見近5千米外的血腥味。然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兇猛的大白鯊也有所畏懼,遇到虎鯨總是乖乖溜走。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人員在美國西海岸海域多次觀測到只要有虎鯨出沒大白鯊就離開的情形。他們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報告》雜誌發表文章,詳細記錄多次觀測到的情形。
  • 於加拿大被標記的全球最大大白鯊之一在邁阿密被發現
    據外媒報導,世界上最大的大白鯊之一是一隻叫做Unama'ki的雌性大白鯊。這條巨大的鯊魚是去年9月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被標記的,其身長15英尺5英寸,體重2076磅。這條鯊魚是Ocearch標記過的第二大大白鯊。Ocearch是一個非盈利組織,專門負責標記和追蹤大型海洋動物。
  • 橫渡大西洋的偉大生命—白頰林鶯
    儘管有跡象表明隨著秋季氣溫上升,林鶯離開夏季活動區的時間會越來越晚,這可能是一種由氣候變化引起的長期性行為轉變。它們並非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直接越過美國中西部到達墨西哥灣,多數繁殖種群是逐漸往東南方向遷徙,經過五大湖地區到達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加拿大濱海諸省海岸。
  • 美媒:大西洋鮭魚數量持續減少
    參考消息網6月21日報導 美媒稱,有國際動物保護組織表示,洄遊北美河流產卵的大西洋鮭魚變得越來越少,說明這種處境危險的魚類前景堪憂。  據美聯社6月18日報導,大西洋鮭魚原本廣泛分布於美國新英格蘭和加拿大沿大西洋地區的河流中。但現在,這兩個地方的許多鮭魚種群要麼面臨危機,要麼已然消失。
  • 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移民加拿大?
    如果說中國人最喜歡移民的國家是哪個,加拿大估計不是排第一也能排第二,特別是近幾年,在華人圈裡更是掀起了一陣移民熱,據相關數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每年約有2.58萬人成功移民加拿大,為何加拿大可以如此吸引中國人呢?
  • 【海洋科普】大西洋「藍龍」為何現身南非海灘?
    【海洋科普】大西洋「藍龍」為何現身南非海灘?這位從小居住在海邊的婦人表示,雖然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生物,但直覺告訴她這些奇怪的生物有可能會蜇傷自己,所以沒有隨意地觸碰它們。
  • 一條巨大的白色鯊魚,在大西洋西北區域被抓到,號稱「海洋女王」
    一條巨大的白色鯊魚,在大西洋西北區域被抓到,號稱「海洋女王」Largest white shark was caught in Northwest Atlantic Ocean在大西洋西北部,10月2日,「大白鯊研究基金會」(OCEARCH)的科技團隊,捕捉到了一條巨大的白色鯊魚
  • 海豹產業風光不再,加拿大為何依舊難以放手?
    加拿大的獵人會將格陵蘭海豹幼崽作為獵殺目標,主要是為了獲取其柔軟的皮毛。但是,法律禁止獵人獵殺尚未褪去白色皮毛的海豹幼崽。但是動物福利組織認為,海豹獵殺方式不人道,獵人通常會刺擊海豹幼崽的面部或眼睛,甚至坐在航行的船隻中射殺海豹。為了獲取柔軟的皮毛,獵人經常會獵殺海豹幼崽。「許多被擊中的海豹痛苦不堪,被迫在自己的血跡中掙扎爬行。」
  • 研究發現大白鯊壽命可達70歲
    研究人員對大西洋西北部海域對四隻雄性成年大白鯊和四隻雌性成年大白鯊進行了放射性碳測定年齡,測試發現其中最大的雄性大白鯊年齡估計達到了73歲,最大的雌性大白鯊年齡估計為40歲。估算大白鯊的年齡可謂是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東北魚類科學中心實驗室的魚類生物學家Lisa Natanson表示:「研究人員習慣依靠年年變化的雙帶來推測年老的鯊魚年齡。在許多案例當中,利用這種方法通常都會得到部分正確或全部正確的答案。然而,在更多的案例中仍未得到論證。」研究人員發現大西洋西北部的小到中型大白鯊的雙帶排列是按照年為基礎的。
  • 每日知識,大白鯊為何不吃身邊的小魚
    大白鯊是魚類中最為兇猛殘暴的,它的腹部皮膚為自色,最愛向人類發起攻擊,沿海地方的居民都稱之為「自色死神」白色死神大白鯊的個頭很大,成年大白鯊一般體長在3~4.9米之間,大的也有6米左右的它們的牙齒不僅銳利
  • 海中霸王虎鯨與大白鯊的趣知識
    一,海中霸主-大白鯊。 大白鯊,又稱噬人鯊,最大的食肉魚類,身長可達6.5米,體重3200公斤。 大白鯊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牙長10釐米,食物鏈最終極獵食者,最喜捕食海豹、海獅。
  • 食物鏈頂端的巨齒鯊滅絕,為何與大白鯊有關呢?
    鯊魚的牙齒通常有著好幾排,而且非常尖銳,它們的特點是像鉤子一樣向內彎曲,因為經常要用到牙齒,所以鯊魚的牙齒會經常自動脫落,長出新的牙齒,在鯊魚的一生之中大概會換五十次牙。巨齒鯊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個放大版的大白鯊,但事實上,巨齒鯊和大白鯊還是有著一些差別的。巨齒鯊的鼻子很短,下巴比較平,靠著又長又厚的胸鰭來支撐全身的重量。
  • 還以為大白鯊是冷血動物?你到底還對大白鯊誤解了多少?
    提起大白鯊,不禁令人產生強烈的恐懼感,自從"大白鯊"電影系列上演後,它們更出名了。在史匹柏拍攝的一部電影裡,大白鯊被塑造成專門攻擊人類的嗜血怪物,只要見到人類它會毫不留情的攻擊。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大白鯊很少蓄意攻擊人類,只在誤把人類看成美味海豹時,才會發生襲人事件,每年衝浪被大白鯊咬死的人並不多,它們並沒有影片中那樣可怕。
  • 南非海域大白鯊瀕臨消失,或許不是人類的鍋
    人們說可能是因為工業捕魚意外捕撈和有意地獵殺,大白鯊數量越來越少。但南非政府周二發布的官方報告稱,逆戟鯨被懷疑是大白鯊消失的幕後黑手。 從沿海地區False Bay和Gansbaai消失的大白鯊,以前被歸咎於非法狩獵和過度捕撈等原因。
  • 有了史上最高的移民配額,移民加拿大,真的會更容易嗎?
    在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加拿大移民部宣布未來3年移民配額提升到123萬,此次提升移民配額是經濟刺激措施中的一項。為應對疫情加拿大出臺了大量補助措施,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應對疫情帶來的危機,而提高移民目標也是方式之一。那麼隨著移民配額的提高,移民加拿大是否會變得更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