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瀋陽晚報家教有法欄目收到了讀者吳女士的諮詢電話。
吳女士向瀋陽晚報、沈報融煤記者講述了因為無法滿足兒子要穿好衣服、去南方見網友、到同學家住等要求,與其衝突不斷的事。更讓吳女士鬧心的是,因為不給孩子買他喜歡的高檔服裝,他竟然向同班同學借衣服穿。
吳女士疑惑,孩子開口要東西的時候,到底應不應該滿足他?
事情起因:母子理念不合心生嫌隙
吳女士的兒子小剛在瀋陽一家民辦學校上初一,同班同學的家境都很好。
剛到新學校,小剛就不斷地和母親說,同學們穿得可時髦了,都很帥,就他很土氣。吳女士和小剛解釋,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可是小剛不以為然。吳女士說,孩子上初一後就變了,變得愛慕虛榮,不僅要好衣服,還讓父母給他出錢去南方見網友,放假時還提出要到同學家住,體驗生活。吳女士的做法就是和他講道理,可是孩子也有自己的理念,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小剛常常氣得大哭,吳女士也委屈得掉眼淚。
矛盾升級:兒子要衣服不成開始借衣服穿
一周前,小剛通過微信給吳女士發來了幾張同學穿的衣服的照片。小剛說:「你看看,我同桌、前後桌的同學多時尚,就我另類。我馬上要過生日了,給我買一件和他們一模一樣的衣服吧。」吳女士這次實在不忍心拒絕兒子了,她通過網絡查詢照片中衣服的價格後傻眼了,「最便宜的6800元,還有9800元的……」吳女士委婉地和兒子在微信裡說:「我看了這些衣服,不保暖,而且價格超級貴,你是學生,以後用錢的地方很多,買這種衣服太奢侈了。」
小剛沒回吳女士的微信。讓吳女士萬萬沒想到的是,此後每次回家,小剛都穿著新衣服,也就是同學穿的那些衣服。她一問才知道,這些衣服都是小剛從同學那借的,他說自己人緣好,同學們都願意借給他穿。
吳女士看著孩子穿別的孩子的高檔衣服,心中五味雜陳,「難道我錯了?對於孩子的需求,到底應不應該滿足?」
記者調查:面對孩子需求七成家長迷茫過
很多家長曾表示,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不知道該怎麼做。
黃磊曾在一檔節目中明確表示,不反對孩子吃糖和冰淇淋,因為沒有這些東西的童年是不幸福的。不過,他會把冰淇淋分成小份,一次只讓女兒吃一點點,孩子就非常開心滿足。在著名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和「小七育兒」專欄中,記者了解到,70%的家長面對孩子提出的需求曾迷茫過,不知該滿足還是不該滿足。
用「四不要」應對孩子哭鬧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提出三次要求後,可以適當滿足一次,讓孩子知道與爸爸媽媽好好交流。如果孩子哭鬧撒潑要東西時,李玫瑾提出了「四不要」處理辦法。家長應把孩子抱回家,在臥室陪伴他,不要罵、不要打、不要說教、不要走開。親子教育專家裴瑾瑩說,父母眼裡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在孩子心裡卻是此刻最想要、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味用成人思維要求孩子,無論買還是不買,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當孩子提出想法時,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下定論,耐心聽完孩子的話。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