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上,老師講完達爾文的《進化論》,然後問學生們:「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是什麼?」這時,一位剛睡醒的同學大聲回答說:「蝨子!」。從距離上來說,蝨子的確是「最接近」人類的動物,平時,它更是讓一些不愛乾淨的人恨得「頭痒痒」的。不過,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並不了解它——它究竟長啥樣?它又是如何生存的?更重要的是,該怎麼除蝨呢?
蝨子,從來就是一種不受人待見的寄生蟲。在電視劇裡,紀曉嵐更把它比喻為:沽名釣譽之徒 敲骨吸髓之輩不過,你可別小瞧這種生物。要知道,它存活的歷史可比人類還長!更有科學家表示,它或許是恐龍脾氣暴躁的主要原因。因為——癢啊!
那麼,蝨子具體是如何惹人討厭的呢?以頭蝨為例,首先,它很小,特別是幼蟲,肉眼幾乎看不見。它們會把頭皮當成自助餐廳,靠吸食血液為生。
蝨子沒有翅膀,卻能在每一根頭髮絲上表演雜技。因為它們有六隻獨特的爪子,爪子上的跗爪和刺毛可以牢牢鉗住頭髮。一旦給它機會,它就能從一個人頭上爬到另一個人頭上。而它奇怪的外形也同樣令人生厭。如果把它們的體型放大,完全可以拿去當恐怖片裡的怪物。
其實,除了人類,其他一些動物身上也有蝨子,而且它們往往以不同的形態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比如藏在鳥羽裡的鳥蝨;藏在魚嘴裡的魚蝨,當然,還有「大話迷」們都很熟悉的牛蝨。
電影裡的齊天大聖可以用猴毛對付牛蝨,那現實生活中,我們又該怎麼除蝨呢?說起來,蝨子其實是不少人的童年噩夢。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不管大人小孩身上都有蝨子,特別是農村地區。因為以前的生活條件不好,不能每天洗頭洗澡,沒有洗髮水,衣服可能都不勤換。衛生狀況較差,蝨子自然如魚得水。小孩子在一起玩耍,蝨子也容易互相傳染。所以,小朋友們互相幫忙抓蝨子都是很常見的事情。沒錯,就像日本獼猴那樣。
後來,國家經濟條件好了,人們的衛生條件好了,蝨子自然就少了。一般來說,除了愛護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洗頭。常用的除蝨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用篦子梳梳頭,把蝨子和蟲卵梳走。二是用中藥百部配製酒精溶液,然後用毛巾捂頭。切記不要迷信一些土辦法。比如2016年,四川自貢就有一個奶奶用殺蟲劑給三個孫女除蝨子,導致三人中毒送醫,幸虧沒有釀成大禍。
其實,蝨子雖然生命力頑強,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一旦離開寄生環境,或者寄生環境遭到破壞,它們就無法存活。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既然蝨子像蚊子一樣討厭,那我們能不能完全消滅它呢?我想,這個問題大自然早就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存在即合理」。其實,蝨子並非人人都討厭,至少在一些文人眼裡就不是這樣。張愛玲曾說:「生活是一席華美的長袍,裡面爬滿了蝨子。」在這裡,蝨子代表著煩惱,也代表著一種真實;王安石曾有詩云:「青山捫蝨坐,黃鳥挾書還。」在這裡,蝨子著代表快樂,也代表著一種嚮往。在我看來,像蝨子這樣的害蟲,其實是一種「激勵機制」,激勵著我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