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是綜合的歷史。它在不斷發展進化的歷程中,既呈現出個體的特殊性變化,又具有全面的共性變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觀點,它們共同集合成時代的美學概念。美學是個十分寬泛的領域,建築、服裝、文學等等概莫能外。其中有關女性的美學,歷朝歷代都是永恆的話題。漢朝的體態輕盈,魏晉的纖細柔弱,唐朝的豐盈富態,這些關於美女的誇讚,都體現著當時的人們對美女的評價標準。
自古以來,東西方對美女的標準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西方以面龐稜角分明為美,東方以粉面圓潤細膩最招人喜愛。但有一個歷史時期,東西方對審美的認同驚人的相似,那便是中國崇尚裹腳和歐洲流行束腰,兩者同時發生在16世紀,筆者不禁想問,到底16世紀發生過什麼,使得東西方不約而同地追求「病態美」。
三寸金蓮的纏足
有種說法「三寸金蓮」是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所發明。李煜是個業餘皇帝、職業藝術家。整日沉迷於文學創作不能自拔。文人嘛,總是會別出心裁,製造別具一格的審美品味。
有一回,後主李煜突發奇想,感慨說若是女子能在蓮花上跳舞該是多麼優美的風景。此話被李煜的妃妾窅娘聽到,窅娘相貌出眾,才藝雙全,特別擅長跳舞。李煜曾賦詩讚美說「蓮中花更好,雲裡月長新」。
窅娘聽說李煜的感慨後,立刻趕往宮裡,吩咐侍女用白條布將自己的腳包裹起來。李煜看見後,內心狂喜,原來這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三寸金蓮腳。隨後宮裡的嬪妃為了迎合李煜的品位,紛紛將腳包裹起來,纏足的風氣開始萌生。
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纏足也僅僅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小眾化的審美。纏足真正普及到社會各階層的女子是在明清兩朝,此時的纏足進入全盛時期。客觀地說,明清才是傳統意義「纏足」的開始。宋朝以前只是將腳纏成彎月形狀,如同詩中所描述的那樣「誰將暖白玉,雕出軟香鉤」,明朝以後的纏足是從肢體上對人進行摧殘。
風靡歐洲的束腰
對待女性形象美的態度上,歐洲人絲毫不遜色。公元1500年前的歐洲人,更加崇尚人類的自然美,或許與現在大家認為的「素顏」頗為相似。從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繪畫和雕塑藝術中可以看出,那時的歐洲人追求人類身體的自然美,純天然不加任何修飾,類似一種原始的審美觀念。
歐洲人真正重視女性的修飾美,是從公元1500年後,從地中海附近興起一陣服裝時尚的熱潮。地中海一帶,由於文明歷史悠久,曾經長期作為歐洲文明的主要地區。公元1580年後,有位裁縫以地中海的褶皺服飾為基礎,改良出一種鐵絲穿插的「塑身衣」,這種「塑身衣」和今天的坐姿矯正衣十分相似,它被視為人類最早的束腰。
一開始,這種束腰沒有得到普及,直到一個人的出現,迅速將束腰推向流行的巔峰。拿破崙的皇后約瑟芬女王,傳說她私生活很豐富,意外懷孕後,為了遮人耳目,命人仿照地中海塑身衣製作出「束腰」。約瑟芬女王的無心之舉,在歐洲大陸掀起一股長達數百年的流行風尚。
16世紀的中西為何同時發生審美轉變?
宋朝以後至明朝,是東方思想文化大裂變的時期,社會的主流思潮是程朱理學。以二程(程顥程頤)和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為社會道德約束,程朱理學的本質是用來約束婦女的行為舉止,防止婦女拋頭露面,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標準來培養和要求婦女。由此可見,纏足是封建華夏為了限制婦女而發明的產物。
歐洲的束腰則完全不同,甚至說與封建華夏截然相反。束腰是歐洲社會高度開放的產物。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推動,歐洲的思想逐漸趨向於人文關懷和提倡個體自由發展。歐洲女性也從宗教禮法的控制中擺脫出來,追求多元化的形體美。歐洲貴族階級內部,無論男人女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戀人,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那些貴族婦女為了博取更多男人的青睞,選擇用束腰來製造出「豐乳肥臀」的美感。
所以,無論是東方的纏足,或是西方的束腰,都是十六世紀時期,東西方思想文化裂變的產物。只是說前者屬於被迫,後者屬於自願。歸根結底,它是兩種生產力高達發展的結果。東方的小農經濟發展達到頂峰,需要以此來束縛婦女階層,使得封建秩序更加牢固;西方因為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促使資產經濟產生,一定程度上說,歐洲的束腰是歐洲人與歐洲封建文明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