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母猴「小貝」誕下了一隻雄性幼崽。這個新誕生的機靈呆萌的小傢伙兒名字叫做「扇貝」,是今年誕生的第9隻金絲猴寶寶。
「國寶」金絲猴是神農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被譽為「華中屋脊精靈」。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姚輝介紹,大龍潭金絲猴群體是神 農架金絲猴群體中最小的一個種群,數量有90多隻,7個家庭,1個全雄單元。據第三次金絲猴種群調查,目前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已從2005年的8個增至10個,數量從1280餘只增加到1470餘只,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公裡增至354平方公裡。
神農架動物區兼顧東西南北,這裡是我國金絲猴分布最東端的地方
這只是各國家公園試點中一個物種種群數量改善的事例。在其他國家公園試點也經常有這樣的故事出現。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大學開展荒漠貓專項調查時,從野外回收的紅外相機數據中發現了一組荒漠貓撫育幼崽的畫面。照片中是一隻雌性荒漠貓安靜的守護在旁邊,看著4個孩子相互打鬧、嬉戲玩耍的場景。
三江源國家公園
荒漠貓為中國所有貓科動物中僅有的特有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EN)物種,荒漠貓在全國數量稀少,分布密度低,對其生活史所知甚少。據專家介紹,此次調查到一隻雌性荒漠貓能成功撫育4隻幼崽的情況實屬罕見,這充分反映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物種食物鏈完整,頂級野生動物食物充足,荒漠貓、雪豹等貓科動物種群繁殖率較高。
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終突出自然生態系統的嚴格保護、整體保護、系統保護,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國家公園堅持世代傳承,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涉及青海、吉林、海南、浙江等12個省份,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裡,佔陸域國土面積2.3%。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工作安排,下半年將組織開展國家公園試點驗收工作,對達到標準和要求的,將報請中央批准正式設立一批國家公園。至此,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將迎來一次全面大考。
國家公園是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靈魂
建立國家公園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探索與實踐,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聯合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6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青海省三江源啟動。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確立了國家公園在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並明確了2020年要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一百多年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誕生開啟了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篇章。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上萬個國家公園,總保護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裡,佔全球保護面積的23.6%。
經過100多年的全球國家公園發展實踐,國家公園的保護對象從視覺景觀保護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方法從消極保護走向積極保護。世界各國的國家公園各有千秋,但共同的一點是,都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
武夷山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成果與旅遊收益共享
截至目前,我國各試點區堅持把生態保護擺在第一位,園區林草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
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區整合了3個省的81個自然保護地,試點區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佔全國總量的87%,棲息地面積佔全國的70%。東北虎豹試點區野生東北虎豹種群穩定,活動範圍不斷擴大,新發現老虎幼崽10隻、幼豹6隻。三江源試點區草地整體退化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後的80%以上,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藏羚羊的數量恢復到7萬多隻。祁連山試點區已退礦權144宗,張掖和武威市實現了國家公園核心區牧民全部搬遷。神農架試點區新建25處野生動物通道。武夷山試點區整治違法違規茶山7300畝,完成生態修復6500畝,拆除違規建設39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唐小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關鍵在於試「體制」,將創新體制和完善機制放在優先位置。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依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駐地專員辦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實現了跨省區的統一管理,同時與有關省分別成立了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共同推進試點工作。青海省、海南省均成立了省直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統一行使其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管理事權,明確了主體責任。其它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也分別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
南方鐵杉群落
國家公園雖然帶有「公園」二字,但其實國家公園並不是我們習慣認識中的一般公園。總體來看,國外國家公園主要有3種管理體制。
一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最為普遍,實行的國家最多,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二是自上而下與地方自治相併行的管理體制。最典型的是加拿大和日本。三是地方自治型管理體制。採取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少,代表性國家是德國。
這三種管理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其中也不乏共性。在借鑑國際先進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正結合中國自然保護地實際,構建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試點以來,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不斷優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各試點區組建了統一的管理機構,基本建立起分級管理架構,並形成了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直管模式,以大熊貓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管理模式,以三江源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委託省級政府管理的模式,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實現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分級行使。
唐小平表示,國家公園將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居於首要地位,在保護最珍貴、最重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中居於主導地位,在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生態功能中居於主體地位。國家公園設立核心保護區和一般管控區兩個分區,原則上核心保護區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內限制人為活動。國家公園屬於國家事權,全部由國家批准設立,中央直接管理、中央與省級政府共同管理,或委託省級政府管理,國家公園建立後不再保留相同區域的其他保護地類型。
在我國,常見的自然保護地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各類保護地之間存在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等問題,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存在管理分割、孤島化等問題。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
據了解,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將琿春、汪清、老爺嶺等多個自然保護區連成一個大區域,自然保護地破碎化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進一步提升,野生動物數量穩步增長。祁連山、東北虎豹、三江源、神農架、錢江源等試點區初步搭建了自然資源監測平臺,為實現國家公園立體化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監管格局打下了基礎。國家公園試點區分別啟動了林(參)地清收還林、生態廊道建設、外來物種清除、茶山專項整治、裸露山體生態治理等工作。
「《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建成中國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的戰略目標,特別是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公園的功能定位、主體地位的內涵和實現路徑。我們理解國家公園的主體地位和功能作用將主要體現在質量和價值上,而不是簡單的數量規模上。」 唐小平說。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負責人表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就是要對碎片化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調整,對自然價值較高的國土空間從源頭上建立保護體制機制。國家公園是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主體,國家公園體制能不能建立建好,直接影響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進展,甚至是成敗。
國家公園試點生態狀況持續向好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監測最新成果。近半年來的紅外相機回收數據顯示,在監測野生大熊貓的2337臺紅外相機中,記錄到大熊貓行蹤的有383臺,共拍攝大熊貓照片2586張,視頻總長8817秒,總獨立探測次數873次,拍攝率明顯高於往年同期。
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介紹,獨立探測次數是指紅外相機拍攝到動物的有效次數,一般一臺相機在半個小時內連續拍攝到同一物種計為一次。單位工作量監測強度下記錄到的獨立探測次數的高低,是評估目標動物種群相對多度的重要指標。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向可文說:「過去半年裡,大熊貓國家公園裡頻繁記錄到野生大熊貓影像,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公園內生態環境健康、良好,熊貓種群在有效繁衍和發展。近年來,國家公園加大了對監控監測設施和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強監測巡護工作,實施生態廊道建設等多項生態修復工程,這些措施取得了生態保護方面的顯著成效,大熊貓棲息環境明顯改善。」
四川臥龍紅外線觸發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以單一物種為核心在其主要棲息地整合設立的國家公園。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國家公園範圍內棲息有約1631隻野生大熊貓。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共設有動植物監測樣線近1800條,野生動物監測點4839個,入口區人員監控點位1300多個,巡護線路總長達10584公裡。
6月3日,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光澤縣政府在光澤縣寨裡鎮大洲村大洲組舉行大洲村生態移民搬遷啟動儀式,與村民代表現場籤訂搬遷協議。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貴民強調,實施大洲村生態移民不僅是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任務,更是一項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的有效途徑。
2018年7月,收到大洲村村民移民搬遷申請後,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高度重視,立即向省財政申請專項資金,並和光澤縣政府各有關部門積極對接,全力支持大洲村生態移民搬遷,目前大洲村大洲組11戶生態移民搬遷戶已有8戶籤訂搬遷協議。啟動儀式後,對部分需要搬遷的房屋進行現場拆除,並在已完成搬遷的宅基地上種植桂花樹進行綠化。
4月18日,2020年武夷山市茶山整治暨復綠行動大會在武夷山市民廣場舉行。會後,200餘名幹部、群眾組成行動隊,第一時間趕赴星村鎮紅星村鐵羅巷山場,分組分片區對違規違法開墾的茶山進行強制拔除茶苗及造林復綠工作。此次行動共整治違法違規地塊13個,58.4畝,拔除違規種植茶苗11.6萬株,同時復綠種植木荷苗6000株。
福建省林業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指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公園的主要任務,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以來,聯合整治茶山行動取得一定成效,累計整治國家公園範圍內違規違法茶山7600畝,復綠6500畝,有效遏制了毀林種茶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但推進茶山整治和復綠行動是長期而艱巨的保護任務,在做好宣傳引導、轉變社區發展觀念的同時,要凝聚全社會力量,堅決打擊毀林種茶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形成零容忍、全覆蓋、嚴打擊的高壓態勢,切實保護好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生態形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神農架國家公園總面積由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04平方公裡,增加到1170平方公裡,佔神農架總面積的35.9%,覆蓋5個鄉鎮25個行政村,8047戶,20325人。由單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轉變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試點以來,制定《神農架國家公園產業準入正面和負面清單》,組建自然生態資源綜合執法大隊,制定職責和權力清單。制定資源保護、生物監測、科研科普、社區共建等80多項制度,共1200餘條。建立「管理局—管理處—管護中心」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組建181名專業巡護員、650名農民管護員的資源管護隊伍,實行分區、分級、分類保護和管理。建成神農架國家公園信息管理中心、景區遊客流量預警系統,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紅外線攝像等監測手段,形成立體式保護網絡,實現生物監測全覆蓋。投資6000餘萬元,修復生態76處,約21萬平方米;啟動建設野外保護站、疫源疫病防控點、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生物多樣性監測中心,確保自然資源管理無盲區、無死角。投資900餘萬元,建成上跨式、下涵式、緩坡式3種類型25處野生動物生態廊道。
湖北神農架林區黨委常委、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柳健雄表示,他們與國內29所高校、12家科研機構開展多領域課題合作研究,聯合組建「中國林科院神農架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國家林草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中心。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是成立最晚的國家公園試點。試點區位於海南省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是亞洲熱帶雨林和世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保護意義。
海南長臂猿是僅分布於海南島的我國特有物種,到上世紀70年代末僅剩7-9隻個體生存在霸王嶺熱帶雨林。為了拯救該物種,我國從70年代末就開始採取保護措施:一是於1980年成立霸王嶺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88年晉升為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強化了保護職責,逐步減少直至停止該區域森林採伐;二是2013年開始實施連續年度監測,及時掌握種群變化動態;三是自2002年以來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強化野外巡護看守,指導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籤訂社區共管協議書;四是開展棲息地改造,補植補種海南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改善修復棲息地,並撥付專項資金將保護區內高架電線轉為地下埋管通過,擴大了種群活動範圍;五是加強保護研究,開展了海南長臂猿種群遺傳多樣性、食性、調查監測技術等系列研究,2003年編制了《海南長臂猿保護狀況調查及保護行動計劃》,2014年專題召開「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探討保護新策略,完善保護行動計劃和保護機制;六是開展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生態改造修復工作,自2005年以來,共改造修復海南長臂猿棲息地5000多畝,其中2005-2008年對南七河3000多畝人工林進行改造,種植各種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超過30萬株。2016-2019年實施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恢復工程,修復2000多畝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達到4群30隻,並顯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
海南長臂猿
「海南長臂猿數量雖然有所恢復,但仍未擺脫滅絕的威脅。」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夏斐表示,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就是為了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海南長臂猿作為熱帶雨林中的旗艦物種,其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保護海南長臂猿就是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關鍵體現,關乎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
錢塘潮聞名天下,錢塘江流域富庶繁榮,而錢塘江源頭,則是一片靜謐原始的模樣。這是被人們視為最神秘的地帶——北緯三十度的奇蹟之一。在這條多地被荒漠覆蓋的地球橙黃色「腰帶」上,惟有這片常綠闊葉林連綿延伸、生機盎然。而錢江源國家公園,特別是其中的古田山,則是這片低海拔大面積分布的原始常綠闊葉林最典型、最原真的代表。
2016年,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正式獲批。其面積約252平方公裡,包括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等3個保護地,以及連接以上自然保護地之間的生態區域。
神韻錢江源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汪長林表示,「別看我們面積小,我們面臨的任務一點都不少。特別是我們位於長三角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處於浙皖贛三省邊際區,同時也屬於南方集體林區,如何解決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如何推進跨區域合作保護、如何實現集體自然資源資產的統一管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汪長林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錢江源國家公園在國家林草局的指導幫助下,充分發揮浙江人幹事創業激情和體制機制創新優勢,致力做好「加減乘除」四篇文章,著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各項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所謂加減乘除,一是保護做加法,就是落實最嚴保護措施,通過持續開展「清源行動」,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行為,建立自然資源保護長效機制;二是項目做減法,就是嚴格執行項目前置審批制度,對原有不符合生態管控要求的項目建立逐步退出機制,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幹擾;三是功能做乘法,就是在做好自然資源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的基礎上,儘可能發揮國家公園的科學研究、自然教育以及遊憩的功能;四是自然做除法,就是逐步清除非自然狀態的物質和行為,比如外來入侵物種,生活汙水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還自然以本來面目。
錢江源國家公園,無論是從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資源庫,還是從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來說,意義都非常重大。高等植物2062種、鳥類237種、獸類58種、兩棲類動物26種、爬行類動物51種、昆蟲1156種,這是一個巨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庫——對於這片森林的價值,科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了。
2002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第一次來到古田山,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珍貴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在他的牽頭下,這一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浙江大學、古田山保護區建立了5公頃樣地,2004年又建成一塊24公頃的森林大型動態樣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在此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在他眼裡,古田山的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兩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也帶領團隊在此設站研究,吸引他的是隱藏在密林深處的中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這是一種堪與大熊貓媲美的中國特有動物。」
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已實現全境網格化監測,共建有大大小小樣地近600個,滿足不同科研項目的需要。古田山的大型森林動態樣地已經從建立之初以植物群落生態學研究為主發展為多學科交叉的生物多樣性科學綜合研究平臺。
「科研價值是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張王牌。」汪長林表示,這裡的目標是建成常綠闊葉林的世界窗口、科研與監測的中國樣本。
盛夏,南山國家公園試點區,林木繁茂,綠意盎然。6月26日,在公園白雲湖片區的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鎮坳嶺村,村民劉益富正在巡山護林。他說:「我將自家的500畝林地流轉給國家公園,一年有25000元生態補償收入。我守護的既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呀!」
坳嶺村黨支部書記伍玉彪介紹,全村已有2.5萬畝林地流轉給國家公園,僅此一項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採伐停止了,12名村民被聘為護林員,村裡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豬、野鹿、果子狸、林麝等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
同時,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實施產業退出、生態修復項目建設、生態移民搬遷、封禁管理等舉措,推動生態保護向更深處拓展。一批採礦、風電、旅遊、小水電等項目相繼關停退出,完成礦權區域生態恢復4平方公裡;實施高山溼地、南山草山等修復項目,恢復或修復林地1.9萬餘畝、草地1.6萬餘畝;生態移民125戶522人;對十萬古田等233平方公裡的嚴格保護區實行封禁管理。該局還與城步苗族自治縣聯合執法,加大對園內草原、森林、溼地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監管。
試點以來,南山國家公園區域內新增林地1.1萬餘畝、草地0.5萬餘畝,自然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91%提高至92.7%。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等珍稀動植物。據最近監測,留居公園內的候鳥種類從試點之初的97種增加到123種。
走進雲南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高山湖泊、雪山草甸、原始森林、藏族風情、佛教文化在這裡並存交融。這是普達措十幾年來探索出的國家公園和諧發展之路。
2015年,雲南制定出臺全國大陸首個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條例明確將國家公園劃分為嚴格保護區、生態保育區、遊憩展示區和傳統利用區,其中任何單位和個人將禁止進入嚴格保護區,同時建立巡護體系,對資源、環境和幹擾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制止破壞資源、環境的行為。
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在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141平方公裡的基礎上,將保護面積擴大到602平方公裡,把更大範圍的森林、溼地、草甸、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地質遺蹟、傳統民族村落等納入保護區域。修編《普達措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合理劃定核心保護區與一般控制區,制定產業準入清單,關停公園範圍內的尾礦庫並開展生態恢復。
啟動國家公園全域本底調查,組織60餘名專家歷時半年完成了10個專題科學考察,全面掌握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範圍內的重要自然資源本底和生態狀況,完善了特許經營、生態補償等10餘項機制與制度研究,以及解說、居民點調控等數10項專項規劃編制。
從2006年至今,普達措國家公園未發生過森林火災,空氣品質保持一級,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曾經是騎馬、燒烤聚集區的崗擦壩草甸,如今水草豐美、景色宜人。中甸葉須魚、黑頸鶴等珍稀物種棲息地得到恢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從啟動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在全國率先啟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青海正以「國家公園示範省」之名走向世界,世界也以「國家公園示範省」之名擁抱青海。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於青海省,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涉及果洛州瑪多、玉樹州治多、曲麻萊、雜多4個縣和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4713.62米,它擁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有的大面積溼地生態系統,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體制試點以來,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改變了「九龍治水」局面,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走出了一條具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
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組成部分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如今「千湖美景」再度歸來,水草豐美的草原、溼地又成了野生動物們「撒歡」的樂園,眾多牧民群眾變身為生態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
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長白加扎西深切感受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諸多利好,覺得近年來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改善了民生,還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他說,近年來果洛州順應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在創新管理體制實施大部門制改革、統籌推進自然資源有序管理、強化項目管理和綜合執法等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態保護新模式,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共有30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永祿表示,將努力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生態系統原真保護樣板、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野生動物天堂、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平臺、生態環境科研基地、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窗口、留予子孫後代的一方「淨土」。
從2019年5月開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面啟動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評估工作。評估結果顯示,試點工作還存在統一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社會多元化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建立,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相關標準規範等亟待建立和完善,規劃範圍和區劃落界需進一步優化,改革的協同性還需要加強等問題。在距離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時間越來越近的時刻,各試點確實要努力啃下這些「硬骨頭」,確保驗收成功。
國家公園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制度保障體系不斷構建並完善。
7月23日,《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生態教育基地改造項目策劃》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其圍繞普達措國家公園位於迪慶藏區的特點,將藏文化與自然環境教育充分融合,構建起雙核生態教育體系,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生態教育功能體系做出了有益探索。
另外,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將「社區發展」列入國家公園五大功能,形成社區產業發展長效扶持、旅遊收益反哺社區發展、社區優先就業扶持機制。
在核心社區建立訪客接待設施,社區居民可以參與服務接待、提供生態農牧產品,每戶每年還可以獲得不低於2萬元的收益分紅。出臺《普達措國家公園旅遊反哺社區發展實施方案》,每年從旅遊收益中拿出1500餘萬元資金,專項用於3696名社區居民的直接經濟補償和教育資助。制定優先聘用社區居民參與巡護、環衛、交通、解說等服務的政策,經營企業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崗位約100個,社區員工佔企業員工總數的1/3。
2016年以來,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利用中央預算內保護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溼地保護與恢復資金共計1.1億,新建了175公裡的巡護步道及生態棧道、3個管理站、4個觀景點、31個休息點、352塊標識標牌,實施了2萬餘畝的封山育林和植被恢復,建設了資源監控平臺,完善了界樁界碑、安防監控、森防監控、汙水處理等設施。
通過國家公園建設,數千名原住居民的交通、教育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為增加居民收入,普達措國家公園引導居民參與到生態管護、巡護監測中來,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聘為生態護林員,目前,迪慶州共聘用生態護林員16688人。自2012年開展生態旅遊以來,實現旅遊收入18.19億元。
日前,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布了首批6個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和4個生態體驗小區名單。
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是指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範圍內,具有一定面積的自然場地,具有明確的運營管理機構,配套有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設施及人員,且能夠提供多種形式自然教育課程的場所。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小區是指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範圍內,通過規劃科學、合理的生態體驗路線,串聯現有各生態體驗節點、服務功能單元,具有明確管理機構,配套有開展生態體驗的設施及人員,且能夠提供多種形式生態體驗的特定區域。
未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統籌自然教育資源,設計符合規劃要求的自然教育項目,加強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智慧化建設,建設具有鮮明大熊貓國家公園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自然教育服務產品。
東北虎,世界最大的貓科動物,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旗艦物種,生活在俄羅斯遠東、中國東北廣袤的溫帶針闊混交森林裡。它們在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一隻定居雌性東北虎的生存,至少需要一片500平方公裡完整健康森林。但在過去100年間,由於棲息地的消失和退化、強烈的人類幹擾等因素,東北虎的野外種群數量剩下不足600隻。
為了讓這些遠走他鄉、瀕臨滅絕的「大貓」能夠回歸故土並繁衍生息,生態學家們正在努力恢復它們的自然家園。2017年8月,中國在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區域開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規劃總面積1.46萬平方公裡,探索用科技監測和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為此,國家林業局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成立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運用通信網絡、衛星遙感與無人飛機、視頻與生態要素自動採集、振動光纖與人工智慧識別、大數據挖掘與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張全域覆蓋、實時高效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並於2019年12月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5000平方公裡虎豹密集活動區域完成了中試建設。
這個監測體系分為野外信息採集、實時傳輸、數據分析處理三層架構,其中華為與吉視傳媒聯合打造的700M有線無線融合的LTE承載網絡,是起到關鍵作用的系統底層。這張網不僅可以完成紅外野保相機圖像和高清視頻的實時回傳,土壤、水質、空氣等傳感器的生態因子採集回傳,還可以實現森林防火和道路卡口監控影像的實時傳送,以及實時查詢護林員巡護軌跡,實現護林員視頻或語音實時對講等,實現了「看得見虎豹、管得住人」。
截至2019年底,這套監測系統已經獲取和識別超過4000次東北虎、東北豹和100多萬次梅花鹿等野生動物活動,及自然資源監測影像。監測系統顯示:現在虎豹種群恢復喜人,試點期間每年都有多個新繁殖的虎豹幼崽出生,虎豹家族逐漸開始「人丁」興旺,為全球虎豹的保護事業注入了信心。
去年7月,在對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試點評估考察中,地役權改革給專家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役權改革通過實施補償的形式實現了對自然資源的實際管控,創新價值極大。」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葛劍平說。
確保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佔主體地位,實現有效的統一管理——這是國家公園的準入條件之一,也是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難點。我國南方山林性質複雜,集體林佔比高,錢江源國家公園也不例外。據統計,在錢江源國家公園35萬畝山林中,集體林佔比超過80%。
如何實現集體林的統一管理?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錢江源國家公園為中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探索了一條新路。
「我們嘗試進行試點區集體林權地役權改革,目前已經全面完成。」汪長林介紹,在不改變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的基礎上,先由農戶或村民小組自行委託村民委員會管理、再由村民代表大會集體表決形成決議,將使用權和管理權統一授權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明確約定權利義務,通過一定的經濟補償限制權屬所有者的行為,實現錢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集體林地統一由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
「我們的理念是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生態優先、林農無憂。」汪長林說,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有關省直部門支持下,如今國家公園試點區內集體林地地役權補償標準提高到48.2元/畝,涉及的3757戶農戶已全部籤訂了集體林地地役權設定合同,實現了國家公園範圍內重要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
「不僅為集體林佔比較高的生態保護區提供了互促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而且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葛劍平說。
湖南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嚴格保護,精心呵護湘桂邊界這顆綠色明珠。
根據試點區集體林比例較高的實際,南山國家公園大力推進集體林「三權分置」改革,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自願原則,將自留山、責任山和集體山林等集體林地經營權統一流轉為生態公益林,確保集體林權流轉後農民利益不受損、資源有增加、生態受保護。目前,已完成集體林經營權流轉22.8萬畝,每年為林農新增生態效益補償765萬餘元。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青海有基礎,隨著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相繼啟動,青海積累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也正是得益於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高原大地上豐富且珍稀的動植物資源被更好地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人心。
在談到三江源推進試點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做法時,任永祿說: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著力改變現有的「九龍治水」局面,解決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處理好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協調好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理順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管理者與利用者之間的關係,制定統一的規範和標準。同時,強化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處理好牧民群眾全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係,推動國家公園建設與牧民群眾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特別是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使牧民群眾能夠更多地享受改革紅利,充分調動其參與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中國的「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密不可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和《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國的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
國家公園堅持全民共享,著眼於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展自然環境教育,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遊憩機會。鼓勵公眾參與,調動全民積極性,激發自然保護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國家公園既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又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國民認同度高。國家公園以國家利益為主導,堅持國家所有,具有國家象徵,代表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明。
中國國家公園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論證準備和摸索過程。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穩步加速。現在中國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發起全國首批國家公園創建最後的衝刺。驗收結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國家公園的時代就要到來。
神農架動物區系兼顧東西南北,是我國金絲猴分布最東端的地方。
近日,在湖北省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母猴「小貝」誕下了一隻雄性幼崽。這個新誕生的機靈呆萌的小傢伙兒名字叫做「扇貝」,是今年誕生的第9隻金絲猴寶寶。
「國寶」金絲猴是神農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被譽為「華中屋脊精靈」。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姚輝介紹,大龍潭金絲猴群體是神 農架金絲猴群體中最小的一個種群,數量有90多隻,7個家庭,1個全雄單元。據第三次金絲猴種群調查,目前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已從2005年的8個增至10個,數量從1280餘只增加到1470餘只,棲息地面積從210平方公裡增至354平方公裡。
這只是各國家公園試點中一個物種種群數量改善的事例。在其他國家公園試點也經常有這樣的故事出現。
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大學開展荒漠貓專項調查時,從野外回收的紅外相機數據中發現了一組荒漠貓撫育幼崽的畫面。照片中是一隻雌性荒漠貓安靜的守護在旁邊,看著4個孩子相互打鬧、嬉戲玩耍的場景。
連綿起伏的祁連山
荒漠貓為中國所有貓科動物中僅有的特有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EN)物種,荒漠貓在全國數量稀少,分布密度低,對其生活史所知甚少。據專家介紹,此次調查到一隻雌性荒漠貓能成功撫育4隻幼崽的情況實屬罕見,這充分反映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物種食物鏈完整,頂級野生動物食物充足,荒漠貓、雪豹等貓科動物種群繁殖率較高。
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終突出自然生態系統的嚴格保護、整體保護、系統保護,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國家公園堅持世代傳承,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涉及青海、吉林、海南、浙江等12個省份,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裡,佔陸域國土面積2.3%。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工作安排,下半年將組織開展國家公園試點驗收工作,對達到標準和要求的,將報請中央批准正式設立一批國家公園。至此,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將迎來一次全面大考。
國家公園是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靈魂
建立國家公園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探索與實踐,是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聯合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6年,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青海省三江源啟動。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確立了國家公園在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並明確了2020年要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一百多年前,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誕生開啟了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篇章。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上萬個國家公園,總保護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裡,佔全球保護面積的23.6%。
經過100多年的全球國家公園發展實踐,國家公園的保護對象從視覺景觀保護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方法從消極保護走向積極保護。世界各國的國家公園各有千秋,但共同的一點是,都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
截至目前,我國各試點區堅持把生態保護擺在第一位,園區林草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
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區整合了3個省的81個自然保護地,試點區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佔全國總量的87%,棲息地面積佔全國的70%。東北虎豹試點區野生東北虎豹種群穩定,活動範圍不斷擴大,新發現老虎幼崽10隻、幼豹6隻。三江源試點區草地整體退化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後的80%以上,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達6%以上,藏羚羊的數量恢復到7萬多隻。祁連山試點區已退礦權144宗,張掖和武威市實現了國家公園核心區牧民全部搬遷。神農架試點區新建25處野生動物通道。武夷山試點區整治違法違規茶山7300畝,完成生態修復6500畝,拆除違規建設39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唐小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關鍵在於試「體制」,將創新體制和完善機制放在優先位置。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依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駐地專員辦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實現了跨省區的統一管理,同時與有關省分別成立了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共同推進試點工作。青海省、海南省均成立了省直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統一行使其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管理事權,明確了主體責任。其它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也分別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
國家公園雖然帶有「公園」二字,但其實國家公園並不是我們習慣認識中的一般公園。總體來看,國外國家公園主要有3種管理體制。
一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最為普遍,實行的國家最多,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二是自上而下與地方自治相併行的管理體制。最典型的是加拿大和日本。三是地方自治型管理體制。採取這種體制的國家較少,代表性國家是德國。
這三種管理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其中也不乏共性。在借鑑國際先進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正結合中國自然保護地實際,構建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試點以來,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不斷優化,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各試點區組建了統一的管理機構,基本建立起分級管理架構,並形成了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直管模式,以大熊貓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管理模式,以三江源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委託省級政府管理的模式,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實現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分級行使。
唐小平表示,國家公園將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關鍵區域中居於首要地位,在保護最珍貴、最重要生物多樣性集中分布區中居於主導地位,在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生態功能中居於主體地位。國家公園設立核心保護區和一般管控區兩個分區,原則上核心保護區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內限制人為活動。國家公園屬於國家事權,全部由國家批准設立,中央直接管理、中央與省級政府共同管理,或委託省級政府管理,國家公園建立後不再保留相同區域的其他保護地類型。
在我國,常見的自然保護地有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各類保護地之間存在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等問題,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存在管理分割、孤島化等問題。
據了解,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將琿春、汪清、老爺嶺等多個自然保護區連成一個大區域,自然保護地破碎化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進一步提升,野生動物數量穩步增長。祁連山、東北虎豹、三江源、神農架、錢江源等試點區初步搭建了自然資源監測平臺,為實現國家公園立體化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監管格局打下了基礎。國家公園試點區分別啟動了林(參)地清收還林、生態廊道建設、外來物種清除、茶山專項整治、裸露山體生態治理等工作。
「《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建成中國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的戰略目標,特別是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公園的功能定位、主體地位的內涵和實現路徑。我們理解國家公園的主體地位和功能作用將主要體現在質量和價值上,而不是簡單的數量規模上。」 唐小平說。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負責人表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就是要對碎片化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調整,對自然價值較高的國土空間從源頭上建立保護體制機制。國家公園是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主體,國家公園體制能不能建立建好,直接影響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進展,甚至是成敗。
國家公園試點生態狀況持續向好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監測最新成果。近半年來的紅外相機回收數據顯示,在監測野生大熊貓的2337臺紅外相機中,記錄到大熊貓行蹤的有383臺,共拍攝大熊貓照片2586張,視頻總長8817秒,總獨立探測次數873次,拍攝率明顯高於往年同期。
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介紹,獨立探測次數是指紅外相機拍攝到動物的有效次數,一般一臺相機在半個小時內連續拍攝到同一物種計為一次。單位工作量監測強度下記錄到的獨立探測次數的高低,是評估目標動物種群相對多度的重要指標。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向可文說:「過去半年裡,大熊貓國家公園裡頻繁記錄到野生大熊貓影像,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公園內生態環境健康、良好,熊貓種群在有效繁衍和發展。近年來,國家公園加大了對監控監測設施和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強監測巡護工作,實施生態廊道建設等多項生態修復工程,這些措施取得了生態保護方面的顯著成效,大熊貓棲息環境明顯改善。」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以單一物種為核心在其主要棲息地整合設立的國家公園。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國家公園範圍內棲息有約1631隻野生大熊貓。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共設有動植物監測樣線近1800條,野生動物監測點4839個,入口區人員監控點位1300多個,巡護線路總長達10584公裡。
6月3日,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光澤縣政府在光澤縣寨裡鎮大洲村大洲組舉行大洲村生態移民搬遷啟動儀式,與村民代表現場籤訂搬遷協議。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貴民強調,實施大洲村生態移民不僅是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任務,更是一項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的有效途徑。
2018年7月,收到大洲村村民移民搬遷申請後,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高度重視,立即向省財政申請專項資金,並和光澤縣政府各有關部門積極對接,全力支持大洲村生態移民搬遷,目前大洲村大洲組11戶生態移民搬遷戶已有8戶籤訂搬遷協議。啟動儀式後,對部分需要搬遷的房屋進行現場拆除,並在已完成搬遷的宅基地上種植桂花樹進行綠化。
4月18日,2020年武夷山市茶山整治暨復綠行動大會在武夷山市民廣場舉行。會後,200餘名幹部、群眾組成行動隊,第一時間趕赴星村鎮紅星村鐵羅巷山場,分組分片區對違規違法開墾的茶山進行強制拔除茶苗及造林復綠工作。此次行動共整治違法違規地塊13個,58.4畝,拔除違規種植茶苗11.6萬株,同時復綠種植木荷苗6000株。
福建省林業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指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是國家公園的主要任務,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以來,聯合整治茶山行動取得一定成效,累計整治國家公園範圍內違規違法茶山7600畝,復綠6500畝,有效遏制了毀林種茶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但推進茶山整治和復綠行動是長期而艱巨的保護任務,在做好宣傳引導、轉變社區發展觀念的同時,要凝聚全社會力量,堅決打擊毀林種茶等各類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形成零容忍、全覆蓋、嚴打擊的高壓態勢,切實保護好武夷山國家公園自然生態形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神農架國家公園總面積由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04平方公裡,增加到1170平方公裡,佔神農架總面積的35.9%,覆蓋5個鄉鎮25個行政村,8047戶,20325人。由單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轉變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
神農架國家公園試點以來,制定《神農架國家公園產業準入正面和負面清單》,組建自然生態資源綜合執法大隊,制定職責和權力清單。制定資源保護、生物監測、科研科普、社區共建等80多項制度,共1200餘條。建立「管理局—管理處—管護中心」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組建181名專業巡護員、650名農民管護員的資源管護隊伍,實行分區、分級、分類保護和管理。建成神農架國家公園信息管理中心、景區遊客流量預警系統,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紅外線攝像等監測手段,形成立體式保護網絡,實現生物監測全覆蓋。投資6000餘萬元,修復生態76處,約21萬平方米;啟動建設野外保護站、疫源疫病防控點、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生物多樣性監測中心,確保自然資源管理無盲區、無死角。投資900餘萬元,建成上跨式、下涵式、緩坡式3種類型25處野生動物生態廊道。
湖北神農架林區黨委常委、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柳健雄表示,他們與國內29所高校、12家科研機構開展多領域課題合作研究,聯合組建「中國林科院神農架國家公園研究院」,設立國家林草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中心。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是成立最晚的國家公園試點。試點區位於海南省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平方公裡,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是亞洲熱帶雨林和世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全球保護意義。
海南長臂猿是僅分布於海南島的我國特有物種,到上世紀70年代末僅剩7-9隻個體生存在霸王嶺熱帶雨林。為了拯救該物種,我國從70年代末就開始採取保護措施:一是於1980年成立霸王嶺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88年晉升為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強化了保護職責,逐步減少直至停止該區域森林採伐;二是2013年開始實施連續年度監測,及時掌握種群變化動態;三是自2002年以來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強化野外巡護看守,指導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籤訂社區共管協議書;四是開展棲息地改造,補植補種海南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改善修復棲息地,並撥付專項資金將保護區內高架電線轉為地下埋管通過,擴大了種群活動範圍;五是加強保護研究,開展了海南長臂猿種群遺傳多樣性、食性、調查監測技術等系列研究,2003年編制了《海南長臂猿保護狀況調查及保護行動計劃》,2014年專題召開「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探討保護新策略,完善保護行動計劃和保護機制;六是開展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生態改造修復工作,自2005年以來,共改造修復海南長臂猿棲息地5000多畝,其中2005-2008年對南七河3000多畝人工林進行改造,種植各種長臂猿喜食鄉土樹種超過30萬株。2016-2019年實施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恢復工程,修復2000多畝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達到4群30隻,並顯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
「海南長臂猿數量雖然有所恢復,但仍未擺脫滅絕的威脅。」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夏斐表示,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就是為了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海南長臂猿作為熱帶雨林中的旗艦物種,其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保護海南長臂猿就是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關鍵體現,關乎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敗。
錢塘潮聞名天下,錢塘江流域富庶繁榮,而錢塘江源頭,則是一片靜謐原始的模樣。這是被人們視為最神秘的地帶——北緯三十度的奇蹟之一。在這條多地被荒漠覆蓋的地球橙黃色「腰帶」上,惟有這片常綠闊葉林連綿延伸、生機盎然。而錢江源國家公園,特別是其中的古田山,則是這片低海拔大面積分布的原始常綠闊葉林最典型、最原真的代表。
2016年,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正式獲批。其面積約252平方公裡,包括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等3個保護地,以及連接以上自然保護地之間的生態區域。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汪長林表示,「別看我們面積小,我們面臨的任務一點都不少。特別是我們位於長三角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處於浙皖贛三省邊際區,同時也屬於南方集體林區,如何解決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如何推進跨區域合作保護、如何實現集體自然資源資產的統一管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汪長林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錢江源國家公園在國家林草局的指導幫助下,充分發揮浙江人幹事創業激情和體制機制創新優勢,致力做好「加減乘除」四篇文章,著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各項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所謂加減乘除,一是保護做加法,就是落實最嚴保護措施,通過持續開展「清源行動」,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行為,建立自然資源保護長效機制;二是項目做減法,就是嚴格執行項目前置審批制度,對原有不符合生態管控要求的項目建立逐步退出機制,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幹擾;三是功能做乘法,就是在做好自然資源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的基礎上,儘可能發揮國家公園的科學研究、自然教育以及遊憩的功能;四是自然做除法,就是逐步清除非自然狀態的物質和行為,比如外來入侵物種,生活汙水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還自然以本來面目。
錢江源國家公園,無論是從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資源庫,還是從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來說,意義都非常重大。高等植物2062種、鳥類237種、獸類58種、兩棲類動物26種、爬行類動物51種、昆蟲1156種,這是一個巨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庫——對於這片森林的價值,科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了。
2002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第一次來到古田山,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珍貴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在他的牽頭下,這一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浙江大學、古田山保護區建立了5公頃樣地,2004年又建成一塊24公頃的森林大型動態樣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在此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在他眼裡,古田山的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在全國甚至全球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兩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也帶領團隊在此設站研究,吸引他的是隱藏在密林深處的中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麂。「這是一種堪與大熊貓媲美的中國特有動物。」
目前錢江源國家公園已實現全境網格化監測,共建有大大小小樣地近600個,滿足不同科研項目的需要。古田山的大型森林動態樣地已經從建立之初以植物群落生態學研究為主發展為多學科交叉的生物多樣性科學綜合研究平臺。
「科研價值是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一張王牌。」汪長林表示,這裡的目標是建成常綠闊葉林的世界窗口、科研與監測的中國樣本。
盛夏,南山國家公園試點區,林木繁茂,綠意盎然。6月26日,在公園白雲湖片區的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鎮坳嶺村,村民劉益富正在巡山護林。他說:「我將自家的500畝林地流轉給國家公園,一年有25000元生態補償收入。我守護的既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呀!」
坳嶺村黨支部書記伍玉彪介紹,全村已有2.5萬畝林地流轉給國家公園,僅此一項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採伐停止了,12名村民被聘為護林員,村裡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豬、野鹿、果子狸、林麝等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
同時,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實施產業退出、生態修復項目建設、生態移民搬遷、封禁管理等舉措,推動生態保護向更深處拓展。一批採礦、風電、旅遊、小水電等項目相繼關停退出,完成礦權區域生態恢復4平方公裡;實施高山溼地、南山草山等修復項目,恢復或修復林地1.9萬餘畝、草地1.6萬餘畝;生態移民125戶522人;對十萬古田等233平方公裡的嚴格保護區實行封禁管理。該局還與城步苗族自治縣聯合執法,加大對園內草原、森林、溼地和野生動植物的保護與監管。
試點以來,南山國家公園區域內新增林地1.1萬餘畝、草地0.5萬餘畝,自然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91%提高至92.7%。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等珍稀動植物。據最近監測,留居公園內的候鳥種類從試點之初的97種增加到123種。
走進雲南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高山湖泊、雪山草甸、原始森林、藏族風情、佛教文化在這裡並存交融。這是普達措十幾年來探索出的國家公園和諧發展之路。
普達措國家公園 屬都湖秋景 鐵偉 攝
2015年,雲南制定出臺全國大陸首個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條例明確將國家公園劃分為嚴格保護區、生態保育區、遊憩展示區和傳統利用區,其中任何單位和個人將禁止進入嚴格保護區,同時建立巡護體系,對資源、環境和幹擾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制止破壞資源、環境的行為。
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在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141平方公裡的基礎上,將保護面積擴大到602平方公裡,把更大範圍的森林、溼地、草甸、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地質遺蹟、傳統民族村落等納入保護區域。修編《普達措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合理劃定核心保護區與一般控制區,制定產業準入清單,關停公園範圍內的尾礦庫並開展生態恢復。
啟動國家公園全域本底調查,組織60餘名專家歷時半年完成了10個專題科學考察,全面掌握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範圍內的重要自然資源本底和生態狀況,完善了特許經營、生態補償等10餘項機制與制度研究,以及解說、居民點調控等數10項專項規劃編制。
從2006年至今,普達措國家公園未發生過森林火災,空氣品質保持一級,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曾經是騎馬、燒烤聚集區的崗擦壩草甸,如今水草豐美、景色宜人。中甸葉須魚、黑頸鶴等珍稀物種棲息地得到恢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從啟動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在全國率先啟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青海正以「國家公園示範省」之名走向世界,世界也以「國家公園示範省」之名擁抱青海。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於青海省,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涉及果洛州瑪多、玉樹州治多、曲麻萊、雜多4個縣和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4713.62米,它擁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有的大面積溼地生態系統,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體制試點以來,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改變了「九龍治水」局面,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走出了一條具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
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組成部分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如今「千湖美景」再度歸來,水草豐美的草原、溼地又成了野生動物們「撒歡」的樂園,眾多牧民群眾變身為生態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
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長白加扎西深切感受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諸多利好,覺得近年來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改善了民生,還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他說,近年來果洛州順應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在創新管理體制實施大部門制改革、統籌推進自然資源有序管理、強化項目管理和綜合執法等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態保護新模式,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共有3042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永祿表示,將努力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生態系統原真保護樣板、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野生動物天堂、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平臺、生態環境科研基地、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窗口、留予子孫後代的一方「淨土」。
從2019年5月開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面啟動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評估工作。評估結果顯示,試點工作還存在統一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社會多元化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建立,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相關標準規範等亟待建立和完善,規劃範圍和區劃落界需進一步優化,改革的協同性還需要加強等問題。在距離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時間越來越近的時刻,各試點確實要努力啃下這些「硬骨頭」,確保驗收成功。
國家公園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制度保障體系不斷構建並完善。
7月23日,《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生態教育基地改造項目策劃》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其圍繞普達措國家公園位於迪慶藏區的特點,將藏文化與自然環境教育充分融合,構建起雙核生態教育體系,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生態教育功能體系做出了有益探索。
另外,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將「社區發展」列入國家公園五大功能,形成社區產業發展長效扶持、旅遊收益反哺社區發展、社區優先就業扶持機制。
在核心社區建立訪客接待設施,社區居民可以參與服務接待、提供生態農牧產品,每戶每年還可以獲得不低於2萬元的收益分紅。出臺《普達措國家公園旅遊反哺社區發展實施方案》,每年從旅遊收益中拿出1500餘萬元資金,專項用於3696名社區居民的直接經濟補償和教育資助。制定優先聘用社區居民參與巡護、環衛、交通、解說等服務的政策,經營企業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崗位約100個,社區員工佔企業員工總數的1/3。
2016年以來,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利用中央預算內保護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溼地保護與恢復資金共計1.1億,新建了175公裡的巡護步道及生態棧道、3個管理站、4個觀景點、31個休息點、352塊標識標牌,實施了2萬餘畝的封山育林和植被恢復,建設了資源監控平臺,完善了界樁界碑、安防監控、森防監控、汙水處理等設施。
通過國家公園建設,數千名原住居民的交通、教育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為增加居民收入,普達措國家公園引導居民參與到生態管護、巡護監測中來,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聘為生態護林員,目前,迪慶州共聘用生態護林員16688人。自2012年開展生態旅遊以來,實現旅遊收入18.19億元。
夢幻大九湖 劉慶軍 攝
日前,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公布了首批6個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和4個生態體驗小區名單。
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基地是指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範圍內,具有一定面積的自然場地,具有明確的運營管理機構,配套有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設施及人員,且能夠提供多種形式自然教育課程的場所。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小區是指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範圍內,通過規劃科學、合理的生態體驗路線,串聯現有各生態體驗節點、服務功能單元,具有明確管理機構,配套有開展生態體驗的設施及人員,且能夠提供多種形式生態體驗的特定區域。
未來,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統籌自然教育資源,設計符合規劃要求的自然教育項目,加強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智慧化建設,建設具有鮮明大熊貓國家公園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自然教育服務產品。
東北虎,世界最大的貓科動物,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旗艦物種,生活在俄羅斯遠東、中國東北廣袤的溫帶針闊混交森林裡。它們在維持著生態系統的平衡,一隻定居雌性東北虎的生存,至少需要一片500平方公裡完整健康森林。但在過去100年間,由於棲息地的消失和退化、強烈的人類幹擾等因素,東北虎的野外種群數量剩下不足600隻。
為了讓這些遠走他鄉、瀕臨滅絕的「大貓」能夠回歸故土並繁衍生息,生態學家們正在努力恢復它們的自然家園。2017年8月,中國在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區域開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規劃總面積1.46萬平方公裡,探索用科技監測和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為此,國家林業局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成立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運用通信網絡、衛星遙感與無人飛機、視頻與生態要素自動採集、振動光纖與人工智慧識別、大數據挖掘與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張全域覆蓋、實時高效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並於2019年12月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5000平方公裡虎豹密集活動區域完成了中試建設。
這個監測體系分為野外信息採集、實時傳輸、數據分析處理三層架構,其中華為與吉視傳媒聯合打造的700M有線無線融合的LTE承載網絡,是起到關鍵作用的系統底層。這張網不僅可以完成紅外野保相機圖像和高清視頻的實時回傳,土壤、水質、空氣等傳感器的生態因子採集回傳,還可以實現森林防火和道路卡口監控影像的實時傳送,以及實時查詢護林員巡護軌跡,實現護林員視頻或語音實時對講等,實現了「看得見虎豹、管得住人」。
截至2019年底,這套監測系統已經獲取和識別超過4000次東北虎、東北豹和100多萬次梅花鹿等野生動物活動,及自然資源監測影像。監測系統顯示:現在虎豹種群恢復喜人,試點期間每年都有多個新繁殖的虎豹幼崽出生,虎豹家族逐漸開始「人丁」興旺,為全球虎豹的保護事業注入了信心。
去年7月,在對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試點評估考察中,地役權改革給專家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役權改革通過實施補償的形式實現了對自然資源的實際管控,創新價值極大。」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葛劍平說。
確保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佔主體地位,實現有效的統一管理——這是國家公園的準入條件之一,也是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難點。我國南方山林性質複雜,集體林佔比高,錢江源國家公園也不例外。據統計,在錢江源國家公園35萬畝山林中,集體林佔比超過80%。
如何實現集體林的統一管理?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錢江源國家公園為中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探索了一條新路。
「我們嘗試進行試點區集體林權地役權改革,目前已經全面完成。」汪長林介紹,在不改變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的基礎上,先由農戶或村民小組自行委託村民委員會管理、再由村民代表大會集體表決形成決議,將使用權和管理權統一授權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明確約定權利義務,通過一定的經濟補償限制權屬所有者的行為,實現錢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集體林地統一由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
「我們的理念是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生態優先、林農無憂。」汪長林說,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有關省直部門支持下,如今國家公園試點區內集體林地地役權補償標準提高到48.2元/畝,涉及的3757戶農戶已全部籤訂了集體林地地役權設定合同,實現了國家公園範圍內重要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
「不僅為集體林佔比較高的生態保護區提供了互促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而且還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葛劍平說。
湖南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嚴格保護,精心呵護湘桂邊界這顆綠色明珠。
根據試點區集體林比例較高的實際,南山國家公園大力推進集體林「三權分置」改革,落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自願原則,將自留山、責任山和集體山林等集體林地經營權統一流轉為生態公益林,確保集體林權流轉後農民利益不受損、資源有增加、生態受保護。目前,已完成集體林經營權流轉22.8萬畝,每年為林農新增生態效益補償765萬餘元。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青海有基礎,隨著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相繼啟動,青海積累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也正是得益於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高原大地上豐富且珍稀的動植物資源被更好地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人心。
在談到三江源推進試點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做法時,任永祿說: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著力改變現有的「九龍治水」局面,解決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處理好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協調好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理順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管理者與利用者之間的關係,制定統一的規範和標準。同時,強化生態保護與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處理好牧民群眾全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係,推動國家公園建設與牧民群眾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特別是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使牧民群眾能夠更多地享受改革紅利,充分調動其參與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中國的「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密不可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和《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國的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
國家公園堅持全民共享,著眼於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展自然環境教育,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遊憩機會。鼓勵公眾參與,調動全民積極性,激發自然保護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國家公園既具有極其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又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國民認同度高。國家公園以國家利益為主導,堅持國家所有,具有國家象徵,代表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明。
中國國家公園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論證準備和摸索過程。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穩步加速。現在中國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發起全國首批國家公園創建最後的衝刺。驗收結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國家公園的時代就要到來。(文/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 耿國彪 《綠色中國》2020.8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