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蜈蚣—如何選擇養殖場地?人工養殖蜈蚣,可根據蜈蚣的生活習性,因地制宜地選擇養殖場所和確定養殖方法,如野地養殖、薄膜圍壁式養殖、磚池養殖、地下池養殖等多種。不論採用何種養殖方式,都必須創造蜈蚣棲息、隱身的縫隙和洞穴,儘可能保持野生生態狀態的環境。
飼養場地分類
(一)室外養殖
利用自然條件下的人工養殖法,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 風條件好而又比較陰溼、僻靜的地方。要求土質疏鬆,中性偏酸, 如池內土質較硬,可另鋪一層約20釐米厚的飼養土。養殖池用磚 或水泥塊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以80釐米為宜,池內壁四 周光滑,用塑料薄膜粘貼,或在池口鑲一圈與池壁成直角的玻璃, 寬15釐米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內可栽上雜草和小樹木、低矮 灌木、中藥材、麥冬、芍藥、桔梗、柴胡等,用以遮蔭,儘量做到 養殖池環境潮溼、陰爽、溫暖、安靜,並堆放一些石塊、瓦片等供 螺蚣棲息。放種苗後池上要蓋一層草簾遮光,池內應保持乾淨、潮 溼、陰涼和衛生。不管室內養殖法,還是室外養殖法,養殖場周邊 最好保持安靜。
(二)室內養殖
室內養殖可在空閒的房內建養殖池,或設置養殖缸、箱。要建在比較陰溼、僻靜的地方,要求排水,通風條件好的安靜環境。用水泥澆制或者用磚頭砌成1米見方的池子,池深60釐米為宜,池 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或用光滑的瓷磚、玻璃鑲嵌四壁, 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鑲一圈〔20釐米寬〕,或是池壁直接採用玻璃連 接,與池壁成直角的「內簷」要粘貼封口膠',防止蜈蚣外逃或其他有害的動物入侵。池底面澆水泥,並在水泥面上墊上20釐米左右的飼養土,土必須疏鬆、肥沃和潮溼,其上面用瓦片正反相疊成三 層,反面瓦片裡放少許飼養土,並留有隙縫,儘量造成適合蜈蚣棲 息的自然生態環境。放種苗後,池內應保持乾淨、潮溼、蔭涼和衛生。採用箱、缸養殖的,內要用瓦片、磚頭堆疊成窩巢,底部還應 鋪放泥塊,以便於蜈蚣棲息、產卵和進行孵化。
室內養殖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內的溫度和溼度要適宜。養殖室的布局,要便於打掃和管理,做好滅蚊、蜘蛛、鼠等敵 害的工作,防止雞等家禽進人室內偷吃蜈蚣。
(三)場區的布局
蜈蚣在飼養中一般根據不同年齡組(生長期)分池飼養,這樣 做有利於採收時商品規格化的統一,同時避免飼養中壯大個體殘食 不同齡期的弱小個體,並預防疾病的擴散。生長飼育期間,蜈蚣大 體可分為三種規格:育幼池內飼養12齡期的幼蜈蚣,一般體長 為3545毫米,體重為1234毫克。幼蜈蚣非常活躍,喜群集, 飼養池不宜過大,以23平方米為宜。池邊周圍以玻璃鑲嵌,向 內側凸出20釐米,防止幼蜈蚣外逃。幼蜈蚣的飼養面積約佔養殖總面積的15%。生長前期池內飼養35齡期的蜈蚣,一般體長為 5575毫米,體重為42100毫克。此階段蜈蚣覓食活躍,可置 於普通飼養池中飼養。飼養池佔地面積為養殖總面積的20%左右。 生長後期池內飼養67齡期的蜈蚣,一般體長為8595毫米,體 重為250300毫克。此階段為蜈蚣生長的高峰期,覓食活躍,活動範圍大,應提供充足的飼料及飲水,要有充分的活動場地。生長 後期蜈蚣的飼養面積佔總面積的30%左右。蜈蚣成熟期為89齡 期,一般體長為106115毫米,體重為385520毫克。此階段的 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產卵期,其中產卵的高峰期為7月上中旬。 在此之前必須將已經成熟的個體移入孵化池,放置孵化巢內,以保 證產卵孵化的有效完成。由於蜈蚣個體較大,產卵前覓食活動頻 繁,成熟期的飼養面積佔總面積的25%左右。此外,體長超過150 毫米的個體已經進入老齡化,很難完成繁殖期的產卵孵化全過程, 為避免損失,可直接將其加工成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