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5月份,有人在百度貼吧裡問到:不知道現在的中醫畢業生,畢業了去幹什麼了?是不是還像十年前那樣,畢業了等於失業,醫院進不了去做醫藥代表,跟衛校畢業生一樣,除非有關係。
在這個「問候」帖子發布的前一年,即2017年,中國的《中醫藥法》實施,作為我國首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色的綜合性法律,這部《中醫藥法》醞釀時間達33年之久。在往前,2016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稱,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將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到2030年,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發布,讓中醫藥這一中國的傳統文明迎來新生。
但在已經工作了數年的中醫楊田昕看來:「中醫待遇並沒有太大改變。」
楊田昕是武漢市一家民營醫院的坐診中醫科醫生,在她眼裡,雖然近年來扶持政策很多,但是落地還是很難實施,中醫、尤其是基層的中醫仍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同學「跑路」:
真正從事中醫的很少
楊田昕從2003年開始學中醫。經過五年的學習,她終於畢業了。但畢業時的她,才真正感受到現實的冰冷。
首先是真正從事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同學中,要麼換專業考研出國,要麼去做針灸推拿,要麼去賣保健品,要麼去做美容。」楊田昕回憶著,語氣裡充滿無奈。
楊田昕介紹,現在進大醫院必須考研究生甚至讀博士。她有一個同學連續考了三年,才考上研究生。「中醫的需求量不多,競爭很激烈」。
「針灸、推拿,這幾年都很火。」楊田昕談到,針灸、推拿,這是中醫的分支,近年來,來中國學習針灸推拿的外國人很多,但很少有人去學中醫。「很多中醫學生畢業之後去做針灸推拿,也是現實所迫。因為我們拿的是中醫的畢業證,找對口的職位很難。很多醫院的中醫科都很薄弱,招人數量也有限,有的寧願返聘老中醫,也不願招收新醫生」。
根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去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986649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為54243個;2017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74.9萬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39.0萬人,註冊護士380.4萬人。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達66.4萬人,其中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2.7萬人,中藥師(士)12萬人。2017年,2017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1.8億人次,而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為10.2億人次。
從中醫醫院、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以及診療人數來看,中醫並不構成主流。此外,數據顯示,從收入佔比看,中醫類醫療機構收入佔醫療機構總收入的比重在持續增加,但是佔比仍然在10%以下。
執業之路
猶如打怪升級
楊田昕很幸運,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她來到武漢市一家公立醫院上班,後來又轉到一家民營醫院上班,「離家近,且民營醫院更有活力一些」。儘管如此,她還是感受到作為中醫人的無奈。
「我上學讀了五年書出來,並不能馬上去當醫生給病人看病。我需要工作一年之後,考取執醫證。」楊田昕向記者介紹,作為年輕醫生,挑戰之一就是收入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
「目前剛畢業的醫生的收入是兩三千元。工作十來年之後,收入大概是六七千元。這是包括西醫中醫在內的平均水平。中醫的需求較低,收入也很低。剛畢業的醫生在沒有拿到執醫證之前,一個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元左右。」
「辛苦讀書數十載,最怕的是就業了還伸手向父母要錢!」楊田昕講到這裡,語氣聲調提高了點。
數據顯示,武漢的房價均價已經過萬元,高點甚至達到均價一萬六千元。「武昌最高價樓盤價格接近四萬元。」
「在中醫這個行業,爬到金字塔頂尖的,收入很高的,從業經歷也已經很久了,一般也得四十歲以上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個職業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果技藝不高,即使歲數再大,收入也不會提升太多。
在楊田昕看來,收入只是所有中醫面臨的挑戰之一,更多的是現實緊緊扼住了他們的成長之路。
「一些醫院沒有中醫科。即使有中醫科,你也要懂西醫的知識,尤其是臨床。」楊田昕解釋稱,就是會給患者開西藥、掛輸液單。「因為病人大部分要求只有一個,就是見效快。而中醫很難在短時間內就見效。」
「我本來學的是中醫,然後被迫用西醫給患者看病。我之前所學是不是就擱淺了?如果學的中醫,但在實踐中並沒有經驗的提升,學中醫的意義在哪裡?」楊田昕反問道。
「中醫現在受到質疑,是因為存在將中醫誇大和神話的情形,導致社會的偏見增多。中醫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更多的是找到對的醫生,針對特定的疾病。」楊田昕也認為,中醫藥行業魚龍混雜,讓從業者的執業變得更加艱難。
「實際上,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真正執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楊田昕表示,「現在國家要求,為了保證醫生的水平,除了考取執業證之外,醫生還得獲得規培證,這也導致很多學生畢業之後不得不讀研究生。如果沒有規培證,未來就不能考主治醫師。」
在楊田昕看來:「真正成為一名醫生,就像打怪升級一樣」。
中醫治療領域受限
楊田昕認為,中醫藥的很多治療領域和功能不為外界所知,這也限制了中醫藥的發展。「目前,比較火的針灸、推拿主要針對的是疼痛。其實針灸也能用於胃痛、面癱、中風、失眠等。但現實中,遇到這種病症,很少有人想到用針灸」。
「此外,中醫對慢性疾病,例如婦科疾病、哮喘,老慢支等,效果還是不錯的。中藥的副作用更小,把自身的抵抗力提升。如果是住院的病人,我也會建議他們吃點中藥,這樣的病人還是會聽一點。」楊田昕說。
「中藥太苦了,很多人難以忍受那個味道,直接拒絕吃中藥。」楊田昕對此也感到無奈,儘管她認為傳統的中藥熬製方法效果更好。
目前,很多中藥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開始做中藥配方顆粒。中藥配方顆粒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符合炮製規範的傳統中藥飲片按一定的生產工藝製成的提取物,與適當的輔料或藥材細粉製成顆粒劑產品。「吃藥就像衝一杯咖啡一樣。」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
「中藥配方顆粒是很方便,但是就是太貴了。」楊田昕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味道之外,中藥中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讓患者對中醫望而生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有毒中藥83種,其中有大毒者10種、有毒者42種、有小毒者31種。馬兜鈴酸、何首烏的毒性被報導後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是藥三分毒,以毒攻毒,這也是中醫藥治病的原理之一。中藥的部分成分會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所以中藥的使用也是非常嚴格的。這個對醫生的水平要求很高,尤其是劑量的控制。」楊田昕表示,這也就回到最初的困惑,中醫學是一門經驗醫學,但他們獲取經驗的通道已經變得狹窄。
科學性,一直是中醫藥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一碗湯藥下肚,不知道是哪個發揮了作用。」一位從事中藥生產的企業人士如是說,如何用現代醫學理論,將中藥的作用模式解釋清楚,一直是中藥現代化的挑戰。
「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針灸推拿,很少學習中醫藥。但目前很多中藥的組成部分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中醫藥的壯大,需要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提升中醫的成長空間和發展空間十分有必要。」楊田昕認為,中醫藥的復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個政策就能在短期內實現的。(應採訪對象要求,本文所涉及人物均為匿名)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