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鳥餓幾天,再「逼」它們跳崖,為什麼白頰黑雁如此「殘忍」?

2020-12-05 蘇策

公元10世紀,一名綽號叫「紅髮埃裡克」的海盜,意外發現了冰島附近一塊綠油油的水草地,於是他回到家鄉後便跟人講:「我發現了一塊綠色的大陸。」

這片大陸就是「格陵蘭島」,在丹麥語中寓意為「綠色的土地」。

格陵蘭島是全球最大的島嶼,約84.7%的面積都被冰雪覆蓋,其部分冰層厚度可以達到2300米,跟南極平均冰層厚度差不多,但在格陵蘭島西部,因受暖流的影響,這片區域氣候溫和,水草豐盛。

由於格陵蘭島整體氣候環境嚴峻,大部分地區又處在北極圈以北,所以此島反而成了很多生物的天然避難所,到了夏季大量鳥類都會來此繁殖。

其中有一種鳥,在繁殖期會將巢穴築在遠離地面的懸崖峭壁之上,在成功孵化幼崽之後,又會故意讓它們餓兩天,然後「逼」著幼崽跳下懸崖,注意不是飛,而是真真正正的跳下去,如果運氣好,就能活下去,如果直接摔死或者摔殘,那就只能「全劇終」了!

這種鳥就是白頰黑雁。

簡單了解一下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的身長約60釐米,體重在1400~2400克之間,羽毛由黑、白、灰三色組成,由於頭部為純白色,頸部及胸部為黑色,所以被取名為「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主要生活在河口、港口、海灣區域,它們的主要食物有嫩芽、葉、莖、植物種子等等,有時候也會吃一些農作物,妥妥的素食主義。

幼雁在2~3年後會達到性成熟,在完成交配後,雌雁會單獨孵卵,雄雁則在巢穴附近保護配偶,當雙方出去覓食時,它們會用絨毛及雜草將巢穴遮蔽起來,如果在孵化過程中遇到外敵入侵,白頰黑雁絕不會丟下後代,它們會跟入侵者對抗到底。

不過白頰黑雁在孵化過程中出現入侵者的情況很少很少,因為它們會將巢穴築在懸崖上,像北極狐等生物,很難找到並靠近白頰黑雁的巢穴。

值得注意的是,幼雁只有在孵化後的40天之後,才會逐漸掌握飛行的本領,所以在此之前,它們選擇跳崖,是真的跳崖,而並非長輩鼓勵幼崽飛行!

不成功便成仁的幼鳥

當格陵蘭島的春季來臨時,大量鳥類都會選擇來此繁衍後代,白頰黑雁自然也在其中,它們通過長途跋涉到達格陵蘭島,匆匆吃完一些青草嫩葉之後,就會四處觀察,最終確認築巢所在地。

根據白頰黑雁以往的經驗,它們的鳥蛋會受到很多其他生物的覬覦,比如北極狐或者其他鳥類,所以它們會將築巢地點選在懸崖峭壁上,陸地生物不可能前來偷吃,而其他鳥類由雄雁跟雌雁一同抵禦,基本沒什麼問題。

白頰黑雁每次產卵數量不等,基本在3~8枚左右,不在孵化期的白頰黑雁非常愛美,它總喜歡在水邊整理自己的愛羽,到了孵化期後,雌雁只有在覓食期才離開巢穴,吃完後匆匆趕回去繼續孵化,根本不會梳理愛羽,足以見得在美麗與母愛之間,白頰黑雁選擇了母愛。

在雌雁辛苦孵化20多天後,幼鳥們就開始破殼而出,但白頰黑雁跟其他鳥類不同,作為長輩,它們不會給幼鳥餵食,而是故意讓它們餓兩天。

下面就以紀錄片中關於白頰黑雁及幼鳥的內容簡做陳述。

雌雁首先會不停往返巢穴跟崖底,它們會判斷風力以及觀察崖底的情況,比如是否存在北極狐等等,只有當雌雁覺得條件都很不錯時,它就會鼓勵幼鳥們跳下來,是真的從百米高的懸崖上跳下來!

幼鳥會在降落過程中不斷張開身體,試圖增加空氣阻力,但即便如此還是充滿著危險,第一隻幼鳥在母親的鼓勵下勇敢的跳了下去,但在過程中,幼鳥身體突然撞到了巖石上,之後幾乎是不停翻滾著掉下去的,幸運的是,在磕磕碰碰中,它存活了下來。

緊接著第二隻幼鳥選擇了距離地面較近的區域,但途中怪石嶙峋,風險係數更大,很可惜,第二隻幼鳥在跳崖過程中撞到了一塊尖銳的石頭,並且之後還遭到多次硬物撞擊,最後不幸死亡。

緊接著最後一隻幼鳥,雖然在跳崖過程中也曾被撞擊過,但幸運的是,有一片斜坡作為緩衝,使得幼鳥有驚無險的活了下來。

此時白頰黑雁來不及高興,因為幼鳥並沒有飛行能力,所以它們必須要在敵人來之前,帶著幼鳥趕緊離開,否則白頰黑雁只能看著幼鳥被吃掉!

只有當幼鳥到達棲息地並且學會飛行後,它們的處境才能稱得上安全。

當它們發育的差不多時,就需要在格陵蘭島冬季來臨之前離開,等春夏之際再回到此處做短暫的棲息。

白頰黑雁為什麼要「逼」幼鳥跳崖?

就拿格陵蘭島來說,島上生物種類繁多,不僅有北極狐,還有北極熊、狼等等食肉生物,白頰黑雁必須將巢穴築在遠離地面的高處,這樣才能在孵化時免受食肉生物侵擾。

而格陵蘭島以苔原植被為主,除了少部分有一些矮小的樺樹、柳樹之外,其他地區的樹木幾乎見不著,所以懸崖峭壁就成了白頰黑雁最好的築巢地點。

一方面是北極狐這類生物很難攀爬至懸崖峭壁上,另一方面即便食肉生物費盡千辛萬苦能找到白頰黑雁的巢穴,但為了吃幾個蛋,值得嗎?

再者,白頰黑雁的食物跟絕大部分鳥類不同,它們不吃魚蟲,只吃些嫩芽、莖、葉等等,所以沒法像其他鳥類一樣,捉了大量的蟲子去不停的餵給幼崽。

再加上這些植物本身就沒什麼營養,如果白頰黑雁不停往返於巢穴跟覓食區兩地之間,估計會被累垮……

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幼鳥直接到覓食地去進食,那麼問題就來了,它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到地面而不死。

剛出生的幼鳥體重非常輕,再加上表面一層蓬鬆的絨毛,以及白頰黑雁腹部存在大量的肉,具有很好的緩衝洩力作用,所以只要它們在跳崖過程中,控制好方向,爭取讓腹部跟硬物接觸,再加上沒多少重量,大概有33%的機率能活下來。

雖然看上去這種行為像在自尋死路,但白頰黑雁整體數量仍然處於「無危」階段,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白頰黑雁這種行為,應該是種族得以延續的關鍵。

對於白頰黑雁不過幼鳥餵食,並且讓它們「跳崖」的行為,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文明探討。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

如有偏差,望海涵。

相關焦點

  • 不要以為它們跳下200米高的懸崖,就高枕無憂
    你也許認為,像白頰黑雁那樣,在夏季向北遷徙到位於北極的鳥巢就能避免這些麻煩。但在那裡也有不少鳥蛋和幼鳥的掠食者。即便那些體格相對較小的成年大雁能保護自己的幼鳥不受海鷗、渡鴉、賊鷗的傷害, 它們也不是北極狐的對手。北極狐擅長潛入雁巢,將鳥蛋和幼鳥一起偷走。
  • 黑雁雛鳥一出生就跳120米懸崖,1隻被叼走1隻撞死僅1隻存活
    只雛鳥白頰黑雁一般產卵4-7枚,而這一對白頰黑雁夫婦只生了3枚。雌鳥辛苦了25天,已經十分疲憊,白色的臉頰都憔悴了,體重也減少了30%,但它很開心地將3隻小鳥兒,護在雙翼下,還一邊哼著歌兒給它們聽。而雄鳥爸爸簡直樂瘋了,飛到空中盤旋幾圈,又回到巢邊,張大翅膀,與雌鳥「擁抱親嘴」。但是高興之餘,不得不為接下來的「跳崖挑戰」擔憂。
  • 黑雁雛鳥一出生就要跳120米懸崖,1隻被叼走,1隻撞死,僅1隻存活
    白頰黑雁夫婦跟著大部隊遷徙,匆匆忙忙趕到北極的格陵蘭島,在河邊隨便吃了點青草嫩葉,來不及好好休息,就開始四處查探,選擇築巢的好地方。 25天:雌鳥連續25天孵卵,體重減少了30%,孵出了3隻雛鳥 白頰黑雁一般產卵4-7枚,而這一對白頰黑雁夫婦只生了3枚。
  • 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這是為什麼
    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這是為什麼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這是為什麼?這種鳥就是白頰黑雁,它們出生就意味著死亡,白頰黑雁經常將巢穴建築在懸崖峭壁上,這樣可以躲避天敵的捕殺。
  • 剛出生兩天的白頰黑雁就要跳下120米高的懸崖尋找水草!
    最近看了BBC的一個紀錄片《生命的故事》,其中關於生活於格陵蘭島上的白頰黑雁的墜落與新生的故事讓我驚訝之極。5隻剛孵化兩天的雛鴨從120米的懸崖跳下,去尋找水草,過程真的十分驚險。它們的母親無能為力,只能跟著它們下落。
  • 科普,真實存在的恐龍直系血親——白頰長尾山雀,殘忍不言而喻
    一般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非、還有我國的西南等地,體型和我們經常見到的麻雀差不多大,但白頰長尾山雀長得可比麻雀好看多了,外表可以說是極為的可愛,滿臉的人畜無害樣子,但就是這麼看起來萌萌的小鳥,不管是誰也不會把它跟啄食腦髓這樣的畫面放在一起。
  • 這種大雁為防止天敵把巢築在懸崖頂,雛雁要活下來就得跳崖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個人如果不求上進,適應不了周圍的環境,就會跟其他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到最後,得到的東西也會更少。在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中,對於那些沒有能力生存下去的動植物,最後只能面臨死亡,甚至滅絕。
  • 浙江首次發現加拿大黑雁
    本地人對我們這種黑腦袋、白脖子、壞脾氣的鳥再熟悉不過,甚至都把我們當成加拿大國鳥。連北美著名的羽絨服品牌「加拿大鵝」,也是靠著咱的形象發家致富的。  我們是非常有團隊精神的群居鳥類,個頭大的,翅膀展開有1米多寬。但是,到了遷徙季節,再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隊,也難免出現腦袋犯渾的隊友,自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重返家園的道路。
  • 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
    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眾所周知老鷹是會對幼鷹不管不顧的,讓它從萬丈高的懸崖下飛下,是死是活都是幼鷹的造化了,也有一種鳥也是如此,那邊是白頰黑燕鳥。它們坐落在懸崖上,它們的孩子在剛出生幾天後,它的母親和爸爸便會飛到空中呼喚它,由於幼鳥還不知道世界的殘酷,在聽到父母的呼喚下,便會走在原地躊躇思考,萬丈高的懸崖始終是令人畏懼。
  • 新疆首次發現藍頰蜂虎繁殖地
    「它們和黃喉蜂虎的體態、捕食習性非常像,」楊新業說,他開始以為這幾隻美麗的小鳥,就是在新疆分布比較多的黃喉蜂虎,仔細辨認了下,發現它們不是,「可能是一個蜂虎科的新鳥種」,他和其他鳥友把這幾隻美麗的小鳥拍下來,回到家查閱資料後
  • 府河首現小美洲黑雁 武漢鳥類分布名錄又增新成員
    圖中紅圈內就是小美洲黑雁 王雪峰 攝本報訊(記者王亞欣 通訊員趙旋 饒慧玲 易清)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從市園林和林業局獲悉,在府河柏泉段出現了一隻小美洲黑雁,這位不折不扣的「海外來客」因其頭頸部呈黑色、後頰至喉部具有白色塊斑的典型特徵,被確定為小美洲黑雁。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項目物種保護經理雷進宇稱,小美洲黑雁主要分布在北美,府河觀測到的這一亞種,主要在阿拉斯加西部沿海至麥肯齊三角洲繁殖,通常在日本、韓國越冬,去年曾有四隻在天津出現,飛來武漢還是頭一遭。「這意味著湖北武漢的鳥類分布名錄當中,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員。」
  • 雪豹自殺式捕獵,雛鳥出生三天就跳崖……每個生命活下去都太難了
    一頭雪豹虎視眈眈盯著十幾米外的北山羊,它已經餓了好多天了。它飢腸轆轆,腳步甚至都有點不穩。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再抓不到山羊,那麼它極有可能被餓死、凍死在冰天雪地裡。等了許久,雪豹終於等到了機會,它一躍而起,警覺的山羊馬上就跳躍逃跑....但拼死一搏的雪豹哪能允許山羊逃脫,它幾步趕上,一掌就把羚羊拍倒在地。
  • 加拿大黑雁冬天還飛往南方過冬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和加拿大人注意到一個現象:吵鬧的加拿大黑雁常年棲息於高爾夫球場、草坪和其他綠地。或許是習慣了更溫和的冬天和舒適的郊區生活,這些大雁不再向南飛了嗎?在許多情況下,的確如此,但解釋起來很複雜。   在典型的遷徙模式中,在美國南方過冬的加拿大黑雁春天飛向北方,回到北極和亞北極的同一地點繁殖和築巢。在9月和10月,這些黑雁又會帶著新一代飛向南方。
  • 鳥媽媽餵幼鳥的時候,為何總會漏掉幾隻?
    根據人們的觀察發現,企鵝的一胎一般會產下2枚企鵝蛋,不過在孵化的時候,它們卻會隨機選擇其中一枚來進行孵化,另一枚卻會被企鵝棄養。即使這2顆企鵝蛋都被孵化出來,但在哺育的過程中,企鵝也會棄養當中的一隻幼崽。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會覺得企鵝非常殘忍?其實,這種情況在動物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鳥類中。
  • 動物印象|聽說加拿大黑雁很豪橫?!
    「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裡呀~~」在北京動物園瀛湖草地上有這樣美好和諧的一幕小萌雁跟著雁爸、雁媽在草地上遛彎畫面是不是超美~超溫馨~~那你可知,就在短短的幾個月前小編曾被加拿大黑雁攆得到處跑加拿大黑雁為何如此豪橫
  • 「貓咪挑食,餓幾天就好?」小心餓出脂肪肝
    雖然這種做法看起來沒有問題,就像小孩子挑食不吃飯,餓他一頓就好了,但是貓不是人,對於貓而言這種做法其實是不可取的。餓幾天,可能會要了它的命!餓幾天非但治不好貓咪挑食的貓病,反而會使它們患上脂肪肝最新的研究調查表明,貓咪有一半以上的脂肪肝都是被餓出來的,胖貓三天可能就餓出脂肪肝了,體型正常的貓三至五天。貓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營養代謝性疾病,在肝臟脂類物質超過貓肝總量的5%時發生,具有致死性。
  • 居然被幾隻鳥感動哭了!這部揪心的紀錄片,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丹麥 格陵蘭島千裡茫茫大山,百米懸崖之上,三隻白額黑雁幸運地破殼而出,但它們又是不幸的。因為一場生死考驗就擺在它們面前……為了躲避北極狐的獵捕,黑雁父母只能把巢築在懸崖上,可它們能吃的草,卻遠在兩公裡外的河邊。此時,經歷25天不間斷地辛苦孵化,黑雁父母早已精疲力盡。面對其他飢腸轆轆的大鳥,三隻小白額黑雁只有兩種命運——要麼留在懸崖上,被餓死或者被吃;要麼跳下懸崖,學會飛翔……
  • 小論文 | 為什麼有的人會對同類如此殘忍?
    經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寫這樣的題材,為什麼寫犯罪?一方面這和我的個人興趣有關。我過去出版過幾本小說都是偵探題材;我在美國讀人類學博士期間,研究的課題有關空間安全和都市犯罪,所以我對這樣的主題一直很關注。另一方面,我相信案件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 靴隼雕現身天山育雛,雌鳥把獵物餵幼鳥吃,幼鳥卻讓給雌鳥先吃
    它們的頭部及頸部覆蓋有厚重的羽毛,就連腳上也被厚厚的羽毛覆蓋,就像穿著一雙漂亮的白靴子。一連3天,它倆總算確定了「戀愛關係」,開始搭建自己的小窩準備生孩子了。這些天,它倆也沒有閒著,一邊卿卿我我,一邊忙著選擇巢址,最後它們把巢穴定在一塊開闊地帶的一棵老胡楊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