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世紀,一名綽號叫「紅髮埃裡克」的海盜,意外發現了冰島附近一塊綠油油的水草地,於是他回到家鄉後便跟人講:「我發現了一塊綠色的大陸。」
這片大陸就是「格陵蘭島」,在丹麥語中寓意為「綠色的土地」。
格陵蘭島是全球最大的島嶼,約84.7%的面積都被冰雪覆蓋,其部分冰層厚度可以達到2300米,跟南極平均冰層厚度差不多,但在格陵蘭島西部,因受暖流的影響,這片區域氣候溫和,水草豐盛。
由於格陵蘭島整體氣候環境嚴峻,大部分地區又處在北極圈以北,所以此島反而成了很多生物的天然避難所,到了夏季大量鳥類都會來此繁殖。
其中有一種鳥,在繁殖期會將巢穴築在遠離地面的懸崖峭壁之上,在成功孵化幼崽之後,又會故意讓它們餓兩天,然後「逼」著幼崽跳下懸崖,注意不是飛,而是真真正正的跳下去,如果運氣好,就能活下去,如果直接摔死或者摔殘,那就只能「全劇終」了!
這種鳥就是白頰黑雁。
簡單了解一下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的身長約60釐米,體重在1400~2400克之間,羽毛由黑、白、灰三色組成,由於頭部為純白色,頸部及胸部為黑色,所以被取名為「白頰黑雁」。
白頰黑雁主要生活在河口、港口、海灣區域,它們的主要食物有嫩芽、葉、莖、植物種子等等,有時候也會吃一些農作物,妥妥的素食主義。
幼雁在2~3年後會達到性成熟,在完成交配後,雌雁會單獨孵卵,雄雁則在巢穴附近保護配偶,當雙方出去覓食時,它們會用絨毛及雜草將巢穴遮蔽起來,如果在孵化過程中遇到外敵入侵,白頰黑雁絕不會丟下後代,它們會跟入侵者對抗到底。
不過白頰黑雁在孵化過程中出現入侵者的情況很少很少,因為它們會將巢穴築在懸崖上,像北極狐等生物,很難找到並靠近白頰黑雁的巢穴。
值得注意的是,幼雁只有在孵化後的40天之後,才會逐漸掌握飛行的本領,所以在此之前,它們選擇跳崖,是真的跳崖,而並非長輩鼓勵幼崽飛行!
不成功便成仁的幼鳥
當格陵蘭島的春季來臨時,大量鳥類都會選擇來此繁衍後代,白頰黑雁自然也在其中,它們通過長途跋涉到達格陵蘭島,匆匆吃完一些青草嫩葉之後,就會四處觀察,最終確認築巢所在地。
根據白頰黑雁以往的經驗,它們的鳥蛋會受到很多其他生物的覬覦,比如北極狐或者其他鳥類,所以它們會將築巢地點選在懸崖峭壁上,陸地生物不可能前來偷吃,而其他鳥類由雄雁跟雌雁一同抵禦,基本沒什麼問題。
白頰黑雁每次產卵數量不等,基本在3~8枚左右,不在孵化期的白頰黑雁非常愛美,它總喜歡在水邊整理自己的愛羽,到了孵化期後,雌雁只有在覓食期才離開巢穴,吃完後匆匆趕回去繼續孵化,根本不會梳理愛羽,足以見得在美麗與母愛之間,白頰黑雁選擇了母愛。
在雌雁辛苦孵化20多天後,幼鳥們就開始破殼而出,但白頰黑雁跟其他鳥類不同,作為長輩,它們不會給幼鳥餵食,而是故意讓它們餓兩天。
下面就以紀錄片中關於白頰黑雁及幼鳥的內容簡做陳述。
雌雁首先會不停往返巢穴跟崖底,它們會判斷風力以及觀察崖底的情況,比如是否存在北極狐等等,只有當雌雁覺得條件都很不錯時,它就會鼓勵幼鳥們跳下來,是真的從百米高的懸崖上跳下來!
幼鳥會在降落過程中不斷張開身體,試圖增加空氣阻力,但即便如此還是充滿著危險,第一隻幼鳥在母親的鼓勵下勇敢的跳了下去,但在過程中,幼鳥身體突然撞到了巖石上,之後幾乎是不停翻滾著掉下去的,幸運的是,在磕磕碰碰中,它存活了下來。
緊接著第二隻幼鳥選擇了距離地面較近的區域,但途中怪石嶙峋,風險係數更大,很可惜,第二隻幼鳥在跳崖過程中撞到了一塊尖銳的石頭,並且之後還遭到多次硬物撞擊,最後不幸死亡。
緊接著最後一隻幼鳥,雖然在跳崖過程中也曾被撞擊過,但幸運的是,有一片斜坡作為緩衝,使得幼鳥有驚無險的活了下來。
此時白頰黑雁來不及高興,因為幼鳥並沒有飛行能力,所以它們必須要在敵人來之前,帶著幼鳥趕緊離開,否則白頰黑雁只能看著幼鳥被吃掉!
只有當幼鳥到達棲息地並且學會飛行後,它們的處境才能稱得上安全。
當它們發育的差不多時,就需要在格陵蘭島冬季來臨之前離開,等春夏之際再回到此處做短暫的棲息。
白頰黑雁為什麼要「逼」幼鳥跳崖?
就拿格陵蘭島來說,島上生物種類繁多,不僅有北極狐,還有北極熊、狼等等食肉生物,白頰黑雁必須將巢穴築在遠離地面的高處,這樣才能在孵化時免受食肉生物侵擾。
而格陵蘭島以苔原植被為主,除了少部分有一些矮小的樺樹、柳樹之外,其他地區的樹木幾乎見不著,所以懸崖峭壁就成了白頰黑雁最好的築巢地點。
一方面是北極狐這類生物很難攀爬至懸崖峭壁上,另一方面即便食肉生物費盡千辛萬苦能找到白頰黑雁的巢穴,但為了吃幾個蛋,值得嗎?
再者,白頰黑雁的食物跟絕大部分鳥類不同,它們不吃魚蟲,只吃些嫩芽、莖、葉等等,所以沒法像其他鳥類一樣,捉了大量的蟲子去不停的餵給幼崽。
再加上這些植物本身就沒什麼營養,如果白頰黑雁不停往返於巢穴跟覓食區兩地之間,估計會被累垮……
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幼鳥直接到覓食地去進食,那麼問題就來了,它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到地面而不死。
剛出生的幼鳥體重非常輕,再加上表面一層蓬鬆的絨毛,以及白頰黑雁腹部存在大量的肉,具有很好的緩衝洩力作用,所以只要它們在跳崖過程中,控制好方向,爭取讓腹部跟硬物接觸,再加上沒多少重量,大概有33%的機率能活下來。
雖然看上去這種行為像在自尋死路,但白頰黑雁整體數量仍然處於「無危」階段,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白頰黑雁這種行為,應該是種族得以延續的關鍵。
對於白頰黑雁不過幼鳥餵食,並且讓它們「跳崖」的行為,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文明探討。
——END——
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
如有偏差,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