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ngshang / 寧函夏 / 2017-09-30
摘要:遠程問診不能替代面診,因此在所有問診產品的詳情頁面上都有這樣一句話:遠程看診無法做到100%治癒率,如有異議請勿拍連結。
文/寧函夏
下午兩點,王怡正在和一隻汪星人視頻。
「乖,別動,再讓我看看肚子。」
王怡既是獸醫,也是店鋪的客服。通過視頻或圖片初步診斷,王怡要求主人提取幾根毛髮或皮膚刮取物寄到醫院,等化驗報告出來再決定是否配藥。
2012年,「張旭寵物天然糧」在淘寶開張,不光賣貓糧狗糧和配方糧,還為動物們提供線上問診。
這可是一家明星店鋪。淘寶店成立之前張旭動物醫院在杭州已經開了10年,除了常見家寵貓、狗,醫院接診的病號還有鸚鵡、烏龜、蜥蜴等等,業內名氣頗高。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近到周圍縣市,遠至新疆,都有慕名來求醫的。
近年來,人們的養寵觀念在不斷進步。作為生活伴侶,面對小動物們的生老病死,主人們願意付出更多精力和金錢去照料它們,因此寵物產業鏈上,例如食品、美容、醫院等寵物產品和服務市場,日漸成熟。
當然,就像是普通醫院,動物醫院也會有半夜急診、醫鬧、送禮的故事。通過網際網路,這些遠程診斷和異地服務發生得更加真實。
網紅獸醫
張旭動物醫院的院長張旭是獸醫界的網紅。
他的履歷赫赫:救治過東北虎、海龜、犀牛、長頸鹿,擔任浙江野生動物繁育救護中心首席獸醫官,杭州G20峰會時待命保障各國國家元首隨行寵物的健康。2013年,張旭還登上了綜藝節目《天天向上》,露臉幾分鐘吸粉無數。
在杭州本地,張旭有一批忠實的老客戶。「當年我接生的小貓小狗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它們一家子都在我這裡驅蟲、看病。」因為這些寵物,張旭和主人也常年保持著朋友的關係。
即使脫下白大褂,張旭的生活依然被小動物們包圍著。他在家裡養了許多貓、狗,是個十足的動物愛好者。除此之外,他每天要回答網友上百條關於動物醫療的問題。翻看他的微博,幾乎每一條求助評論下都有他的回覆。
開淘寶店起初是為了賣自己生產的貓糧狗糧。
由於歐美寵物食品行業起步較早,工藝成熟,一直佔據著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進口糧價格較貴,長途物流又對新鮮度有影響,因此張旭決定自行採購牛肉、雞肉、鴨肉等原材料,在食品原料上採用和歐美同標準的「人類可食用級別」,加工製作成適合本土貓狗口味的糧食。不僅如此,針對有腸道疾病、皮膚病、泌尿的貓狗,張旭還推出添加藥物的配方糧。
況且貓狗糧消耗量大,需要經常採購,為了方便顧客,「張旭天然寵物糧」在2012年上線,並且申請成為了淘寶明星店鋪。開店三年左右,店鋪推出了遠程診斷服務。
「1%的差評我能接受」
「為了這5%的體量,我們付出了95%的時間。」
溝通病情、遠程視頻查看、分析並解釋化驗報告,這些都是一般客服做不了的工作。在張旭動物醫院,有10多位醫生,他們需要扮演客服的角色,提供在線診斷服務。
事實上,沒有一個醫生甘願去做客服。在初步了解動物病情後,工作人員安排相應的獸醫在電腦前問診,從病情查驗到診斷,他們往往要溝通數小時,加上來回寄樣本、出化驗報告的時間,一個問診訂單需要花1—3個星期。
若是碰到本身治療意願不高或因為價格原因猶豫的主人,醫生就白忙活了。「去醫院看病還要掛號呢」,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上,遠程診斷的溝通成本更大。相比較而言,前往醫院的主人們治療意向更加明確。
張旭告訴《天下網商》,真正能在網上看的病20%都不到,其中又只有10%可以開藥。目前遠程問診的範圍包括皮膚病、呼吸道疾病、眼睛發炎等。另外,一些當地醫院無法確定疑難病症,例如心臟疾病,店鋪可以通過主人提供的x光、胸片等資料診斷答疑。
在這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醫院規定必須有化驗報告才能開藥,藥品價格在幾百至千元不等,所以這些醫生客服們在解答專業知識外,常常要面臨其他問題:「治癒率是多少」、「藥這麼貴,你有百分之百把握麼」、「能不能直接開藥」。
醫生畢竟不是客服,也不是萬能的救世主。在店鋪或是網站貼吧上,主人們留下「不耐煩」、「態度差」、「病情沒有好轉」、「太貴」的評價,表達對張旭的不滿。
「有1%的差評我完全可以接受。」張旭坦言,遠程問診不能替代面診,因此在所有問診產品的詳情頁面上都有這樣一句話:遠程看診無法做到100%治癒率,如有異議請勿拍連結。
張旭想要把遠程問診做的像線下醫院一樣專業。現在醫院裡最貴的儀器投資近300萬,但遠程門診是沒法使用的。張旭計劃針對常見病狀引進一批簡單的化驗儀器,交付押金即可寄送,由主人對動物檢驗後寄回醫院,目的是幫助缺失寵物醫療的偏遠地區。
深夜急診
「今天晚上如果輸不上血,肯定過不去了。現在我們幾個人都在醫院等著血搶救。」半夜12點,醫院收到求助:有一隻貓大出血,急需手術。張旭和貓主人各發了一條朋友圈,求養貓的獻血。
一場喵星人的輸血接力在午夜杭城展開。
讓人感動的是,醫院一共來了10多隻貓,光配血型就配到凌晨2點。手術在早上5點結束,受傷的貓最終搶救成功。
像這樣的急診,張旭差不多兩個星期會碰上一次。平常,他習慣上午睡覺,下午接診,晚上回復微博、朋友圈問題,然後看兩個小時的國內外文獻,隨時待命。
他的微信好友接近3000個。這些人或是熟人介紹,或因看病結識,張旭每天要花時間回答他們的問題。有時候產生摩擦,截圖還會被對方發到網上,攻擊他。
作為醫生,他接受這些褒貶不一的評價。
事實上,張旭更關注異寵市場的發展和獸醫資源之間的矛盾。雖然獸醫們都分了專科,但十幾年來,張旭更像是全科醫生,不光是貓狗,鸚鵡、兔子、烏龜、蜥蜴他都接診過。
在他看來,收費是引起爭議的根源。可能一隻烏龜買回家只花了幾十塊錢,但看病費用達到幾百元,而且鋸開的烏龜殼癒合時間長達1年,加上中間護理的花費,最終要如何收費?
他在想,如果動物們有醫保,或許有更多人願意進醫院給它們看病。
(文中王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