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時期我國地界有一種特暴龍,是霸王龍的遠親

2020-12-07 動物的影像聲色

恐龍家族最知名的成員毫無疑問是霸王龍,不過這種恐龍的化石在我們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地界並沒有被發現,其當年(白堊紀晚期約為685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生活的區域大約是在今天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地區。

然而我們國家的地界雖然不曾有霸王龍活躍,但是卻有一種霸王龍的遠親——特霸龍。這種恐龍與霸王龍的諸多身體特徵以及習性都有相似之處,最大的不同之處也就是體型方面的差距。霸王龍的體長一般能達到十四米,體重為九噸左右。而特暴龍的體長最多也就十二米,體重為七噸左右。做個類比的話大約也就相當於某果和某果PLUS的差別。

我之所以這樣類比,可不是在信口雌黃。事實上特暴龍與霸王龍的基因確實很接近,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也同屬於獸腳亞目、暴龍科。只不過呢除了體型方面的差距以外,兩種暴龍所生存的年代也不相同。霸王龍所處的年代為白堊紀馬斯垂克期,而特暴龍的活躍年代在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這一時期主要為白堊紀的坎帕期階段。

在分布範圍方面,特暴龍與霸王龍也並沒有什麼交集。與霸王龍這種「外國生物」不同,特暴龍是典型的國產貨。在白堊紀坎帕期,它們曾廣泛活躍在我們神州大地。今天考古工作者們在河南、廣東、雲南、黑龍江、內蒙古以及外蒙古等地都曾發掘出過特暴龍的骨骼化石。由此也可以顯示出這種恐龍在當年是何等繁盛。

作為彼時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基本上同時期的生物都可能淪為特暴龍的食物。而且這暴虐的獵食者尤其喜歡對體型龐大的恐龍下手,一方面是因為能獲得更多的肉,一方面也是因為獵殺大型獵物更具有挑戰性。比如體長九米到十米的植食性恐龍蜥嵴龍(廣泛分布於亞洲、美洲)以及體長十二米左右的納摩蓋吐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就是特暴龍的主要獵殺對象。

不過呢特暴龍的身上也並非沒有缺點,其最大的缺點就是視覺能力比較差,所以在獵食的時候,這種龐然大物更依賴聽覺和嗅覺。然而受限於其巨大的體型以及相對笨拙的身體結構,特暴龍的頭部一般會維持在四五米左右的高度。這也是為什麼它們主要對大型食草恐龍下手的原因。因為身形靈活的小型恐龍,特別是許多小型的食肉龍,特暴龍根本拿它們沒有辦法。比如伶盜龍這種靈巧的食肉恐龍,很多時候偷走了特暴龍的蛋,它們也只能幹瞪眼。

面壁思過: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巨大的生物固然有巨大生物的優勢,小型生物也同樣有小型生物的便捷。像特暴龍這種狠角色,它們確實能夠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是生存能力卻還比不上伶盜龍這樣不起眼的小角色。起碼就生存年代而言,特暴龍只存在了四百萬年左右,而伶盜龍卻一直存在了一千三百萬年。所以啊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規則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霸王龍VS特暴龍,誰將是白堊紀晚期的王者?
    很多人都知道霸王龍,可誰又知道特暴龍呢?不過不要緊,有強大入我的小編在呢?分分鐘帶你走進白堊紀,了解那些遠古時代的龐大生物。而今天呢,小編則是要向大家講述的是這兩種恐龍,他們都是兇殘的食肉動物,誰將更勝一籌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50隻霸王龍到亞洲能屠盡白堊紀中國恐龍嗎?專家:五千也不行!
    白堊紀霸王龍毫無疑問,這樣兇猛暴戾的肉食性恐龍,在白堊紀晚期絕對是一種危險存在。於是就有人提出假設,假如白堊紀晚期有50隻霸王龍從北美到了亞洲,能不能屠殺完白堊紀時期中國境內恐龍呢?古生物學家立即嗤之以鼻:&34;那專家是不是又在放衛星?真不是,50隻霸王龍從美洲到亞洲來想屠盡中國恐龍,那是做夢。
  • 地球上10大最強的恐龍,霸王龍和特暴龍均上榜,你都認識嗎?
    由於具有著和霸王龍很相似的外貌身形、一樣兇狠殘暴的性情以及無可撼動的頂級霸主地位,因此也被稱為「侏羅紀的霸王龍」。3、上龍:上龍和其它恐龍最大的不同之處即主要生活在海洋裡,以魚類和爬行動物為食,它們頭部很大,頸部相對來說就比較短小,如彎刀般鋒利的牙齒讓不少同類都極度害怕。
  • 地球史上最強恐龍排名,竟然不是霸王龍,是它!
    傷齒龍,傷齒龍的體型與其他恐龍相比並不佔優勢,但它們有著一個十分聰明的大腦,它們通常不採用蠻力捕捉獵取,而是靠計謀去捕食,有很多時候都是多想披靡的。 特暴龍,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大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超科。是霸王龍的遠親。
  • 這些恐龍曾活躍在山西地界
    >>曾活躍在山西的恐龍★特暴龍是霸王龍的近親霸王龍可以說是「侏羅紀」系列的標誌「怪獸」,身長一般可以達到12-15米。但實際上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北美地區。然而在山西卻出現了它的近親--特暴龍。2011年特暴龍的頭骨在山西天鎮被發現。
  • 暴龍超科代表恐龍,霸王龍,特暴龍,帝龍等
    四肢:霸王龍有兩個強大的右腿,後肢強壯,每隻腳各承受約半隻大象的重量。腳掌只有三個腳趾接觸地面,蹠骨離地,腳後另有一上爪。與身體相比,霸王龍的前肢卻非常小,其實只是相對小,但實際展開也有1米長。表皮與羽毛:在我國發現在帝龍,身體有一層覆蓋物,被認為是種原始羽毛。霸王龍與其他霸王龍科近親也被推測具有類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與蒙古所發現的成年霸王龍科化石具有罕見的皮膚痕跡,由典型的卵石狀鱗片所組成,見下圖。霸王龍的皮膚化石只找到比較零碎的這張。
  • 十大白堊紀恐龍,三角龍重達20噸,霸王龍名列食物鏈頂端
    相信大家都知道侏羅紀恐龍,那麼你知道白堊紀恐龍嗎?其實白堊紀時期才是恐龍的巔峰時期,白堊紀時期恐龍的品種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呢!像大名鼎鼎的霸王龍、暴龍可都是白堊紀恐龍呢!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
  • 白堊紀時期的短跑冠軍被發現,它和霸王龍對比,誰更厲害?
    在遠古的白堊紀晚期,也就是大約7200萬年到6990萬年前,有一種頂級的食肉恐龍,而且還和霸王龍是「親戚關係」,那就是食肉牛龍。食肉牛龍又被稱為牛龍、肉食牛龍,因為它們有一對與牛角相像的角,於是也就稱它們為牛龍。但是它們卻遠遠沒有牛溫順,它們屬於阿貝力龍科,是極為兇猛的動物。
  • 我國最大的肉食恐龍,身體長達12米,生活在山東,近親卻在北美洲
    說到肉食恐龍我們都會想到霸王龍,它是暴龍科最大的一種恐龍,其體長約11~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5.2米,頭高近6米,體重7~9噸,最重可達15噸,被認為是恐龍時代肉食恐龍中的巨無霸,不過霸王龍外還有棘龍和南方巨獸龍,其體型和霸王龍類似,體型都是相當驚人的。
  • 史前時代比霸王龍更厲害的恐龍有哪些?它們同樣是那個時代的霸主
    霸王龍即雷克斯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 遠古時期的食肉牛龍到底有多強?捕獵能力或能媲美霸王龍
    由於頭頂有兩隻觸角,顧名思義為牛龍,模式種薩氏食肉牛龍。它主要生活在南美洲,距今約距今約7200萬年到699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因為也是一種大型的食物動物,所以被稱為是霸王龍在南美洲的遠房表親。和霸王龍相比,它的體型更小,前肢也比霸王龍還小,但是它的奔跑速度比霸王龍還要快,雖然它的視力不好,但是有著靈敏的嗅覺,又因為它頭角上長著獨特的犄角,所以它是以霸王的姿態成為了白堊紀時期的可怕殺手,同時它的這對犄角可能是食肉牛龍在爭奪領地或配偶時,用來互相爭鬥的武器之一。
  • 什麼恐龍能打敗霸王龍,霸王龍的天敵是什麼龍
    雷克斯暴龍熟稱霸王龍,它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起的霸主級掠食性動物,霸王龍屬於暴龍科,是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恐龍。最長14.7米,最高約5.2米,頭部高度接近6米,最重的霸王龍可達14.85噸左右,除了強大的咬合力外,它們是體型最粗壯的食肉類恐龍之一。
  • 地球遠古巨獸來襲——白堊紀篇
    2、蠻龍,也叫野蠻龍、蠻王龍,是白堊紀紀時期,最強和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有著和霸王龍很相似的外貌身形、一樣兇狠殘暴的性情以及無可撼動的頂級霸主地位,因此也被稱為「侏羅紀的霸王龍」。3、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是當時最強的陸地肉食恐龍,當時很少有恐龍能與它匹敵,霸王龍處於食物鏈頂端。
  • 白堊紀的霸王龍為什麼可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真的是因為體型?
    我學習了古生物,對他卻有了不同的見解。首先來說說他的體型吧!霸王龍的體長可達14米,身高更是可以達到六米。一般人的眼中,這肯定是個龐然大物。因為現在最大的陸生動物大象在他的面前也不堪一擊。但是在當時呢?那並不算大,真正大的可以甩他幾條街呢?
  • 巨獸龍VS霸王龍,誰才是白堊紀最強的王者?
    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是地球上的主人,當然,恐龍是一個泛指,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種類,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霸王龍,它們生存在白堊紀末期,主要活動地區在今天的北美洲。通過化石考證,古生物學家表示霸王龍的平均身高接近14米,體重約為9噸,咬合力最大可達到20萬牛頓,它們作為地球上肉食性恐龍中體型最為粗壯的一種,在當時的地球上作威作福,沒有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