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各位大小神獸都怎麼過的?
是不是要麼終日在熟悉的「TIMI」聲伴隨下,
走進「農藥」世界盡情滴玩耍;
要麼「折騰」完家裡的麵粉、雞蛋
(一堂有理有據毀雞蛋的課程
放鬆心情沉浸於青丘狐傳說?
小神獸看到的九尾狐
圖片來源:手遊王者榮耀妲己截圖
大神獸看到的九尾狐
白色九尾狐 圖片來源:手遊青丘狐傳說截圖
還有這位
小神獸:咦?媽媽你這九尾狐怎麼和我的九尾狐顏色不一樣啊?為什麼一個紅一個白?
大神獸:哦?!對哦,難道因為修煉道行深淺?
咳咳咳~~~在你的思緒滑向無邊無際之前,讓我們進行一番嚴(qi)肅(si)考(miao)據(xiang)吧!
01
九尾狐的傳說
九尾狐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在先秦古籍《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能食人,食者不蠱」,也就是說它可以保護人們不被外族部落侵犯,吃了九尾狐的肉還有闢邪的功效,因此被視為瑞獸。在我國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中,記載了河北省和河南省兩地七次向北魏皇帝進獻九尾狐的事情。
九尾狐 圖片來源:明朝·胡文煥《山海經圖》
在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中提到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就是一隻九尾白狐。這也是第一次提到了九尾狐的顏色。
照片來源:武漢大禹神話園中「九尾說親」
在唐朝初年起,人們通常依舊視九尾狐為祥瑞之獸。但從唐朝後期起,九尾狐成了妖媚的代稱詞。北宋之後,狐狸的形象就更加被妖化了,認為它們可以幻化為人形,並且美豔動人,顛倒眾生,還會蠱惑人心。當然,要說起最有名的九尾狐,不得不提商紂王時的蘇妲己。在《武王伐紂書》中記載,吸盡妲己魂魄元氣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所以這隻九尾狐是金色的~
圖片來源:搜狐浪設計
但是在電視劇裡,蘇妲己現出原形時候,又成了一隻白色的九尾狐~
圖片來源:愛奇藝
當然,從目前的證據來看,歷史上從無九尾狐相關遺骸被發現的記錄,因此,九尾狐多半只是神話傳說,而非一種真實存在過的已滅絕動物。
根據以上史料與演繹,讓我們大膽猜想小心求證,九尾狐這個形象究竟是以哪種狐為原型的?它的顏色應該是紅還是白呢?
02
有請各位選手上場
無論九尾狐是早期被視為祥瑞的上古神獸,還是後期被妖化的攝人心魄的小狐妖,它們一定都很聰明,並且非常漂亮!我們熟悉的狐狸種類,主要選手有藏狐、沙狐、赤狐和北極狐。我們讓它們分別出來走幾步~
沙狐
圖片來源:農業圖鑑—黔農網
至於沙狐同學嘛,它是中國狐屬中最小的,在歷史上的分布就像遊牧民族一樣,離中原地區較遠,主要棲息於乾旱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在古籍中很少提起。外形與其他幾位相比既瘦又小,毛色也主要呈淺沙褐色或淺棕灰色~
赤狐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赤狐同學體型較大,最為常見,廣泛分布於整個北半球,包含北美洲、北非地區以及歐亞大陸,也是與中國中原地區的古人交集最多的狐狸。
赤狐的聽覺、嗅覺非常發達,行動敏捷,通常夜裡出來活動,白天則躲在洞裡睡大覺。由於生性多疑,行動時會對周圍環境進行仔細觀察,然後伺機出擊,常以計謀取勝,在很多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都給人們都留下了狡猾印象的原因。
赤狐除了聰明狡黠之外,它們的毛色也因地區和季節不同有明顯的差異。赤狐的毛色一般呈棕紅色,所以也有火狐、紅狐之稱,但是由於它們的變異種較多,也有許多背面毛色呈棕白色、毛尖為白色的個體,甚至還有全身毛色為黑色或在光照下呈銀色的黑狐和銀狐,這些並不與它們的種類密切相關,很多只是基因突變種。
赤狐毛色差異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Red fox#/
對了,現在通過人工繁育又出現了許多白狐或叫藍狐的品種,比如變色狐、藍色狐等,像這位疫情期間溜出來的「白淺上神」(影視劇《三生三世》女主),是不可能出現在古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中的,所以它們必然被淘汰出九尾狐原型備選了~
03
九尾狐到底是誰?
對以上的分析進行綜合考量,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究竟誰是九尾狐原型?」的結論了,那就是選手——赤狐。
赤狐生活的區域遍布歐亞大陸,在我國廣東省、陝西省、河南省、江西省、吉林省、安徽省、河北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山西省、江蘇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貴州省、遼寧省、山東省、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北省、黑龍江省、雲南省、青海省均有分布。另外,赤狐的棲息環境非常多樣,如森林、草原、荒漠、高山、丘陵、平原及村莊附近,甚至於城郊,皆可棲息。因此,它是中國古人最有可能見到並進行文字記錄的狐。
更重要的一點,是赤狐的形態特徵有一個重要特點,它毛色因季節和地區不同而變異很大,有棕黃色、棕紅色、棕灰色,還有不少體色的變異類型,如全身毛色黑色的黑狐;全毛為黑色,但毛尖帶有白色的銀狐;全身為赤褐色,肩部有黑色十字形毛的十字狐等等。因此,在古書記載和民間傳說與演繹中,出現紅色九尾狐、金色九尾狐、白色九尾狐的形象也就順理成章啦。
作者:楊靜(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
音頻解說:楊靜
專家審校:何長歡
責任編輯:鄭鈺
排版編輯:吳亦凡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