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導,近日,南非一個私人野生動物園在網上發起募款活動,希望湊足資金為園內長期單身的11歲雄犀牛「塔博」(Thabo)尋找「女友」,以繁衍後代。
犀牛 新華社/路透資料圖
報導稱,該動物園在11年前收留了犀牛孤兒塔博。雖然園內有一隻雌犀牛「恩通比」(Ntombi),但是塔博從小與它一同長大,不願意與它交配,令動物園方面十分著急。
園方迫於無奈,只好在網上發起募款活動,希望有足夠資金為塔博向其他野生動物園購買2隻雌犀牛以繁衍後代。據悉,為了向募款者表示誠意,該動物園保證已經加強防盜措施,以避免偷獵者的覬覦。
據報導,很多偷獵者為了獲取犀牛角而把犀牛殺害,南非犀牛長期面臨偷獵者獵殺的威脅。有分析稱,如果每年平均有400隻犀牛被盜殺,犀牛可能將於2025年絕種。
延伸閱讀:
物種滅絕離人類還遠麼?
去年世界上僅存的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以安樂死方式離世,享年45歲。至此,全世界的北白犀這一亞種僅剩兩頭雌性存世,這也意味著,從此刻開始,北白犀正在和人類說著再見。很快,世上再無北白犀。
其實,與北白犀一樣命運的動物還有很多,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中國犀牛、南極狼……
據統計1600年至1800年間,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25種;從1800年到1950年地球上的鳥類和獸類物種滅絕了78種。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工業快速發展、爆發戰爭與衝突、人口迅速增長,動物滅絕速度也在加快。有研究稱,現今物種滅絕速度接近恐龍大滅絕時代。預計到2050年,將有37%的物種消失。
有科學家據此推斷,我們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在國家動物博物館也有一個「瀕危動物展廳」,裡面陳列著我國的瀕危動物,如普氏野馬、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鵝喉羚、巖羊等。在「警鐘長鳴」板塊,一口銅鐘下面是一個年輪的剖面,仿樹木年輪的時光軌跡記錄著一個個已經滅絕離我們遠去的動物名字。
「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近100年來對環境、對瀕危物種造成的破壞,形成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長期從事我國特有和珍稀瀕危動物研究,他說,由於生命的恢復能力非常強,每次大滅絕後都有一個重生,包括人們熟悉的恐龍大滅絕,之後地球都恢復了生機,但前五次大滅絕都是自然原因或自然因素造成的,比如地殼變動或行星撞擊地球,惟有最後一次是由於人類自身導致了很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
黃乘明說,比如北美旅鴿,原來在北美地區數量有數十億隻,不知從何時開始人類抓捕這種鳥來吃,不到100年時間裡竟然把這種鳥全部吃光,到1914年時北美旅鴿滅絕;世界有9個虎的亞種,其中峇里虎、裏海虎、爪哇虎已滅絕,我國特有的華南虎在野外已經沒有了,存世的都生活在動物園中,東北虎在我國境內生活的也就20隻到30隻左右,裏海虎原來在新疆還能發現,大約在1970年也滅絕了;善於攀援的白頭葉猴分布在我國廣西的四片石山群,2002年時被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列為十大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這種動物跟我們人類沒有任何衝突,但由於人類佔據了原本屬於它們的家園,甚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人獵殺白頭葉猴來做藥,現在這個種群的數量只剩幾百隻左右,非常瀕危。
「瀕危動物展廳」裡展出著白鰭豚「淇淇」的故事:淇淇於1980年1月11日在長江交接洞庭湖湖口處被捕獲,之後一直飼養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鰭豚館,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是人工飼養下生存最長的一頭白鰭豚。2002年7月14日早晨,已垂垂老矣的淇淇在寂寞中悄然離去。
白鰭豚已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左右,據考證,在2000萬年前白鰭豚離開海洋進入長江,在我國古代典籍《爾雅》中就有關於白鰭豚的描述,《聊齋志異》的《白秋練》中,白姑娘的母親白媼就是白鰭豚的化身……數據顯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長江中下遊尚有400多頭白鰭豚,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減少到200多頭,九十年代中期只剩100多頭, 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鰭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鰭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1999年之後,再也沒有人確實的在野外發現一頭活體白鰭豚。2007年,英國學術期刊《皇家協會生物學快報》發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6國科學家的「2006長江豚類考察」報告,「長江女神」白鰭豚被認定為功能性滅絕,成為繼20世紀50年代因濫殺濫捕而滅絕的加勒比僧海豹之後,又一種從地球消失的大型水棲哺乳動物。所謂功能性滅絕,是指雖然理論上仍不排除有少數生物個體存在,但其數量過於稀少,已低於一種生物存在和繁衍的最低限度,最終滅絕只是時間問題。
中科院動物所高級工程師張勁碩經常通過科普活動向大眾宣傳動物保護知識,他說,當一個物種滅絕之後,便從地球的生命序列中不可逆轉地永遠消失了,它所具有的獨特基因庫亦不復存在。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任何損失都是無法恢復和無法彌補的,也許一個物種的滅絕對於環境的反作用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但地球表層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種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的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人類只是其中一員,大量生物的消失表明地球生態系統遠比想像中的脆弱,當它損害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反過來影響到人類自身。
「如果人類對身邊生靈們的滅絕孰視無睹,災難降臨到人類自己頭上的日子也就為時不遠了,不是嗎?」張勁碩說。
來源:綜合中新網、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