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電視劇風靡臺灣說明了什麼?
前段時間,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在臺灣引發一波熱潮。國民黨桃園市議員魯明哲在跑選舉的緊張過程中也在抽空觀看,他感慨,大陸省市電視臺多,制播戲劇數不清,共同點是製作費高、拍攝考據也細膩。對於臺灣觀眾來說,大陸劇確實比韓劇、日劇甚至歐美戲劇更方便,即使不能與大陸觀眾同步欣賞,透過網絡也幾乎同步。當年年輕人追韓劇,現在幾乎全改成追陸劇。9月26日,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華社記者也提及,「《延禧攻略》受到臺灣觀眾的歡迎,有數據稱該劇在臺灣的點擊量破億次」,在總人口僅有兩千多萬人的臺灣,這個數字是非常難得的。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作為臺灣青年,你們對中華文化到底怎麼看?    張立齊:我讀大學時開始參與兩岸交流,這重塑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重塑我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多鼓勵臺灣青年「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到大陸看一看。現在兩岸交流活動非常豐富,我接觸的很多臺灣青年,來了一次就有很大的心理震撼。
-
臺灣樂壇影響力下降?2017年5首歌曲爆紅臺灣,卻在大陸反響甚微
林俊傑新專輯《偉大的渺小》現今大陸樂壇新生力量不斷湧現,而臺灣樂壇則有了青黃不接的形式,影響力更是逐漸減小,當然,我們不要忘了臺灣還有著華語樂壇最高規格的金曲獎盛會。2017 年有許多歌曲紅遍臺灣,其中更是有 5 首歌爆紅,可惜的是,這幾首歌在大陸都沒什麼反響。1.《魚仔》——盧廣仲這首歌是臺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主題曲,這部在豆瓣有著 9.2 分的佳作的主題曲《魚仔》在今年年中一經發行便爆紅臺灣。
-
第八屆閩都文化論壇在臺灣臺中市舉行
——閩都文化與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在臺灣臺中市舉行,兩岸專家、高校青年學者共100人參加本次文化學術交流活動。本活動由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臺灣逢甲大學、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主辦。論壇得到專家學者廣泛關注,共收到兩岸知名專家、學者的論文80多篇(其中臺灣學者論文11篇),涵蓋兩岸歷史、文化、教育、經濟、宗教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預示著兩岸文化藝術的交流交往,特別是閩都文化學術的研究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前景。
-
大陸「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意,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
不斷釋放利多,主動、積極、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讓臺胞感受到了暖意。「26條措施」可以看作去年「惠臺31條」的「升級版」,是一年多來大陸各地臺辦頻頻聽取臺商意見後,所推出更具體全面的對臺措施。據了解,未來各地還會有地方版實施意見,如同豔陽持續高照。今年以來,民進黨借「反修例」,在選前拼命操作冷麵「仇中牌」,原盤算激怒大陸以鐵面對冷麵,好撈選舉利益。
-
臺灣節目又出奇葩言論:大陸以前沒有清明節 殯葬文化從臺灣學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近日,臺灣TVBS頻道的一檔節目中又爆出「奇葩」言論,在討論兩岸清明節習俗時,主持人稱「大陸過去沒有清明節」,而嘉賓更指大陸無論是葬禮還是掃墓都會用「禮炮車」,禮炮一路從家裡放到殯儀館。 這個嘉賓還大放厥詞道,大陸過去沒有殯葬文化,所以現在努力與臺灣交流向其學習,「想辦法把他們(大陸)的根拉回去」。
-
大陸劇這麼好看,可千萬別讓臺灣民眾看到……
今年早些時候,某民進黨「立委」稱愛奇藝在臺灣有超過600萬人次下載,要警惕大陸「統戰」。夠上綱上線吧?豈料「立法院長」蘇貞昌回應的調門還要高八度,直呼要防止大陸節目「入島、入戶、入腦」,一定不能讓大陸達到「吞併臺灣」的目的!這是什麼神邏輯?
-
探秘「大陸阿里山」:大陸最大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
大陸的阿里山在哪?福建漳平永福鎮。這座阿里山不是山,是因為這裡有大陸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因此得名。福建本是臺灣茶的故鄉,臺灣的茶商自然到福建尋求新的發展。南投的謝東慶先生就發現永福四周高山環抱,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間,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均與臺灣阿里山相似,於是1996年投資成立臺品茶業(臺灣高山茶)有限公司,開闢了千畝茶園,做出了優質高山茶。
-
臺媒:萬一真的激怒大陸,對臺灣來個經濟封鎖,臺灣吃得消嗎?
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將在臺北、廈門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兩岸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將與會,商討如何緊抓大陸「十四五」規劃機遇,見證並推動兩岸產業不斷走向深化。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不僅沒有消減,反而愈來愈大。
-
臺灣藝人:要想富 去大陸
臺灣藝人:要想富 去大陸2013-08-27 11: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王思羽瓊瑤劇至今在大陸擁有眾多粉絲 整個劇組一起北上 影視明星以外,臺灣製作人們也已悄然北上。曾經一手捧紅F4的「臺灣偶像劇之母」柴智屏,去年底宣布退出臺灣電視劇市場,解散了旗下專拍偶像劇的兩個公司。她表示,臺灣偶像劇市場容量越來越小,所以將北上和大陸娛樂圈合作。 曾拍過《盛夏光年》的臺灣導演陳正道說,除了導演和演員外,其實整個臺灣劇組人員都已北上,「包括服裝、化妝、道具、攝影的所有創作團隊都來大陸發展了」。陳正道本人一年有2/3的時間呆在北京。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臺灣民眾的價值觀、倫理觀、文化觀、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等,這些中華文化核心層面的要素、形而上的內容,是否業已悄然有所變化?比如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有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大一統」,試問目前臺灣還有嗎?如果一定有的話,多數人心目中剩下的恐怕只有「被大一統」了,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中華傳統「大一統」。
-
解析:大陸拍攝的電視劇中,那些在臺灣也被稱為神作?
大陸電視劇中在臺灣能夠被稱為神劇,難以超越的經典的其實沒有多少,當然這幾年隨著中國內地電視劇行業的迅猛發展,湧現出不少好的作品,往前一點的話,應該比較少一點,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內地電視劇行業法杖還不是太好,湧現的電視劇很多都不被發展較高的臺灣民眾接受。
-
新《鹿鼎記》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沒文化」是影視劇的大悲哀
而劇集當中,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的操作,亦讓不少網友質疑起導演和編劇的文化水平。事實上,在當下影視劇中,奇葩錯誤俯拾皆是,「鰲府」這樣的紕漏實在算不得什麼,以至於有人調侃,「沒給你寫成『鱉府』已經不錯了。」
-
金伯萊:地道臺灣味食品搶攤大陸市場
在這樣的大好時機,臺灣金伯萊食品吹響了進入祖國大陸市場的號角。 記者了解到,臺灣金伯萊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品與飲料及調味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的綜合型食品企業。所有產品均使用純天然無汙染綠色食材為原料,通過一系列科學、衛生、系統、規範化的生產流程及高精度衛生檢驗後,推向市場。
-
大陸人看臺灣:女性娃娃音是一種文化上的壓迫
(大陸赴臺交換生劉亭亭) 來臺灣以後,大陸同胞愛問一個問題:臺灣的妞正不正?我會回答:有正有不正,就是娃娃音很嚴重。 來之前,在綜藝節目上看見過一些女藝人持有娃娃音,以為是很個別的現象。來到這裡才發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便利商店的售貨員、買水果的姐姐、一起上課的同學……到處都能聽到娃娃音。
-
大陸人對臺灣了解有多少?
早上和今天評論頻道頭條《從《海角七號》看到一個怎樣的臺灣》的作者於德清聊了幾句,我們都認為,《海角七號》真能「一刀不剪」引進,意義是很大的,因為大陸人對臺灣實在太不了解了。如果說電影是了解的一個渠道,我們看過的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電影距離現在的臺灣已經很遠了。其實,侯孝賢、楊德昌的名氣雖然大,電影當然也很好,但看過的人仍然只是少數。回溯過去,大陸人看過的純正的臺灣電影還是《媽媽再愛我一次》,此去已經17年了。
-
大陸給臺灣同胞發「身份證」了!
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本來臺灣人憑「護照」即可換證參訪或旁聽的聯合國有關組織,未來,在聯合國有關組織中,只要大陸能發揮影響力的,會要求臺灣人的有效證件必須由臺胞證取代;一些臺灣學者若參加聯合國有關學術會議,在報到註冊時,臺胞證同樣將取代「護照」成有效證件。
-
經濟影響下的賞石文化:奇石審美導向從日本到臺灣再到中國大陸
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的賞石文化幾乎是停滯的。同一時期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較快,賞石藝術開始在島內士紳間流行,在1967年左右臺灣民間成立了第一個地方上賞石團體「花蓮縣奇石聯誼會」。1969年臺灣省成立省級賞石協會組織。之後島內陸續有賞石團體和奇石博物館成立。
-
奉勸民進黨當局一句:早日開放大陸疫苗入臺,別再折騰臺灣民眾了!
奉勸民進黨當局一句:早日開放大陸疫苗入臺,別再折騰臺灣民眾了! 近日,一條由於民進黨當局拒絕開放大陸新冠疫苗入臺,臺商群體正在籌劃組團打「飛的」到祖國大陸來注射疫苗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 反觀臺灣島內,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陳時中,在多個場合聲稱「絕不引進大陸疫苗」,但對於從哪裡採購疫苗、什麼時候可以獲得疫苗卻始終含糊其詞,並以「保密」為由搪塞民眾質疑。這位張口閉口「武漢肺炎」的陳先生,在最需要醫生專業精神的時候,枉顧事實,妄稱大陸疫苗「不安全」。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之後,大陸「神曲」《小蘋果》吹進臺灣。當時,一位長期從事尾牙、春酒助興表演的舞蹈老師說:「《小蘋果》是近期在臺灣最火的舞曲,曲風活潑歡快,也可以配合不同風格的裝扮,很適合尾牙的氣氛,所以大受歡迎。」 而今年,有舞蹈表演者表示,像《學貓叫》等大陸網絡流行歌曲,在一些尾牙中頗受歡迎。她所在的舞團已接到尾牙表演邀約大概30場,較2018年增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