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影視劇持續火熱 文化影響力悄然吹入臺灣

2020-12-05 華夏經緯網

圖片來源:西寧晚報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張曉曦)「我和我周圍的朋友都在追大陸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超好看!」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碩士職專班的臺灣女生張榮雯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如是說。

  像張榮雯這樣熱衷於大陸影視節目的臺灣年輕人,現在越來越多了。兩岸一家親,文化交流是心與心的對話,影響有如春風化雨。

  回望2015年,兩岸文化交流持續深入,兩岸青年人的參與和更多富有新意的文化交流內容,讓這一年的文化主題勁吹「青春風」。

  這股「青春風」,隨著大陸電視劇與綜藝節目的持續火熱,已悄然「吹入」臺灣。

  不同於《水滸傳》等根據名著改編的古裝歷史劇,今年風靡臺灣的大陸劇集《琅琊榜》、《花千骨》等多翻拍自網絡小說,劇情更富現代感,演員也更趨年輕偶像化。這些大陸製作的劇集,都有臺灣演員參與其中。《花千骨》的熱播,讓臺灣演員霍建華收穫個人演藝事業高峰,在兩岸觀眾中享有高人氣。很多情況類似的臺灣藝人,也慢慢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大陸。

  與這些同步流行臺灣的,還有大陸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已形成品牌的大陸綜藝,以其宏大的排場、精良的製作,徵服了越來越多的臺灣觀眾。今年12月,臺灣王牌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宣布停播,在引發大陸網友一片「懷念」風潮的同時,大陸的綜藝節目已有了愈發強勁的發展勢頭。

  大陸廣闊的市場和高品質節目的吸引力,正在影響著臺灣藝人。今年,周杰倫在《中國好聲音》第四季中擔任導師,林青霞個人綜藝首秀選擇湖南衛視《偶像來了》,蔡康永在《康熙來了》停播前就已參加大陸網絡綜藝《奇葩說》的錄製。

  臺灣網友還在網絡上不斷跟進大陸綜藝節目,有網友寫到,「《中國好聲音》真是好節目,不僅歌手唱得好,背後的故事更令人感動。」還有網友說,「我喜歡看《奔跑吧,兄弟》、《偶像來了》這些大陸製作的真人秀,內容製作得很用心,場景宏大,遊戲環節也都好有趣。」

  在大陸影響力「吹到」臺灣的同時,2015年,臺灣的「青春風」也持續「登陸」,尤其受到大陸年輕人的喜愛。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大陸電視劇風靡臺灣說明了什麼?
    前段時間,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在臺灣引發一波熱潮。國民黨桃園市議員魯明哲在跑選舉的緊張過程中也在抽空觀看,他感慨,大陸省市電視臺多,制播戲劇數不清,共同點是製作費高、拍攝考據也細膩。對於臺灣觀眾來說,大陸劇確實比韓劇、日劇甚至歐美戲劇更方便,即使不能與大陸觀眾同步欣賞,透過網絡也幾乎同步。當年年輕人追韓劇,現在幾乎全改成追陸劇。9月26日,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華社記者也提及,「《延禧攻略》受到臺灣觀眾的歡迎,有數據稱該劇在臺灣的點擊量破億次」,在總人口僅有兩千多萬人的臺灣,這個數字是非常難得的。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作為臺灣青年,你們對中華文化到底怎麼看?&nbsp&nbsp&nbsp&nbsp張立齊:我讀大學時開始參與兩岸交流,這重塑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重塑我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多鼓勵臺灣青年「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到大陸看一看。現在兩岸交流活動非常豐富,我接觸的很多臺灣青年,來了一次就有很大的心理震撼。
  • 臺灣樂壇影響力下降?2017年5首歌曲爆紅臺灣,卻在大陸反響甚微
    林俊傑新專輯《偉大的渺小》現今大陸樂壇新生力量不斷湧現,而臺灣樂壇則有了青黃不接的形式,影響力更是逐漸減小,當然,我們不要忘了臺灣還有著華語樂壇最高規格的金曲獎盛會。2017 年有許多歌曲紅遍臺灣,其中更是有 5 首歌爆紅,可惜的是,這幾首歌在大陸都沒什麼反響。1.《魚仔》——盧廣仲這首歌是臺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主題曲,這部在豆瓣有著 9.2 分的佳作的主題曲《魚仔》在今年年中一經發行便爆紅臺灣。
  • 第八屆閩都文化論壇在臺灣臺中市舉行
    ——閩都文化與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在臺灣臺中市舉行,兩岸專家、高校青年學者共100人參加本次文化學術交流活動。本活動由福州閩都文化研究會、臺灣逢甲大學、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主辦。論壇得到專家學者廣泛關注,共收到兩岸知名專家、學者的論文80多篇(其中臺灣學者論文11篇),涵蓋兩岸歷史、文化、教育、經濟、宗教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預示著兩岸文化藝術的交流交往,特別是閩都文化學術的研究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前景。
  • 大陸「26條」的暖意與蔡當局的寒意,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
    不斷釋放利多,主動、積極、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讓臺胞感受到了暖意。「26條措施」可以看作去年「惠臺31條」的「升級版」,是一年多來大陸各地臺辦頻頻聽取臺商意見後,所推出更具體全面的對臺措施。據了解,未來各地還會有地方版實施意見,如同豔陽持續高照。今年以來,民進黨借「反修例」,在選前拼命操作冷麵「仇中牌」,原盤算激怒大陸以鐵面對冷麵,好撈選舉利益。
  • 臺灣節目又出奇葩言論:大陸以前沒有清明節 殯葬文化從臺灣學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近日,臺灣TVBS頻道的一檔節目中又爆出「奇葩」言論,在討論兩岸清明節習俗時,主持人稱「大陸過去沒有清明節」,而嘉賓更指大陸無論是葬禮還是掃墓都會用「禮炮車」,禮炮一路從家裡放到殯儀館。 這個嘉賓還大放厥詞道,大陸過去沒有殯葬文化,所以現在努力與臺灣交流向其學習,「想辦法把他們(大陸)的根拉回去」。
  • 大陸劇這麼好看,可千萬別讓臺灣民眾看到……
    今年早些時候,某民進黨「立委」稱愛奇藝在臺灣有超過600萬人次下載,要警惕大陸「統戰」。夠上綱上線吧?豈料「立法院長」蘇貞昌回應的調門還要高八度,直呼要防止大陸節目「入島、入戶、入腦」,一定不能讓大陸達到「吞併臺灣」的目的!這是什麼神邏輯?
  • 探秘「大陸阿里山」:大陸最大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
    大陸的阿里山在哪?福建漳平永福鎮。這座阿里山不是山,是因為這裡有大陸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因此得名。福建本是臺灣茶的故鄉,臺灣的茶商自然到福建尋求新的發展。南投的謝東慶先生就發現永福四周高山環抱,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間,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均與臺灣阿里山相似,於是1996年投資成立臺品茶業(臺灣高山茶)有限公司,開闢了千畝茶園,做出了優質高山茶。
  • 臺媒:萬一真的激怒大陸,對臺灣來個經濟封鎖,臺灣吃得消嗎?
    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將在臺北、廈門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兩岸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將與會,商討如何緊抓大陸「十四五」規劃機遇,見證並推動兩岸產業不斷走向深化。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不僅沒有消減,反而愈來愈大。
  • 臺灣藝人:要想富 去大陸
    臺灣藝人:要想富 去大陸2013-08-27 11: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王思羽瓊瑤劇至今在大陸擁有眾多粉絲  整個劇組一起北上  影視明星以外,臺灣製作人們也已悄然北上。曾經一手捧紅F4的「臺灣偶像劇之母」柴智屏,去年底宣布退出臺灣電視劇市場,解散了旗下專拍偶像劇的兩個公司。她表示,臺灣偶像劇市場容量越來越小,所以將北上和大陸娛樂圈合作。  曾拍過《盛夏光年》的臺灣導演陳正道說,除了導演和演員外,其實整個臺灣劇組人員都已北上,「包括服裝、化妝、道具、攝影的所有創作團隊都來大陸發展了」。陳正道本人一年有2/3的時間呆在北京。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臺灣民眾的價值觀、倫理觀、文化觀、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等,這些中華文化核心層面的要素、形而上的內容,是否業已悄然有所變化?比如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有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大一統」,試問目前臺灣還有嗎?如果一定有的話,多數人心目中剩下的恐怕只有「被大一統」了,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的中華傳統「大一統」。
  • 解析:大陸拍攝的電視劇中,那些在臺灣也被稱為神作?
    大陸電視劇中在臺灣能夠被稱為神劇,難以超越的經典的其實沒有多少,當然這幾年隨著中國內地電視劇行業的迅猛發展,湧現出不少好的作品,往前一點的話,應該比較少一點,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內地電視劇行業法杖還不是太好,湧現的電視劇很多都不被發展較高的臺灣民眾接受。
  • 新《鹿鼎記》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沒文化」是影視劇的大悲哀
    而劇集當中,將鰲拜宅子稱為「鰲府」的操作,亦讓不少網友質疑起導演和編劇的文化水平。事實上,在當下影視劇中,奇葩錯誤俯拾皆是,「鰲府」這樣的紕漏實在算不得什麼,以至於有人調侃,「沒給你寫成『鱉府』已經不錯了。」
  • 金伯萊:地道臺灣味食品搶攤大陸市場
    在這樣的大好時機,臺灣金伯萊食品吹響了進入祖國大陸市場的號角。  記者了解到,臺灣金伯萊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品與飲料及調味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的綜合型食品企業。所有產品均使用純天然無汙染綠色食材為原料,通過一系列科學、衛生、系統、規範化的生產流程及高精度衛生檢驗後,推向市場。
  • 大陸人看臺灣:女性娃娃音是一種文化上的壓迫
    (大陸赴臺交換生劉亭亭)  來臺灣以後,大陸同胞愛問一個問題:臺灣的妞正不正?我會回答:有正有不正,就是娃娃音很嚴重。  來之前,在綜藝節目上看見過一些女藝人持有娃娃音,以為是很個別的現象。來到這裡才發現,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便利商店的售貨員、買水果的姐姐、一起上課的同學……到處都能聽到娃娃音。
  • 大陸人對臺灣了解有多少?
    早上和今天評論頻道頭條《從《海角七號》看到一個怎樣的臺灣》的作者於德清聊了幾句,我們都認為,《海角七號》真能「一刀不剪」引進,意義是很大的,因為大陸人對臺灣實在太不了解了。如果說電影是了解的一個渠道,我們看過的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電影距離現在的臺灣已經很遠了。其實,侯孝賢、楊德昌的名氣雖然大,電影當然也很好,但看過的人仍然只是少數。回溯過去,大陸人看過的純正的臺灣電影還是《媽媽再愛我一次》,此去已經17年了。
  • 大陸給臺灣同胞發「身份證」了!
    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本來臺灣人憑「護照」即可換證參訪或旁聽的聯合國有關組織,未來,在聯合國有關組織中,只要大陸能發揮影響力的,會要求臺灣人的有效證件必須由臺胞證取代;一些臺灣學者若參加聯合國有關學術會議,在報到註冊時,臺胞證同樣將取代「護照」成有效證件。
  • 經濟影響下的賞石文化:奇石審美導向從日本到臺灣再到中國大陸
    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的賞石文化幾乎是停滯的。同一時期因為臺灣的經濟發展較快,賞石藝術開始在島內士紳間流行,在1967年左右臺灣民間成立了第一個地方上賞石團體「花蓮縣奇石聯誼會」。1969年臺灣省成立省級賞石協會組織。之後島內陸續有賞石團體和奇石博物館成立。
  • 奉勸民進黨當局一句:早日開放大陸疫苗入臺,別再折騰臺灣民眾了!
    奉勸民進黨當局一句:早日開放大陸疫苗入臺,別再折騰臺灣民眾了!  近日,一條由於民進黨當局拒絕開放大陸新冠疫苗入臺,臺商群體正在籌劃組團打「飛的」到祖國大陸來注射疫苗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  反觀臺灣島內,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陳時中,在多個場合聲稱「絕不引進大陸疫苗」,但對於從哪裡採購疫苗、什麼時候可以獲得疫苗卻始終含糊其詞,並以「保密」為由搪塞民眾質疑。這位張口閉口「武漢肺炎」的陳先生,在最需要醫生專業精神的時候,枉顧事實,妄稱大陸疫苗「不安全」。
  • [兩岸春節]臺灣春節裡的大陸元素
    之後,大陸「神曲」《小蘋果》吹進臺灣。當時,一位長期從事尾牙、春酒助興表演的舞蹈老師說:「《小蘋果》是近期在臺灣最火的舞曲,曲風活潑歡快,也可以配合不同風格的裝扮,很適合尾牙的氣氛,所以大受歡迎。」  而今年,有舞蹈表演者表示,像《學貓叫》等大陸網絡流行歌曲,在一些尾牙中頗受歡迎。她所在的舞團已接到尾牙表演邀約大概30場,較2018年增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