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太陽、木星和地球縮小為直徑3釐米的球體,是固態還是氣態

2021-01-10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把太陽、木星和地球縮小為直徑3釐米的球體,那摸起來是固態還是氣態?

太陽是一顆G型光譜的黃矮星,木星是一顆巨型氣態行星,而地球則是迄今為止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星球,假如將它們都壓縮成3釐米直徑的球體,會變成什麼樣呢?

一、什麼特性決定了天體的性質?

上述三個天體:太陽、木星與地球,包含了天體誕生時候的三個主要發展可能,太陽是恆星,木星是氣態行星,而地球則是巖石質行星,那麼是天體的什麼特性決定了天體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呢?

質量是決定天體性質的唯一標準

無論是恆星還是氣態行星或者巖石質行星,其誕生時無一例外都是巖石質天體,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階段:

1、巖石質天體階段

這個階段三種天體的起點,因為天體的發展需要一個質心!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一顆小行星天體即可成為某個天體的核心,只要星際物質比如其他小行星等密度夠高,那麼這個天體就會逐漸成長,慢慢成長為一顆行星!

行星的標準:能夠清理自身軌道,冥王星不行附近的柯伊伯帶,它無法自行清理,因此它被剔除出了行星行列!

為什麼土星的光環中小行星密度那麼高,不能形成行星?因為這個位置在土星的洛希極限內,天體會被土星的潮汐引力撕碎,最終慢慢掉入土星,土星光環可能會在數億年-十億年後消失!

2、氣態行星階段

當巖石質天體的質量增加方式有幾種,主要方式有引力捕獲與碰撞,前者需要質量扭曲的梯度空間來背書,而後者不需要,因此巖石質天體的門檻是很低的!但氣態行星只有一條路,引力捕獲氣體,這需要天體的質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上!

上圖是氫分子與氧分子在27℃時的平均運動速度,大家肯定會發現這速度遠小於地球的逃逸速度11.2KM/S,它們會留在地球上?氫分子不會,而氧分子會,因為密度比較小的氫分子會達到大氣高層,在陽光和高能粒子的轟擊下,很輕鬆就會脫離地球引力的舒服而逃逸,但氧分子相對密度比較大,留在大氣低層,非常不容易被轟擊逃離!

但當行星質量產生的逃逸速度遠超氫分子的熱運動逃逸速度後,這些氣體就老老實實的呆在行星表面了,而此時大量增加的物質與氣體又會賦予行星更大的逃逸速度,未來的走向就是氣態行星!因為誕生恆星系的氣體雲中氫元素豐度比任何一種元素都要高!

3、恆星階段

隨著行星質量的增加,其內核的引力坍縮能加熱機制會讓內核溫度急劇升高,當達到氫元素聚變所需要的溫度與壓力時,恆星即開始誕生!

從三種氣體的形成過程來看,氣態行星是一個關鍵的過渡階段,如果此時有足夠的星雲物質,那麼木星也許有可能成長為太陽系中第二顆恆星,也許會太陽形成伴星,但此時行星會受到兩顆太陽光的輻射,也許很難誕生生命!

二、決定天體性質的另一個要素:密度

很多恆星的質量都遠超黑洞,為什麼它們沒有坍縮為黑洞?因為在內核聚變處存在向外的輻射壓,這個輻射壓是平衡恆星的關鍵要素,如果一顆恆星超過愛丁頓極限,那麼其輻射壓超強,超強的恆星風會導致恆星物質大量流失!但如果恆星失去輻射壓,那麼內核將在沒有輻射壓支撐的條件下坍縮為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而三者的唯一標準仍然是質量!

為什麼還說決定天體的另一個要素是密度?因為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將三個天體壓縮為3CM直徑的小球球時它們的特性,此時就需要密度來形容他們的特性,因為這些天體除了太陽外都不能自行坍縮!

1、以太陽的標準只能坍縮到白矮星,但很明顯3CM遠小於太陽白矮星的直徑,那麼它夠標準黑洞嗎?

將各參數代入上述史瓦希半徑計算公式,計算得太陽如果要坍縮為黑洞的話其質量不變,半徑需要壓縮到2.95千米以內!3CM直徑已經遠小於史瓦希半徑,因此3CM的太陽是一個黑洞!

2、木星也可以參考太陽的方式計算下,其史瓦希半徑為2.82M,即當木星被壓縮到2.82M半徑以下時,木星將直接坍縮為黑洞,因此3CM的木星也是一個黑洞!

3、地球的史瓦希半徑為0.00885M,也就是8.85毫米,3CM=30MM,大約是坍縮為黑洞直徑的2倍少一點,因此此時的地球是一顆中子星狀態物質!

當三個天體壓縮為3CM時,太陽與木星都無可避免地成為了黑洞,而地球成為中子星,前者已經不能氣態或者固態來形容,因為它是一個沒尺寸的點,對外唯一的表現形式是引力!而中子星仍然屬於固態,至少在表面是這樣!

相關焦點

  • 木星作為地球的兄弟,究竟有什麼恐怖之處?
    木星表面的重力是地球表面重力的2.5倍,一個70公斤的人在木星表面的體重將變為175公斤。如果我們到達木星表面,將被自身的體重壓垮。連太陽都會因為木星的引力拖拽而產生輕微搖晃。超強的重力,意味著木星的大氣壓也很強大。此外,在強大的引力束縛下,木星擁有70多顆衛星,並且很多衛星的質量和體積都相當龐大,就連小行星帶也要受木星引力的影響。
  • 木星的內核應該是液態
    地球的內核都是液態存在,因為壓力太強,溫度太高,金屬都無法保持固態。那你肯相信木星內核是個固態巖石嗎?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木星有個固態巖石內核,哥就不信,難道木星裡的巖石如此堅硬,連壓力如此強大的木星內部也能保持固態?
  • 如果木星餵給太陽?接下來太陽系會發生什麼,地球還能繼續存活?
    想要了解這些問題,我們要搞清楚太陽燃燒的原理,太陽是在大約四十五點七億年前,在一個坍縮的氫分子雲內形成通過核聚變在核心將氫聚變成氦,每秒鐘有超過四百萬噸的物質在太陽的核心轉化成能量。產生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率到目前為止,太陽大約轉化了一百個地球質量的物質,成為能量這段時間將一直持續一百億。但太陽膨脹卻發生在四十五至五十億年之間。
  • 如果人類居住在直徑上百億公裡的星球,能知道住在球狀天體上嗎?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從古自今,關於我們這個家園的認知,是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而逐漸深化的。從古代的天圓地方、視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認知,演變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圍繞其運行的球體,再到現在的包括太陽系和整個銀河系,都在圍繞著巨大的引力源作周期性運動,這種認識上的變化,一方面取決於人類對未知事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得益於科學技術水平的飛躍。
  • 木星繞太陽一圈需要12年,標誌性大紅斑也許在未來幾十年內消失!
    木星繞太陽一圈需要11.86個地球年,木星自轉速度是八大行星中最快的,只需要9小時50分30秒,所以木星看起來呈現扁球體,赤道附近有明顯突起。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屬於氣態星球,不存在明顯的固態表面,其質量比其他七大行星加起來還高兩倍多;如果木星再大一點(大約達到13倍木星質量),那麼木星就能成為一顆褐矮星,褐矮星屬於恆星與行星之間的過渡天體。
  • 天文知識之木星-簡單篇
    它們分別是木星和土星,之所以稱為類木,因此是因為土星和木星類似。2.2.1 木星木星是離太陽更遠的行星,比火星更為遙遠。木星是太陽系體積最大的行星,木星沒有固體表面,它的表面是氣態的。2.2.1.3 木星有多大多重?木星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個子最大的一個太陽的直徑恰好略等於木星直徑的10倍,太陽直徑約為139萬公裡(千米),木星直徑約為13.9822萬公裡(千米)。
  • 假如木星突然沒了,地球會發生什麼?物種大滅絕或許會重來多次
    在過去的46億年裡,八大行星一直圍繞太陽運轉,從未停歇,它們和太陽一起構建穩定的太陽系,給地球孕育生命帶來了契機。木星是八大行星之首,是太陽系質量最大的一顆氣態行星,假如木星突然哪一天沒了,那麼地球上會發生什麼?或許物種大滅絕重來多次。
  • 假如木星突然消失了,地球會發生什麼?物種大滅絕或許會重來多次
    在過去的46億年裡,八大行星一直圍繞太陽運轉,從未停歇,它們和太陽一起構建穩定的太陽系,給地球孕育生命帶來了契機。木星是八大行星之首,是太陽系質量最大的一顆氣態行星,假如木星突然哪一天沒了,那麼地球上會發生什麼?或許物種大滅絕重來多次。
  • 能被領航員空間站點燃的木星,究竟是個什麼來頭
    木星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個子最大的一個太陽的直徑恰好略等於木星直徑的10倍,太陽直徑約為139萬公裡(千米),木星直徑約為13.9822萬公裡(千米)。而地球的直徑約為12742千米,因此木星的直徑約等於地球的11倍(準確值為10.973)。
  • 木星其實不是氣態行星,它有一層液態金屬氫海洋覆蓋
    木星是太陽系從太陽向外的第五顆行星,並且是最大的行星。古代的天文學家就已經知道這顆行星 ,羅馬人以他們的神稱這顆行星為朱庇特。古代中國則稱木星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周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到西漢時期,《史記 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歲星呈青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木星。木星是顆巨行星,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但卻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太陽系的行星中,木星和土星是氣體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冰巨星)。
  • 木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我們最好的猜測是核心吸積模型,根據這個模型,太陽和它的行星都是由一團富含氫和氦的塵埃(星雲的殘餘物)形成的。這種可變性物質迅速旋轉,導致其中心的質量和壓力呈指數級增加。最終,這個位於中心的稠密實體變成了太陽。太陽的太陽風將剩餘的氫和氦吹向太空。邊緣上的物質逐漸合併,達到臨界質量後,積聚了更多的氣體和質量,逐漸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行星。
  • 太陽系木星有多恐怖?對於人類而言是致命的
    對於我們而言,木星環境十分極端,人類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事實上,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無論是木星,還是其他天體,都對於人類而言是致命的。木星的直徑有142984公裡。木星的直徑是地球11.2倍。
  • 屬於固態、液態,還是氣態?為什麼?
    固態、液態和氣態 物質是由原子或者分子構成的,分子或者原子之間的間距決定了物質的狀態,也就是說,物質的微觀特性決定了它的宏觀特性。 固態:
  • 1994年地球經歷了什麼?如果不是木星的幫助,人類會重蹈覆轍!
    在太陽系當中彗星行星相撞的情況時有發生,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是可以直接觀測到的,在1994年7月17日太陽系當中出現了一次大事件,這是一個直徑超過了1000米的彗星和木星相撞,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是40萬億噸TNT,強大到甚至在地球上都直接肉眼可見,這次慧木相撞的事件被人類利用射電望遠鏡清清楚楚地記錄了下來。
  • 「情人眼裡出西施」:「朱諾」飛行器拍下木星圖片,美如水彩圖畫
    從照片中,你可以飽覽這個氣態巨形星「肆虐的北部區域」。您這份愛意將會成為『朱諾號』、『木星』、『朱諾相機』的相關文章上美麗的插圖。」關於這顆氣態巨行星(木星):木星平均繞太陽飛行約482,000,000英裡。在木星上的一年相當於4,333個地球日。伽利略·伽利萊是第一個進行木星衛星觀測的天文學家。如果木星有一個堅固的核,其大小可能與地球的核差不多。木星的大氣層主要由氫和氦組成。
  • 如果地球直徑高達百億公裡,人類還能發現地球是個球嗎?
    埃拉託色尼第一個測量了地球的直徑,所以他的方法是最典型的,他的測量原理是太陽直射和斜射之間的角度差,再測量兩地之間的距離,然後乘以這個角度在圓周上的比例,就能直接計算出地球的周長,那麼就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了!當然有可能地球是個圓柱體,但很顯然地球不是這樣,所以地球只能是一個球體了!
  • 氫明明是非金屬,可科學家為什麼說木星內部存在液態金屬氫?
    氘的原子核中包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即原子量為2。氚的原子量為3,原子核中有兩個中子。通常所說的氫就是指的氕,因為它佔自然界中氫的總量的99.98%。在宇宙中,氫是豐度最高的元素,氦次之。以質量論,在宇宙誕生之初,氫大約佔宇宙中原子總質量的75%,氦大約佔25%。而宇宙中有許多恆星,恆星內部在進行著氫聚變為氦的核聚變反應,隨著時間的增長,氫的比例會下降,氦和其它元素的佔比會上升。
  • 木星有多恐怖?為什麼探測器飛不進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第五遠的行星,前面的行星是火星,後面的行星是土星。木星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與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相比,木星的體積和質量是最大的,因此它旋轉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太陽的質量是1.9891*10^30千克,佔據了太陽系中99.86%的質量;而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木星和太陽加起來,太陽系的其它天體的質量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更直觀一些將木星和地球做對比,木星的體積是地球是1321倍,也就是說木星裡可以裝下1321個地球。
  • 木星有多恐怖?既是地球的「守護者」,也是「毀滅者」
    既是地球的"守護者",也是"毀滅者"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太陽系當中,目前一共有8大行星,這8大行星和太陽一起構建成了太陽系的基本框架,而除了這8大行星和太陽之外,太陽系當中還存在這想冥王星這樣的矮行星,以及數量龐大的小行星和彗星等等,這一切天體,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完整的太陽系,而在太陽系當中,太陽是絕對的霸主,其他的任何天體都無法跟太陽相提並論。
  • 木星下行,六月迎來三點一線,地球被金烏和太歲夾在中間
    步入2019年來,天文愛好者即將再次迎來觀星福利,11年一個周期的木星即將進入地球最佳觀測點。地球被太陽和木星夾在中間了,在這月6月10日晚上,我們古稱的太歲星來臨,太歲衝日星象即將形成。這時是最佳觀測時間,讓我們可以盡情一睹神秘巨星木星的面紗,相信關於它的大條紋一直是我們最中意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