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迎風飛起,螺旋上升,優雅而悠閒地隨風漂浮一千英尺,輕盈地掠過雲層,轉著小而緩慢的圓圈,就像一顆風中飄搖的懸鈴木種子。」
《遊隼》於1967年出版,獲得了當年的達夫·庫珀獎,書中內容為作者J.A.貝克十年時間追蹤觀察遊隼的記錄。
貝克是土生土長的埃塞克斯郡人,一生都生活在當時還只是一個鄉下小鎮的切姆斯福德。他僅寫過兩本書,全都圍繞著埃塞克斯的鄉村。他在完成《遊隼》一書後因類風溼關節炎引發癌症,最終於1987年12月26日去世。
《遊隼》描述了關於遊隼分類、形態和生活習性的知識,詳細記載了貝克在長達十年時間裡對遊隼的描繪觀察,其比喻生動的散文式寫作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傳達出細膩深刻的主觀感觸,讓讀者感受鮮活的自然,體驗感官與情感上的雙重震撼。
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作者十年如一日觀察遊隼的生命動力:
殘酷:人類對於遊隼是殘酷的施加者,遊隼對於其他鳥類也是殘酷的施加者,殺戮是如此殘酷自由:只有遠離人群擁抱自然,有意義的人生才能專注自由,作者始終在誘惑讀者成為一隻遊隼孤寂:無論是遊隼還是人類,或是宇宙尺度上的誕生、存在、衰老、死亡,一切終究歸於寂滅
01、殘酷:人類對於遊隼是殘酷的施加者,遊隼對於其他鳥類也是殘酷的施加者
①遊隼的生存現狀:曾因農藥幾乎絕跡
因為劇毒的氯化物種子肥料的使用,在世界範圍內,遊隼受到嚴重的威脅,數量急劇下降。原因是遊隼在捕食體內積存農藥的獵物後,它們的生殖系統受到損害,就會降低產卵率和胚胎的成活率。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遊隼幾乎瀕臨絕跡,而罪魁禍首就是殺蟲劑DDT。經過近一個世紀許多科學家全力以赴地投入拯救和保護工作,如今遊隼種群已然恢復和發展壯大。
看到垂死的鳥被人類觸及時也會力竭掙扎,貝克明白人類才是帶著殺戮黏臭的生物;「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越過那些被人遺忘的、荒廢了的戰前農場,穿過野生的樹籬和那些燦爛但無人搭理的野花野草」,這些大概都隨著人類的殺戮而隱沒了,人類不但要生存,還要佔據他們本無力掌控的東西。
②遊隼的捕獵對象:無法逃脫死亡的恐懼
在長期的觀察裡,J.A.貝克會從遊隼進攻的餘韻中看到了天空的震撼:「你會發現他的映像還投射在恐懼萬分的鳥群身上,並隨之高升、飄蕩。天空遠比陸地要寬廣得多。」天空看似了無痕跡,但細心的人會感知到一隻堅定的飛鳥掠過留下的痕跡;對死亡的恐懼,讓遊隼一次次選擇殺戮,留下的是震懾人心的美麗。
遊隼獵捕對象以鳥類為主,偶爾也會捕田鼠,野兔。它在進食前會把獵物羽毛拔掉,啃光血肉,殘骸一般只剩下翅膀、頭、腿和骨架。
書中描寫的那片河谷,方圓幾十英裡的範圍,只出現過三隻遊隼,所以如此眾多的鳥類族群,養活三隻遊隼是綽綽有餘的,畢竟是食物鏈最頂層的猛禽。
遊隼翔於天際,以殺戮為生,殘酷而優雅。
02、自由:只有遠離人群擁抱自然,才能專注自由,作者在誘惑讀者成為遊隼
「我一直渴望成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邊緣,讓我這人類的汙穢在虛空與寂靜中被洗去,像一隻狐狸在超塵靈性的冰冷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讓我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回到這小鎮。遊蕩賜予我的奔湧的光芒,隨著抵達消逝。」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冬天,來埃塞克斯郡過冬的一對遊隼已經習慣了貝克的目光,把他當做環境的一部分,如山丘,樹林,田野,海浪。
在長年累月的沉迷追逐中,貝克覺得自己也變成了遊隼。
在這樣的執著面前,貝克的人生附著於遊隼之上,他那顆敏感的心才不會被空虛淹沒。
在貝克眼中,「遊隼生活在一個奔流不息、了無牽掛的世界。……我們這些拋錨、停泊了的俗世之人,永遠也想像不出那雙眼睛裡的自由。」如此自由,以至於他忘記了自己身體的痛苦。
「追逐著鷹,你便進入了一種咄咄逼人、直指內心的時間,像一根緊繃的彈簧。」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句煽情的話,經常用來形容男女之情。但在《遊隼》中,讓讀者心頭湧起的也是這樣的感嘆。貝克被一種如夢似幻般的衝動抓住。他寫遊隼們翱翔的姿態,草地的悠閒棲息,水邊的側影,風雨裡的狼狽……不羈的生存熱望,然而透著點陰鬱,莫名陷入沉默。
只要看到遊隼從他前面飛過,騰躍、俯衝,他就立即煥發生機。
在追逐遊隼的過程中,他真的變成了遊隼。一隻自由翱翔於天際的遊隼。
03、孤寂:無論是遊隼還是人類,一切終究歸於寂滅
「樹影深處,遊隼亦蹲伏著,凝視著我,掐緊了一道枯枝的脖頸。我們存在著,在這些日子裡,在這片野外,在這同樣欣喜若狂又驚懼萬分的生活裡。我們躲避著人類。我們厭惡他們忽然舉起的手臂,他們胡亂揮舞的癲狂姿態,他們古怪的剪刀似的走路方式,他們漫無目的地左搖右擺,他們墓碑般慘白的面孔。」
貝克患有嚴重的關節炎,後來不幸罹患癌症,他看著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遊隼數目一天比一天少,同時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他覺得自己和他最心愛的物種悲慘的命運連成一體,逐漸走向消亡。書中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到壓抑和痛苦。
可以說,《遊隼》是貝克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既熱烈,又憂傷。
某種意義上說,遊隼和貝克的確有著悲劇性的連接——死亡。這本書是他寫給自己的輓歌,也是給遊隼的輓歌。
遊隼就是他自己。在他內心深處,獵人早已成為他所追捕的獵物。遊隼那恣意翱翔、無畏無懼的場面曾經給過他多少慰籍,也給了他多少無望,一種不相信事情還會有轉機的無望。四月,最後一隻遊隼的離去,就像唯一的同伴也要告別一樣將他掏空。
與其說,貝克是被遊隼的精神所震撼,不如說是,對遊隼期望絕處逢生的天性產生了共鳴。
貝克的敘述是寂靜的。作為一本日記,他的確極盡筆墨,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只是作為記錄者的他,內心卻常常陷入一種「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的空無。他目睹了太多大地上的悲歡離合,偶爾也恐懼得失去驕傲,但他又是那麼的確信,確信再大的驚恐、喜悅、喧囂、悲痛、死亡……最後都會隨日頭落下,被黑夜覆沒。
他把自己的寂寞、哀傷、恐懼、喜悅託寄於長空之上的那一雙翅膀,隨著它翱翔,俯衝,殺戮,死亡……由此解脫。
這本書的情緒偏於孤獨、晦暗,有生有死,沒有血腥,卻隱隱透露出一股淡淡的絕望。
如果你想與一隻孤獨的遊隼產生心靈感應,就必須設法成為一個孤獨的人,沉默寡言、離群索居。貝克卻意識到,這是一種真正的解脫,「從熟悉的道路,從遮蔽萬物的桎梏中,解脫」。
「他那巨大的眼睛凝視著我的眼睛」,然而,他沒有移動,他經歷了太長時間的捕獵,實在太累了,「他閉上眼睛,睡去了」。
這本書的最後,仿佛貝克已經成為匍匐在埃塞克斯果園、海邊、樹林裡的一隻鷹。當作者被遊隼接納那一幕,不知是出於精神上的妄想,還是真實發生。不過能夠體會的是,作者在寫下那一段文字的時候,心理上的滿足感是外人無法體會到的,想必在那一刻,是最幸福的時刻了。
總結一下
《遊隼》是一本從十年的觀察記錄中提煉出來的書,是把十年壓縮到一個冬天,講述了作者如何一步步靠近遊隼,被遊隼接納的故事。
因為敬畏自然,讓作者貝克用十年的時間寫下了這本至今無法逾越的日記體觀察筆記。
在書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孤獨,作者告訴我們,人們應當在真正的孤獨中審視自己的內心,不斷反思和自省。
當我們從孤獨中解脫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慰藉。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隻自由的遊隼,孤獨地遨遊於廣闊的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