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餃子姐 餃子姐的健康八卦
小奶狗、小奶貓、小雞崽兒、小奶糰子——萌物的誘惑,沒有人能抵抗。
而在世間的眾多「萌物」之中,最可愛的還要屬——
人!類!幼!崽!
餃餃12歲的時候,表姐生了個超萌小女娃,眼睛大大的,睫毛長長的,臉肉嘟嘟的,還特別愛笑。餃餃經常會控制不住用力揉她的小肉臉,捏她的小肉手,在她奮力往前爬的時候把她拿回原地,看到她可愛的小模樣總有種欺負她的衝動。
後來餃餃長大了,偶然回想起以前「欺負」小萌娃的場景,突然有些後怕:
「天哪!我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欺負不到一歲的小侄女??難道我是個變態??」
話雖如此,但即使到了現在,餃餃看到可愛的東西還是會有一種用力揉捏它的衝動。而且餃餃發現自己並非特例,很多人在看到可愛的東西時都想欺負TA一下——
「小狗好可愛啊~好想捏它的小尾巴!」
「小貓好可愛啊~好想把它團起來在地上滾來滾去!」
「小寶寶好可愛啊~好想咬他一口!」
想「欺負」可愛的東西?
「看到路上圓滾滾的小孩就想一腳踹飛他們,是什麼心態?」
「閨女太可愛了,我總想把她團起來放口袋裡,我是不是有病?」
......
餃餃在某知名論壇看過許多諸如此類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回帖的人很多,他們都反映自己也有相同的心態,可見這種「欺負萌物」的衝動在人們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心理變態,是暴力傾向和「虐待狂」的前兆,但耶魯大學研究生的一項研究表明,有欺負萌物的衝動並不是變態,而是大腦的正常反應。
2013年,耶魯大學心理學研究生Rebecca Dyer發現,自己在網上看到小奶狗、小奶貓等萌物圖片時會有一種古怪而矛盾的感覺:一方面覺得小動物好可愛,另一方面會有種傷害它們的衝動。
在詢問過身邊的同學朋友之後,她發現不止自己會有這種感覺,大多數人都會對極端可愛的東西產生暴力情緒。對活物還能控制,如果是一個可愛的毛絨玩具,怕是早就揉變形了。
於是,她和同學Oriana Aragon一起做了幾個實驗,試圖搞清楚這種情緒產生的機制。
(不愧是耶魯的,科研精神真是無處不在......)
實驗一:萌物與暴力情緒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本著嚴謹的科研精神,Rebecca和Oriana設計了第一個實驗。
她們從網上召集了109個志願者,分別為他們展示了三組圖片並對比他們看到圖片時的情緒變化,來測試對萌物的暴力情緒是否真的是一種常見現象。
實驗者所展示的是這樣三組圖片:
第一組是動物搞笑圖片,比如戴眼鏡的狗狗、打扮得像人的猴子等;
第二組是成年動物圖片,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那種貓狗牛羊的動物照,沒什麼特別的;
第三組是動物幼崽照片,也就是我們最喜歡看的小奶狗、小奶貓。
研究者要求參與者一邊看圖片一邊給自己的情緒打分。據參與者打分及口述,在看第一組照片時會出現滑稽、有趣等想法,看第二組圖片時沒有特別的情緒波動,但是在看第三組照片時,他們一方面產生了強烈的保護欲,另一方面也明顯產生了更為激烈的激動、煩躁等暴力情緒。
實驗二:萌物與暴力行為
在第二組實驗中,Rebecca和Oriana招募了90個新的參與者,讓他們分別看三組和實驗一差不多的圖。
但在這個試驗中,研究者並沒有告訴參與者這個實驗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而是告訴他們這是一項測試記憶力和肌動能力的實驗。
實驗開始前,研究者給參與者每人一張泡泡紙。對,就是這種生活中最常見的泡泡紙:
接下來,研究者告訴他們看圖的時候可以隨意捏泡泡紙,想捏多少就捏多少,不捏也可以。
實驗結果不出所料:
在看「搞笑圖」和「成年動物圖」時,實驗者的反應一般;但是當看到「動物幼崽圖」時,實驗者一邊露出「so cute!」的表情,一邊用力捏著手裡的泡泡紙,更有甚者,有的實驗者直接把整張泡泡紙揉成一團,不斷「蹂躪」泡泡紙。
實驗數據表明,實驗參與者看「動物幼崽圖」時捏碎的泡泡數量,是看「搞笑圖」時的1.5倍,是看「成年動物圖」時的1.2倍,這說明人們「欺負萌物」的衝動確實會導向更暴力的行為。
「可愛侵略性」
圓臉、大眼睛、嘟嘟嘴、動作笨......這是許多動物幼崽(包括人類幼崽)的特徵。為什麼幼崽們要長成這樣呢?
這是因為,幼小的動物需要依賴靠父母和同類的保護才能生存下去,而「圓臉」「大眼睛」「肉嘟嘟」等特徵會激發我們大腦中喜愛嬰兒的程序,促進多巴胺的產生,進而照顧和保護他們的衝動。而且,這種特點不僅存在於動物幼崽身上,成年人身上也有,「小個子的圓臉萌妹能更能激發男生保護欲」就是這個道理,別說男生了,餃餃這樣的直女看到「圓臉萌妹」都想去保護她,這和性取向無關,是人類進化出來的天性。
但是,看到萌物時「保護欲」和「暴力情緒」並存的矛盾狀態該怎麼解釋呢?
接下來的幾年,Rebecca和Oriana設計了大量實驗,並進行了嚴密的理論分析,得出一個結論:
可愛的東西帶給大腦過多「正向能量」,大腦難以承受,因此需要這樣一種機制,用相反的「負面能量」來進行中和。這種「對萌物的暴力傾向」,就叫做「可愛侵略性(cute aggression)」。
「情緒二態表達」
「其實,人體也遵循「物極必反」的自然法則,比如喜極而泣、傷心至極時突然笑出聲,再比如人恐懼到極點會大吼大叫、摔打東西,出現類似於憤怒情緒下的行為(達爾文認為,恐懼的對立情緒是憤怒)。同理,當我們對萌物的「保護欲過剩」時,便需要一種「中和保護欲」的情緒,也就是「暴力情緒」。
這裡就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心理學知識,那就是「情緒二態表達( dimorphous expressions)」。
「情緒的二態表達」指的是人們會對某種刺激產生兩種相反的感受,從而保持每種情緒都在一個對機體安全的範圍內。
我們都喜歡「正面情緒」,厭惡「負面情緒」,但是對大腦而言,「快樂」未必就比「悲傷」好,過度快樂和過度悲傷都會構成情緒壓力。
大腦的第一職責不是讓我們保持快樂,而是讓每種情緒保持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內,當某種情緒過激時,就會產生另一種相反的情緒去進行中和,從而防止腎上腺素飆升對身體造成傷害。
範進中舉之後為什麼瘋了?餃餃猜測,可能是範進的「情緒二態表達」機制不太發達,導致過激的正向情緒傷害到機體。
虐待動物的前兆?
看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會擔心:
「看到可愛的東西就想欺負一下,會不會演變成虐待狂呢?」
餃餃告訴你,大可放心。雖然「可愛侵略性」是一種大腦天然的調節機制,但人不是只靠本能反應活著的,更多是靠理性思考和道德規範。「可愛侵略性」只是一種短暫的條件反射,並不會演化成一種長期存在的暴力傾向。
一個心理正常的人,理智上知道傷害小生命是不對的,而且正常人即使看到幼崽受欺負都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更別提動手對小動物或嬰兒施暴了。
相反地,如果有朋友發現自己對萌物已經超越了「想法」這一範疇,而是產生了實際施暴的計劃和行為,那多半是出現了心理疾病,餃餃建議及時就醫,對自己和其他生命負責,莫用「可愛侵略性」欺騙自己。
原標題:《看到可愛的東西就想欺負一下,是不是心理變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