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春作為富士康「打工妹」,其創業故事備受創業者推崇,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立訊精密從一家小組裝廠一躍成為蘋果代工廠,市值達3700億,超過「師傅」工業富聯,家族財富超千億。或許是市值的暴漲促發雙方利益訴求不一,一起2011年的代持股份承諾引發了雙方對簿公堂。
據中國經濟網報導,中嶽聯拓總經理、原立訊精密集團管理中心高管吳政衛投訴稱,其與立訊精密實控人王來春存在股權代持糾紛。此次糾紛涉及的立訊精密股份約佔總股份5.336%。
由於立訊精密在2014、2016年經過兩次增發,香港立訊有限持有立訊精密股份由最初的66.7%下滑至51%。而吳政衛持有立訊精密股份相對應的下滑至4.08%。按照8月10日52.43元/股收盤價計算,市值達15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股權代持發生在2011年,而彼時立訊精密剛上市,市值僅百億元左右,即便是5.336%的股權,也僅5億左右。然而,隨著立訊精密的不斷資本併購,其已從2010年營收10億發展到2019年625億的蘋果代工「巨頭」,市值一度超4000億,吳政衛所持股權價值超百億。
據吳政衛所述,自立訊精密2011年上市後,其多次試圖與王來春商談代持股權變現事宜,均未果。有意思的是,吳政衛與立訊精密、王來春的合同糾紛案將於8月14日開庭。而吳政衛選擇此時「爆料」,似有擴大事件影響之意。
吳政衛與王來春的百億代持糾紛
吳政衛與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代持股份的糾紛還得追溯到2007年。2007年,吳政衛受王來春邀請加入立訊精密,允諾其年薪並給予立訊精密公司股份。
吳政衛加入立訊精密後負責公司的財稅規劃、整理立訊精密有關公司之前帳務,完善公司各項管理體制與信息系統,以協助立訊精密上市。
2010年,立訊精密在深交所上市,彼時市值不足百億元,相對於如今的3700億市值,十年市值增長超40倍。或許王來春也沒有想到立訊精密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據吳政衛所述,2011年3月,其與王來春籤署了一份股權承諾申明書。內容顯示,吳政衛透過王來春代為持有香港立訊有限公司8%的股權,按香港立訊有限公司控股比例66.7%來計算,吳政衛持有立訊精密5.336%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吳政衛持有立訊精密的股權似乎只存在於紙面上,這或許是雙方鬧上法庭的根本原因。
企查查數據顯示,2019年6月13日,吳政衛向深圳中院起訴王來春、立訊精密、立訊有限公司,2020年6月,深圳中院已向立訊精密送達了本案相關材料,但立訊精密尚未公告。此外,吳政衛與立訊精密、王來春的合同糾紛案將於今年8月14日開庭。
民事起訴狀顯示,要求判令被告王來春、立訊有限公司向原告支付部分股權價款人民幣4.18億元以及立訊有限公司8%股權所享有「立訊精密」自上市後至2017年度期間的股息紅利餘額人民幣2572.14萬元,共計人民幣4.44億元。
如果王來春能想到立訊精密在短短9年時間營收翻了60倍,淨利潤增長超40倍,市值增長超40倍。或許會謹慎籤下那份股權承諾。不過,今天下午,立訊精密證券部工作人員對外「闢謠」稱,公司控股股東王來春與吳政衛不存在關聯關係,也不存在股權代持。至此,立訊精密150億市值歸屬爭議的真相如何也成了謎。
立訊精密的資本運作
回顧2010年立訊精密的上市場景,當年其營收僅有10.11億,利潤也僅有1.16億,但到了2019年公司的營收已經上升至625.16億,利潤也上升到了47.14億。
立訊精密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如此之快,得益於其不斷的收購兼併。而這也是從「師傅」富士康那裡學來的精髓。從立訊精密十年間併購動作來看,王來春著實在併購業務上頗有心得。
據統計,2010年到2017年七年間,立訊精密就進行了16次投資併購,從固有的連接線業務,切入了通信、汽車電子、FPC、電聲器件及射頻模組、電子設備和儀器等業務,成功的打入了蘋果產業鏈、華為產業鏈,通信領域、汽車電子領域。
2011年,立訊精密耗資10.77億元收購了崑山聯滔60%股權,為切入蘋果產業鏈踏出了關鍵一步。崑山聯滔主要生產連接線產品,在iPad平板上使用,此後,立訊精密陸續獲得iPad內部線、MacBook電源線、Apple Watch無線充電和錶帶,以及Type-C及iPhone轉接頭等關鍵訂單。
同年8月,立訊精密收購了科爾通訊,科爾通信主要服務於華為、愛默生等通信巨頭,主營通信連接器和線纜。
2012年立訊精密併購福建源光電裝有限公司進入汽車電子領域,又全資收購珠海雙贏,切入3G和智慧型手機產業鏈條,進入FPC(柔性電路板)的生產領域。2013 年,入股臺灣連接器廠商宣德;收購德國汽車塑膠件公司 SUK,進入豪車廠家的供應鏈。
而真正讓立訊精密騰飛的是2016年收購蘇州美特,自此進入學領域,憑藉著蘇州美特的技術積累,立訊精密切入揚聲器模組、喇叭、耳機、助聽器市場,並成功專注AirPods潮流。
2017年上半年,立訊精密正式成為AirPods的生產工廠。在經歷初期的產能爬坡之後,到2017年底,AirPods的用戶發貨周期被立訊精密縮短到三天,產品良率接近100%。
相對於AirPods等穿戴設備,iPhone才是蘋果真正的核心業務。而蘋果iPhone的代工工廠在中國僅有緯創、和碩和富士康三家公司。在此情況下,立訊精密再次通過資本運作的手段拿下緯創,從而曲線成為蘋果iPhone的代工。
7月17日,立訊精密擬與立訊有限共同出資以現金收購WIN直接及間接控制的全資子公司緯創投資(江蘇)有限公司及緯新資通(崑山)有限公司的100%股權。此次交易價格約為33億元(含稅價),其中立訊精密計劃出資不超過6億元,對目標公司不構成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宣布即將成為iphone代工廠之際,控股股東便開始大額減持。7月22日晚間,立訊精密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1.85%的股份,折合交易總額超過69億元。減持資金擬主要用於償還立訊有限銀行借款及支持立訊精密相關資金需求。
有分析人士認為,控股股東此次大舉減持回籠資金,或與立訊精密近期33億元收購事項有關。
「徒弟」超越「師傅」,背後是公募基金的助推
作為富士康的「打工妹」,王來春自創業以來,一直得到富士康的「照顧」,立訊精密一度被稱為富士康的「小弟」。
可就是這個小弟,在短短幾年攻城略地,從小小的組裝廠通過一步步資本併購成功打入蘋果產業鏈,似有與「師傅」富士康一爭高下之意。從市值來看,截止今日收盤,立訊精密的市值為3662億,工業富聯的市值為2864億,市值已經超過工業富聯。
不過從營收和淨利潤來看,立訊精密確實是一個「小弟」。2019年工業富聯的營收和淨利潤4087億,186億;立訊精密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625.16億,47.14億。
一家營收淨利潤不及蘋果代工龍頭的一半,在市值上卻領先800億。這背後或許是公募基金扎堆立訊精密所致。
二季度公募基金持倉數據顯示,持有立訊精密的公募基金達1095隻,較一季度增加468隻,持股總市值達543億。由於公募基金的扎堆,立訊精密今年以來漲幅達93%。
此外,立訊精密這幾年營收和淨利潤大增是吸引公募基金的亮點,但隨著營收的增長,立訊精密的毛利率卻開始下降。2015年,立訊精密的毛利率為22.88%,而2020年一季度毛利率僅為15.93%。
而且近年來,立訊精密對蘋果的依賴正在逐漸增強。財報顯示,2016年-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額佔比分別為56.6%,60.5%,68.4%,77.04%,其中,第一大客戶銷售額佔年度銷售總額比例從2016年的33.18%一路上漲至2019年的55.43%,顯示大客戶出貨增量對公司營收增速產生巨大貢獻。
過於依賴大客戶也容易導致業績具有較大波動性,一旦蘋果出現營收疲軟,首先受影響的便是蘋果產業鏈的相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