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天山山脈由西向東,橫貫在遼闊的新疆。夏季的天山西部,草地碧綠,原始森林分布在連綿起伏的山上。一位牧民在放羊時,曾看到了北山羊混在羊群裡,跟著羊群吃草,頭上長著彎刀形巨角,十分突出。
近年來,北山羊漸漸多了,有時候牧民碰見,它們也不會見人就跑,而是在高高的山崖上,向下眺望著。有時候還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北山羊在山間吃草、嬉戲。
北山羊喜歡生活在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巖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帶,越是陡峭的地方,越能保證它們的安全。
新疆天山、帕米爾高原、北塔山、喀喇崑崙山等地,都能見到北山羊的蹤跡。此外,在甘肅西北部、內蒙古西北部也有北山羊的分布。北山羊的天敵是雪豹,但是雪豹從不輕易去惹它們,你知道為什麼嗎?
北山羊是牛科、羊亞科、山羊屬的野生山羊,中文學名叫西伯利亞北山羊,別名叫懸羊、紅羊。
北山羊的體色與四周環境相近,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夏季背部是棕黃色的,冬季就變成了淺黃色,背上還有一條黑色的縱紋。
在體型上,雌獸通常只有雄獸的三分之一,公山羊明顯要比母山羊更強壯,據北京科普之窗網介紹,北山羊體長115-170釐米左右,體重一般是40-60千克左右,但最大的體重可達120千克。
北山羊頭上頂著兩個巨角,看似兩把彎刀插在頭上,威風凜凜,還挺有個性的。不僅造型獨特,而且長度有100釐米左右,最高記錄甚至達到147.3釐米。
彎刀形巨角前寬後窄,橫剖面近似三角形,角的前面有明顯的橫稜。如果你想知道北山羊的年齡,就看它角上的橫稜,因為它們每長大一歲,角上就會增加一個橫稜。
北山羊的壽命為12-18年,年齡越大,角上的稜就越多。除了標誌著年齡,還有個作用,當它們與同伴打架時,彎刀形巨角是武器,而角上的橫稜能夠防滑。
北山羊天天都往陡峭的地方跑,哪怕在垂直陡峭的山崖上,也能健步如飛,輕輕鬆鬆奔馳、跳躍。
能夠學會這項超群的本領,訣竅全在它的四隻腳上。北山羊四肢不長,卻很粗壯;蹄子狹窄而堅實,有柔軟的內墊,還有富於彈性的踵關節。
當它們攀巖時,有彈性的踵關節就像鉗子一樣,牢牢抓住腳下的巖石,固定身軀,不會因為地勢陡峭而失重。
北山羊能輕鬆奔馳在山崖上,而且彈跳力很強,三四米高的阻隔,它不用助跑就能跳過去。
研究人員觀測到北山羊,它們有時候會在陡崖上追逐,你來我往,在險峻的亂石間奔跑,就跟在平地上跑似的。
北山羊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等各種雜草類為食,平常覓食都喜歡在陡峭的山崖上,邊走邊採食綠葉,偶爾也會到較為平坦的地方覓食。
通常都是早晨與黃昏的時間段去覓食,大中午的時候會在裸巖上臥地休息,偶爾用彎刀巨角剮蹭身體「撓痒痒」。到了晚上,它們選擇在山巔的巖石上睡覺。
儘管有險峻地形的保護,本身也擁有發達的聽覺、視覺,可以及時發現天敵並逃避,但北山羊在覓食時,仍然十分謹慎。
在一個群體裡,總會有兩三隻北山羊當哨兵,站在較高較突出的巖石上放哨,如果發現天敵,就及時發出警報,然後專往高處、陡峭處逃跑。
去水源處飲水也一樣,科研人員發現它們在水源附近徘徊觀望,過了一段時間沒發現異樣,才開始陸續飲水,充分體現了小心駛得萬年船啊!
北山羊是群居動物,總是成群結隊去找吃的,在很多人看來,它們是同類相聚,其實它們一個群體的組成,是有規律可循的。
為了更深入去了解北山羊,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楊維康研究員團隊,對天山一帶的北山羊進行觀測研究。
經過長達3年的觀測發現,北山羊集群,更喜歡與同齡、同性的夥伴「同居」,而不會與異性共同生活。
很多動物集群生活,都是有公有母,有大有小,但北山羊卻是公的不喜歡與母的同住,還按照不同年齡段分群而居,2歲的北山羊很少會與9歲左右的北山羊在一個群體裡。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年幼的公北山羊逐漸長大,到2歲左右時,就會離開母親,找到一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群體,融合進去。你知道北山羊為什麼會這樣嗎?
由於體型和營養需求的不同,讓北山羊更喜歡與同性同齡的夥伴一起生活。仔細說來,母羊體型較小,平時採食植物比較精細,而不要求量多,所以採食的時間也比較少。
然而,公羊體型大,食物需求量也比較大,也就顧不得食物精不精細了,它們吃得多而雜,採食的時間也長。
對食物的需求不同,這才形成了公羊與母羊的時間分配不同,活動規律不同。所以,它們與同性同齡的夥伴在一起,更能保證採食活動的高效率,提高每個群體生存質量。
研究人員發現,野外北山羊的群體通常分為雌性群、雄性群、母子群和混合群等不同的形式,偶爾也會出現個別獨自遊蕩的「獨羊」。
平常公羊與母羊分開生活,但每年11月底到12月左右,總會憑著本能聚集到一處,因為到了發情期。
這段時間,為了爭奪配偶,公羊們經常在懸崖上「比武」。打得激烈時,兩隻公羊會將自己的前蹄抬起,擋在胸前,然後以彎刀形大角為武器,用力向對方撞擊。角與角相撞,力量巨大,發出的撞擊聲,響徹山谷。
曾有動物愛好者看到兩隻公北山羊相鬥的場面, 2隻公羊以角相撞,誰也不讓誰,僵持了大約3分鐘,其中一隻被另一隻撞翻了,滑下山坡。
勝利的那隻不會落井下石,點到為止。輸了的那隻北山羊,只好認栽了,這次沒能搶到母羊,只好重整旗鼓,去別處看看有沒有機會。
公羊伸長頸部向母羊求偶,母羊交配懷孕後,經過170-180天的孕期,在夏天產仔。一般都是一胎一仔,偶爾有雙胞胎。
頭頂彎刀形大角的北山羊,跟同伴打架時氣勢很足,力量也大。但它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雪豹、猞猁、豺、狼等天敵獵食。
好在北山羊也不笨,能夠在懸崖峭壁上健步如飛,一般獵食動物很難追捕到北山羊。北山羊不怕明著來的,就怕同樣擅長攀登的雪豹在背後暗中偷襲。
但兇猛的雪豹餓了,更喜歡去捕食巖羊,也不願意輕易招惹北山羊,為什麼呢?如果正面攻擊,雪豹在峭壁上的奔跑速度比不上北山羊。
此外,北山羊總是在地勢險要的地方覓食,背靠積雪的山巔,兩旁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北山羊撞下去。這讓雪豹無從下手,一旦追捕不成功就有危險。
所以,一般情況下,雪豹不願意輕易去招惹北山羊,而喜歡去追捕更容易得手的巖羊。當然了,北山羊依然是雪豹的食物之一,如果實在沒有食物,餓得沒辦法,雪豹也會冒險試試看能不能捕到北山羊。
北山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在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於過度開發高山牧場,人為狩獵等原因,使得北山羊種群數量突然下降。如今,隨著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提高,北山羊的生存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其種群數量也有所上升。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報、北京科普之窗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