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雲南農業大學與保山恆益集團的校企合作項目「中緬友好畜牧、種植技術培訓班」結業典禮在雲南農業大學舉行。
現場,緬甸駐昆明總領事館吳明昌敏領事,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保山恆益集團董事長段治葵出席並為學員頒髮結業證書,雲南農業大學趙樂靜副校長主持結業典禮。國際學院、動醫院、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水利學院、園林園藝學院等主要負責人參會。
據了解,此次培訓班是雲南農業大學和保山恆益集團的校企合作項目,自去年10月開班,歷時220天,共有30名緬甸學員參加。期間,學校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組織了強大的師資力量,精心設計各個學習培訓環節。培訓班分兩個階段先後在動醫院和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開展專業學習和實踐,於2019年7月順利結業。
其中,第一階段時間從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月11日,除去中間15天實習,共8周理論教學。針對學員漢語基礎參差不齊、專業背景不一的問題,動物醫學院的老師們在教學上採用讓中文好的學生翻譯、解釋、分組討論、中英文雙語教學、實驗室參與本科生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生產實踐上,一方面在周末課餘時間,動醫學院安排了到昆明附近的養殖場、畜牧業研究基地、博物館的多次外出實地考察活動。另一方面,讓學員們在獸醫院、實習農場等地進行了技術實際操作。
第二階段時間則從2019年3月1日至7月15日。在此期間,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專門成立了培訓班工作小組,專門負責培訓班課程安排和學員管理等相關事宜。從第1周開始至第21周,學院還分別安排了4位班主任具體負責班級的日常管理。除農學院本院教師外,學院還邀請了來自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園林園藝學院、龍潤普洱茶學院、菸草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等校內外學院和單位的70餘名專家參與了本次授課。
此外,根據本次培訓班的課程安排及學員學習的切實需要,中國—東協教育培訓中心每周三下午還為學員們安排漢語或中華文化體驗課堂,以提高學員們的漢語水平,在加強學員對專業課學習理解的同時達到了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員學習興趣,讓學員進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魅力的效果。
現場,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在致辭中感謝保山恆益集團對此次培訓班的大力支持,並充分肯定學員們近一年來在培訓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希望同學們回去後把在中國學到的農業技術運用到自己國家的建設上去,為緬甸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更希望同學們在將來能成為中緬友好的使者和橋梁,續寫中緬友誼。
同時,保山恆益集團董事長段治葵表示,雲南農大為此次培訓班安排了內容豐富而且適合緬甸農業需求的課程,學校的老師認真負責,理論水平高、培訓內容精、教學要求嚴,整個培訓班學習氛圍濃,同學們配合度高,培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同學們也學有所成,學有所獲。他對緬甸同學順利結業表示祝賀,也希望各位同學在學成歸國後,擔負起建設家鄉的重擔,搭建起兩國交流溝通的橋梁。
現場,培訓班代表班長肖祥萬從自己和其他同學「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出國,第一次與外國人打交道」說起,深情回顧了10個月來在中國的點點滴滴,感謝保山恆益集團的資助和雲南農業大學所有老師的辛苦付出,表達了對中國和雲南農業大學的不舍之情,希望能夠再次回到雲南農業大學,繼續自己在學術道路上的憧憬與仰望;同時他也表示,回到緬甸後會繼續努力,用在雲南農大學到的知識去建設家鄉,將中緬胞波情誼世代傳下去。
典禮上,中國-東協教育培訓中心主任、國際學院朱耀順院長,動醫院魏紅江院長、農學院趙自仙副院長也分別代表承辦單位和教學組織單位分別作了發言。(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