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的重要獎項之一最佳女主角頒給了電影《三塊廣告牌》。影片中,在寧靜無人的公路旁,赫然立著三塊巨大的緋紅色廣告牌,寫著來自一位喪女之痛的母親最激烈的控訴。
用熾烈的單一顏色作為背景,寥寥幾個字從遠處看便分外矚目。字母筆畫粗壯穩健,十分有視覺衝擊力。敏感的設計師們應該一眼能看出,這就是經典的「Impact」字體(字母部分)。
廣告牌上的同一句話在不同角度,不同距離的視覺表現。
Impact意為「衝擊力」,一個體現了力量感和速度感的詞。影片設計師在談到廣告牌設計時說道,「設計團隊提供了數版不同的顏色、字體和詞句組合,隨後導演Martin McDonagh建議使用深紅色背景,這麼一來黑色字母就更顯眼了,衝擊力也更強」。簡單,有力,識別性強,以致於當地居民在影片拍攝期間抱怨廣告牌過於招搖,破壞了小路的寧靜,為此劇組不得不每天下班用巨大防水布罩上,開拍時再揭掉。
Impact字體的發展
Impact字體由英國設計師Geoffrey Lee在1965年設計。Geoffrey曾服役於英國皇家空軍,復員後進入廣告公司,開始設計生涯。據說,當時每個字母都是用手工切割的金屬製作而成。隨後,字體賣給了字體公司Stephenson Blake,從公司早期的宣傳材料顯示,Impact字體從最初便因其易讀性而備受重視,特別是放在圖片上,粗壯的字體即使在沒有黑邊的情況下也很容易辨認,且使用範圍廣泛。
隨著數碼時代來臨,Stephenson Blake公司進行業務調整,公司將字體的電子使用權紛紛轉給了以往的競爭公司,最終Monotype蒙納公司獲得Impact的使用權。1996年,微軟推出了網頁核心字體計劃,定義了一套基礎字體集以供網頁顯示之用,其中就包括Impact字體(經Monotype授權)。在Windows 98一統天下的年代,在面對Arial Black和Comic Sans兩款字體的競爭,Impact依然表現出眾,在圖片上清晰易讀。
表情包最愛字體
正因為Impact高辨識度的特性,其與圖片結合起來簡直是「天造地設一樣的難得」,特別有存在感。只要你上網搜索meme,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圖片都用了Impact字體,無論何種題材、背景、顏色均表現出色。估計除了Helvetica,很難能再找到像Impact這麼百搭的西文字體了。
西文字體的市場變化
當代西文字體設計的起源都基於市場需求出發,通過設計師對字型的反覆推敲和構建,賦予字體不同的特質和功能。國內設計師在使用西文字體進行設計時,需對各種西文字體具備充足的認識(不僅限於字體樣式,還包括字體在設計之初的功能需求),才足以勝任專業一詞。
為此,GTi全球文字設計及應用高研班特意安插了西文字體市場現狀和起源樣式相關的課程,幫助國內設計師及設計教育工作者更全面地認識西文字體。
主講老師雷丁大學副教授Gerry Leonidas在講解字體
為期三天的課程提供了「在全球設計語境下的文字設計解決方案」,旨在解決在西文文字設計、基於文字標的品牌設計和字體設計中遇到的問題。
每天的課程都將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結合理論和實踐練習,在三天時間內全面覆蓋知識點,為進一步學習建立基礎。分組練習需要學員親自動手,並基於兩個模式組成:
(1)探索模式,小組學員會先學習文字設計、文字標的品牌設計和字體設計的最新知識;
(2)轉換模式,模擬真實場景,讓小組學員找到設計解決方案。
每天結束都會對當日的課程主題進行歸納總結,梳理知識點。課程結束後也會對三天的學習內容進行要點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