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一個人的態度和姿勢,比他的成就更值得探究。不論做哪一行,只要精於鑽研、勤於追夢,都會收穫美好人生。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8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陳洋/圖 林楠/主持)捉螃蟹,挖竹筍……在田園架起鐵鍋,柴火燒出人間美味,大山生活的寧靜和美好被端到網上。曾慶貴是一位網紅主播,深山、竹林就是他的直播間,因為他的「功夫美食」,300多萬粉絲成為他的擁躉者。辣椒飛、菜刀轉、無人飛機揭鍋蓋……幽默炫酷的視頻,從策劃、拍攝、製作到帳號運營,他一條龍式獨自完成。除此之外,每天還要處理上萬條微信,洽談各路商家、參加各種活動……
過去的退役軍人曾慶貴,和現在的退役軍人曾慶貴,中間差了一道菜——功夫美食。
深山、竹林、直播間
一個人的攝製組和一群雞鴨鵝
上午10點,曾慶貴趕走直播間裡的「特殊嘉賓」一群大鵝,開始刷洗昨夜直播用過的盤子。瓷盤瓷碗和譁啦啦的山泉水叮噹和鳴,初秋的涼爽吹進小山村的竹林。
「昨天直播太晚了,沒來得及洗。」他不好意思地解釋道。頭髮有昨夜睡覺的壓痕。
直播間夠稀奇,是自己搭的竹棚。竹子圍起四周,頂上蒙著塑料布,七八平方米大,四面透風。剛被趕走的一群鵝,和家裡的二三十隻雞鴨,都是這裡的常客。怪不得看他直播時總聽到「嘰嘰嘰、嘎嘎嘎」的叫聲。
竹棚十幾米開外的青磚瓦房,是他家祖宅。在30多年前的重慶梁平縣七星鎮金柱村,這可是第一幢青磚瓦房,曾慶貴的父母養育的兩兒一女在這裡長大。如今,哥哥姐姐都已成家,只剩下他和父母同住。
「今天給大家做一道口水雞,依舊是功夫美食的做法。」他幹活利索,話不多,半天憋出這一句後,就端著盤子鑽進竹棚裡準備食材。
竹棚外有個灶臺,這是他每天的「戰場」。端出菜板、菜刀、辣椒、生薑;調好攝像機、腳架、燈光;墨鏡一戴,菜刀一握,功夫美食即將登場。
舉刀、切菜,像功夫大師那樣"發功」讓辣椒起飛,每個動作都熟練又職業。短短四五十秒的短視頻,拍攝過程枯燥漫長——切菜備料、砍柴燒火、煎炒烹炸、揭開鍋蓋、出鏡試吃……每個流程,都穿要反覆調試攝像機,尋找最佳拍攝角度。
「我們先停五分鐘,讓這片雲朵遮住一點太陽再拍。」他望望天空,開始打開話匣子,談自己熱愛的拍攝。
年少時夢想過進電視臺工作,但高職學歷讓他望而卻步。2006年從部隊退役,開始在縣城的婚紗影樓做攝影師。他想學技術,什麼活兒都搶著幹,別人嫌修圖辛苦,他不怕,熬夜把自己練成一個修圖小能手。為了彌補非科班出身的缺憾,他自費去成都一家培訓機構學習,這是他作為攝影師的第一次「專業化進階」。
學得一身本事,就不愁活路。一家傳媒公司聘請他為攝影師,除了攝影,還要兼做視頻剪輯、平面設計等等工作。他不抱怨事情多,更不拒絕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段經歷將他打磨成一個多面手,為日後創業埋下伏筆。
兵哥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閒不住、長不胖、停不下
一天奔波十幾公裡,野外生火意外燒傷
快手平臺2017年正風靡。看到大量農村題材的短視頻受到歡迎,曾慶貴心想:「我老家也很美,我也會做農家菜,而且我專門學過攝影,一定能把家鄉美食拍得更美、更受歡迎。」
軍旅情結下,他給快手帳號取名「大兵哥哥戶外功夫美食」。
採訪當天的一道口水雞視頻,他整整拍了6小時,臺前幕後、不吃不喝、一刻不停。下午4點終於殺青,父親給他留了午飯,他只是停在飯桌前咕咚咕咚灌下幾口涼白開,就咚咚咚跑上閣樓,去導出拍攝素材。他準備在晚上直播結束後熬夜製作。
「不累,習慣了,這比部隊拉練輕鬆多了!」他憨憨地笑言,拍一條視頻,房前屋後轉,山下山上跑,每天手機軟體記錄的步數兩三萬算少的。有一陣去河裡抓魚,一天要走近20萬步,起碼十幾公裡。飢一頓飽一頓更是常事,自從有了快手帳號,吃再多都沒胖過。他抹一把額頭的汗水:「這得感謝軍營讓我鍛鍊了一副好身體。」
剪輯電腦旁,擺放著快手平臺的一塊獎牌,那是他粉絲破300萬之後得到的榮譽。
回想剛開始拍短視頻,他模仿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家鄉菜拍得「高大上」,可粉絲不買帳。偶然間,他看到周星馳的電影《食神》,美食和功夫巧妙融合,畫面極具衝擊力。他決定模仿《食神》的畫風——讓雞飛上天,手起刀落,辣椒飛舞,一盤麻辣鮮香的辣子雞好了!這條視頻的播放量突破200萬次,帳號一夜漲粉4萬。
「從那以後,功夫美食不拍不行了,粉絲天天都催更。」嘗到甜頭後,曾慶貴創新的勁頭更足了。他把目光投向屋後的那片竹林,「我自己瞎琢磨著,用竹子製做了茶壺、水杯、桌子,就這麼幾條視頻,漲粉70萬,我自己都驚呆了。」他回憶起那段高光時刻,也坦誠道:「拍竹藝比拍美食更辛苦,一條視頻拍兩三天,每天睡四個小時,幹活時人都是飄的。」
比辛苦可怕的,是危險。伸出手臂,一片燒傷疤痕纏繞在手腕處。「一次穿著蓑衣在野外生火,蓑衣也被點燃了,帶子纏在手臂上,燒出了這道疤。」翻看過去的視頻,有兩個月,他一直纏著繃帶堅持出鏡,再疼也咬牙堅持,演出一副輕鬆自如的樣子。
勤奮、篤定、堅持
每天上萬條微信,堅信未來可期
「我每天會收到上萬條信息,對不起,真的沒辦法一一回復。」他在直播時要不斷給粉絲解釋。三個微信帳號,擠滿了粉絲、合作商。親朋好友有事情找他,打電話才行,微信常常被信息淹沒。
生活徹底被「網紅」二字改變。他開始飛到全國各地參加頒獎活動,結實一幫網紅好友;他分期付款購置轎車,以便經常進城洽談合作;七旬父母,也不再指責兒子「不務正業」。老兩口甚至會在兒子拍視頻時,主動幫忙劈柴、洗碗。
他受邀在「雙曬」活動中亮相,介紹竹筍等家鄉梁平的特產;他還收到央視七套某欄目的邀約……
成名後的另一個連鎖反應,是慕名而來的「徒弟」們。這些「徒弟」都有一個網紅夢,期待像曾慶貴一樣收穫粉絲和名利。採訪當天,租住在鄰居家的一位20歲出頭「徒弟」,因到中午還沒起床,被曾母念叨「來學東西,咋還沒起床」。曾父稱,他家先後來過兩個「徒弟」,第一個學了小半年,就開始獨立拍攝視頻,據說現在粉絲也有幾十萬;現在的「徒弟」剛來不久。
「我看到這些小孩兒的學習勁頭,有時候就會想到以前的自己,只要他們肯學,我就願意教。」曾慶貴說,來學習的年輕人並不算「徒弟」,他們之間沒有合約,也不收費,「我都會告訴他們,做這個絕對不是不勞而獲,十幾秒的視頻背後,你付出的往往是超越常人的努力。」
「賺多少錢,我不管他,也搞不懂。」曾父說,在家裡添置轎車後,經常會有村民打聽兒子的收入,他一概回答「搞不懂」。
曾慶貴則說,現在的收入不如一兩年前,但還是比以前打工強。
如果有一份收入略高的工作,卻遠比現在輕鬆,會不會放棄做視頻?他篤定回答:「還是會選現在這樣,挺有發展前途的。」
他規劃清晰:短期幫鄉鄰直播帶貨一些土特產;中期要尋找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為粉絲們多謀「福利」;長期是建設一個專業的運營團隊,做更多對市場和粉絲有價值的事。曾慶貴有很多想法,也善於規劃。他是在烹調美食,更是在「烹調」夢想和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