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月26日訊農曆十二月廿一,搬到新址的濟南仲宮大集,迎來了第一個置辦新春年貨的人流小高峰。一個18平方米攤位一天能賣三千塊錢對聯;市民坐公交到仲宮鎮,自帶彈簧秤砍價,只為買上一隻山雞回家過年……閃電新聞和齊魯網記者探訪擁有千年歷史的仲宮大集,今天的年味兒格外濃厚。
賣對聯的王師傅
早6點出攤 晚6點收攤
一天能賣三千塊錢
大紅福字鋪滿地攤,金字紅底門聯高掛。早晨6點就提前出攤的王師傅,在仲宮大集上的對聯生意賣得紅紅火火。平時8點出攤,16點收攤的她,今天準備一直賣到18點。
「平均一個人在我這兒買15塊錢的對聯,預計今天能賣出兩三千塊錢的貨」,王師傅介紹說:「年前二十六、二十八買對聯的人最多,估計那時候一天能賣出去四五千塊錢。」
仲宮逢一三六八開集,年前還有廿三、廿六、廿八三次年集。剩下時間,王師傅也不準備再去趕濟南其他小集。王師傅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她在仲宮大集上租了一個長9米,寬2米的攤位,今年最後一個月的租金花費1800元。除去租金、人工和進貨費用,還能剩下兩成利潤。
買公雞的剛大姐
自帶彈簧秤 砍價「剛」到底
除了對聯等年貨,仲宮大集的特色是本地土特產。濟南南部山區的附近村民會把自家養的雞、種的山核桃挑到集市上售賣。
一隻竹筐,裝上三隻會打鳴的大公雞,家住山上的劉大姐剛到市場不久,身邊就圍了一群人詢問價格。張口17塊錢一斤,人群散了大半,再過會兒叫賣15塊錢一斤。臨近中午,劉大姐筐裡最後一隻公雞遇上了主顧,家住濟南市區祥泰廣場的剛大姐。
「14塊錢,便宜賣」,劉大姐說道。
「不要,太貴」,聽了報價後,剛大姐轉身要走。
「你說個價,多少合適」,眼看到了飯點時間,劉大姐和剛大姐又是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13塊錢一斤價格成交。
定了價格,然後過秤。買家剛大姐從懷中包裡不緊不慢掏出一隻彈簧秤。賣家劉大姐倒拎雞腿,把繩掛鈎上。4斤2兩,一共54塊6毛錢。找完零錢,買賣做成,雙方皆大歡喜。
劉大姐準備回家,記者叫住她,「怎麼不帶秤呀?」
「用路邊其他家店裡秤就行」,劉大姐答道。
閃電新聞記者又問坐88路公交來的剛大姐,「怎麼不在市區裡買雞?」
「過年了嘛,市區裡貴,活雞又少。」至於為什麼會隨身帶秤?剛大姐也解釋了:「當然是怕小販缺斤少兩。」
「斤斤計較」 「討價還價」
年集上的熱鬧勁都在這砍價聲裡
從6塊錢一斤的山核桃,10塊錢一斤豬肉,13塊錢一斤鮁魚,到20塊錢一斤的葡萄乾……買家砍價興致寥寥時,賣家也會回懟:「20塊錢的葡萄乾嫌貴,10塊錢一斤的敢要嗎,不怕吃壞肚子。」
到了下午,集市上顧客不再擁擠,賣家語氣稍軟:「老師兒,你多少錢要啊?」
年集上的熱鬧勁兒都藏在這此起彼伏的砍價聲裡。
「斤斤計較」是趕集人的態度,賣家買家互相理解,其中蘊含的鄉土氣息讓人倍感親切。「討價還價」更是年集上的一門功夫,雙方樂此不疲,備年貨過程中的年味兒也從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