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侏羅紀世界》在內地上映。時隔22年,當年的《侏羅紀公園》是不少人「怪獸電影」的最初記憶。而也是當年的《侏羅紀公園》讓恐龍熱在這20多年間經久不衰,今天我們來看看恐龍電影的前世今生。
古董級電影——《恐龍葛蒂》該片是美國動畫電影之父Winsor McCay在1914年的作品,該片當然是黑白默片,基本就是靠工作人員以字幕的形式指揮這隻叫做葛蒂的女恐龍抬抬腿,鞠個躬,跳個舞。
美國特效先驅威利斯·奧布萊恩的第二部短片《恐龍和失去的環節》以525美元的價格賣給了愛迪生公司。
奧布萊恩他製作了第一部完整的影片----《失落的世界》,這部描寫恐龍之間彼此殘酷搏鬥的影片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轟動了整個倫敦城。雖然這部影片仍然是默片,但它已經有了不同種類恐龍之間殘酷的廝殺。
1993年,威利斯·奧布萊恩參與製作了確立早期電影特效標準的《金剛》,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金剛暴打恐龍。
該片是由奧布萊恩的學生,雷·哈利豪森負責特效,講述一場在極圈進行的原子彈爆炸實驗,釋放了冰層中沈睡一億四千年的恐龍,這隻恐龍跑到紐約市大肆侵略,造成巨大恐慌。
1954年,正當原子彈的恐怖仍然徘徊於大部分日本國民的心中時,日本銀幕上出現了一頭比原子彈更恐怖,更具破壞力的大怪獸!這部《哥斯拉》正是深受原子彈危害的日本的應景之作,想不到的是,這個大怪獸居然風靡一時,成為了流行文化的標誌。
伊爾溫·艾倫翻拍了《失落的世界》,但特效方面的口碑並不好。
1969年,哈利豪森參製作了恐龍電影《迷失的山谷》,但也沒什麼反響,恐龍電影進入低谷期。
1970年,英國電影《當恐龍統治地球時》獲得奧斯卡金球獎最佳視覺下效果提名。
接下來的時間,可能就要交給史匹柏了,但在《侏羅紀公園》上映之前,還有一部叫做《肉食龍》的恐龍電影贏得了群嘲,甚至讓觀眾給恐龍電影打出了更多的差評。
1993年6月11日,《侏羅紀公園》上映,它的地位自然不需要多說,接下來20多年的恐龍電影可能都是在向它致敬。
這當然和史匹柏對恐龍的喜愛和淵源分不開,當時史匹柏發現《侏羅紀公園》原型小說的時候,馬上就提議與他合作的環球影業購買改編權,最終他們拿到了,用6000萬的投入創造了一個恐龍電影神話。
《侏羅紀公園》製作成本在6300萬左右,其中6000萬都花在了特效上,後來事實告訴他們,這錢完全沒有白花,當年的《侏羅紀公園》票房可是狂收9.838億美元,2013年3D版重映也有超過一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史匹柏對恐龍的熱愛非常明顯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上:在近25年上映的15部恐龍電影當中,有六部是由他和環球影業合作製作的,其中他導演的作品有《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監製的作品則包括:《小腳板走天涯》和《恐龍物語之回到未來》(《We're Back! A Dinosaur's Story》)兩部動畫電影,以及《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和《侏羅紀世界》。
1997年《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有第一集的經典在前,後面的續集通常都會稍微遜色,就好像《侏羅紀公園》系列,第二部投入更多了,口碑更差了,票房也不及前作。而到了2001年的第三部,史匹柏已經不做導演轉作監製,這一部比第二部更差,不少觀眾可是直接把它歸入了爛片行列。
時間再往後推,就是2013年《侏羅紀公園3D》的上映,雖然花了1000萬轉3D,但回顧經典的噱頭還是讓這部老電影破億了。
2015年《侏羅紀世界》上映,也就是改名後的《侏羅紀公園4》,這一集的故事來自最經典的《侏羅紀公園》,也是第一集故事發生後的22年。已經看過的觀眾表示,本集基本吸收了前三集的優點,但卻也沒有更大的驚喜,更多的確是致敬和懷舊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