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兩岸網民展開「維基百科攻防戰」

2021-01-09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兩岸關係從經貿、「外交」領域又延伸到網絡,「維基百科」的編輯內容近來成為另類角逐戰場。

臺灣「中央社」7日援引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的報導稱,如果詢問谷歌或蘋果智能助手Siri「臺灣是什麼?」它們之前會回答稱:「位於東亞的一個國家。」但從9月開始這個問題的答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原因在於這類搜尋引擎或對數字語音助理的答案都會先導向「維基百科」,而目前「維基百科」內容成為兩岸的編輯角力場。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維基百科」的中文詞條僅從文字上分為簡體與繁體,內容則完全一致,說明使用中文的地區都是對同一個詞條修改,並且看到的內容也是相同的。臺灣聯合新聞網評論稱,「維基百科」被視為一種社會運動。目前,全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維基人」協助維護及貢獻內容,「這只是維基百科編輯戰爭其中一場戰事而已」。香港政治風波爆發後,「維基百科」相關內容一天內就被反覆更改高達65次,爭議點主要聚焦於語言用詞,包括在「示威者」與「暴徒」之間的反覆修改。BBC表示,「維基百科」有22篇政治性敏感的條目,在近段時間遭到所謂「傾向性編輯」高達1600次。

對於這種現象,島內外有不少解讀。臺「中央社」稱,「當地緣政治的戰場延伸到如同維基百科的網絡空間,這股網絡編輯角力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餘潞)

相關焦點

  • 民進黨的維基百科被改了:中國臺灣省省長蔡英文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媒7月4日報導,民進黨昨天上午官方網站遭黑客入侵,晚間維基百科中關於民進黨介紹頁面,簡介與歷史欄中,有關「中華民國」的文字,都被改成「中國臺灣省」,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也被改成「省長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現職也被改成「中國臺灣省省長」,臺媒認為,這是大陸黑客對民進黨網絡攻擊
  • 繼民進黨官網被黑後 維基百科的介紹詞條也「中招」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亦超】民進黨的官網3日上午被黑客入侵,而當晚維基百科網頁上關於民進黨介紹頁面,簡介與歷史欄中,有關「中華民國」的文字,也都被改成「中國臺灣省」,「臺灣大選」的詞條則均被改為「省長選舉」,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現職也被改成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摘 要: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Web2.0時代的到來,網民現在通過網際網路傳播信息的方式更加的多樣化,每個網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由此在我們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生產模式變得越來越複雜,形式多樣化,同時「不同知識的表達和貯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
  • 維基百科欲申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一部全世界網民自撰自編的免費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正在向世界文化遺產進軍。維基百科將於當地時間周二啟動一項全球籤名徵集活動,目的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清單。這是數字產品第一次申請文化遺產,整個過程勢必將充滿爭議。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一般認為,網絡上的事物歷史不算悠久,沒有成為遺產的條件。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桑格爾命名了「維基百科」。最初只有英文版,很快就有了其他語種的版本,而且內容和編寫體例都有所不同。現有各種語種的維基百科版超過290種。據維基百科稱,到目前為止,英語版的維基百科已經上傳的條目文章超過550萬篇,是所有語種中文章最多的。如果將所有版本的維基百科的文章加起來,已經超過了4000萬篇。  在當今網絡化的時代,維基百科已經彰顯出了它巨大的威力與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維基百科可靠嗎?
    維基百科擁有以253種語言撰寫的800多萬個詞條,僅其法語版就有58萬個詞條,而可敬的《大英百科全書》「只不過」收錄了10萬多個詞條。訪問量統計表明,維基百科現已躋身全球十大網站之列。  熱情與猜疑之間……  維基百科是應當追隨的榜樣嗎?能夠通過它最終實現「知識社會」的夢想嗎?但願如此吧——因為說到底,我們在維基百科看到的究竟是哪種知識?
  • 詞條總量遠超英文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打造最大中文百科全書
    相較之下,維基百科英文版收錄590餘萬個詞條,中文版僅收錄近108萬詞條,在單一語言詞條總量方面,百度百科已大幅領先維基百科,是後者的近3倍。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百度百科創造了一個涵蓋各領域知識的中文信息收集平臺,滿足各行各業人們對知識的需求。
  • 半數用戶不知維基百科是非營利的
    去年11月,在接受技術站點The Next Web的採訪時,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談到了其他公司或個人對網站的捐款。他提到,谷歌公司的總捐款數額達到200萬美元,是網站目前最大的捐贈者,此外,谷歌CEO布林也向維基百科捐贈了50萬美元以支持百科的運營。在2011年,維基百科累計收到100萬名個人捐贈者,總計2000萬美元的捐助。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每個月,全球用戶通過 10 多億個終端來登陸維基百科獲取信息,每分鐘維基百科上的內容會被修改 350 次。(2016 年數據 [2])谷歌在眾多搜索結果的右側,放上了維基百科的解說連結,幫助人們快速了解查詢詞的含義。作為未來世界的流量入口之一,谷歌語音搜索產品「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也大量引用維基百科回答人們「什麼是……」之類的問題。
  • 同為問答網站 Quora能否成為盈利版維基百科
    如果維基百科是一種成功模式,Quora能否效仿?雖然問答項目失敗的很多,但也有成功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維基百科,用戶成千上萬,成立十多年以來,每月訪問量為150億次,成為全球10大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大家都知道,它最神奇的地方在於不靠任何風險投資,單靠網民的捐贈以及慈善融資維持下去。
  • 讓你愛上維基百科的九大奇聞異事
    提到維基百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種無所不知的「超人」感覺。這個可以免費訪問的網站點擊量位居世界第六位。難能可貴的是維基百科上總有一群精力充沛的志願者維持該網站的正常運行,而且維基百科還經常將自己的收入捐出去做慈善事業。
  • 維基百科的大麻煩:沒人更新怎麼辦?
    而作為世界上第五大網站的維基百科,則在這場移動變局中遇到了麻煩:作為一本人人可編輯的網絡百科全書,只全網站有 1% 的內容是通過手機設備進行修改更新。數據來自紐約時報,維基百科(英文站)來自移動端的訪問僅佔網站總體訪問量的 20%,比各大社交媒體和新興網站接近 50% 的數據要低出不少。而這還是維基百科已經開發移動版本後的效果。
  • 維基百科:非盈利網站 靠什麼來生存?
    作為對比,在Alexa公布的數據中,排在維基百科之前的其他六個網站的域名後綴無一例外都是.com;如此一來,維基百科網站的.org後綴就顯得更加特立獨行和意義非凡了。  只不過,當2001年1月15日維基百科網站上線並第一次與這個世界見面的時候,卻是拖著一個.com的商業域名後綴。
  • 每日佳軟:國內也能流暢用"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我們就不做太多介紹了,相信大家都清楚其價值的存在。以前大家用手機看「維基百科」App都需要翻牆使用,不過安卓版更新之後,細心的網友會發現,不用翻牆也能流暢輕鬆的訪問百科內容了,算是廣大網友的福音。
  •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維基百科一年一度的捐款廣告又來了,近日,維基百科向其美國用戶發送了一則通知,為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而請求美國用戶捐助。   在這條被維基百科稱為「有點尷尬」的公告中,維基百科稱,我們需要依靠平均每人約16.36美元的捐贈,但99%的讀者不給。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
  • 大數據時代的生產者迷思:維基百科怎麼了?
    而活躍編輯者——即每月登錄並進行至少5次編輯的用戶——大幅減少對維基百科和維基社區更是筋骨之傷。相比2007年最高峰,目前所有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活躍編輯者減少了20%,英文版更是減少了40%。2010年以來,維基媒體基金會每年的年度計劃中都把「提升編輯參與度」列為重點,但到目前為止,這方面的努力只能說是屢敗屢戰。
  • 維基百科上演詞條保衛戰
    從維基百科「2021年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中文詞條編輯歷史中可見一斑。從12月24日凌晨5點到12月25日中午,不到200字的詞條被編輯了20次,不斷有人把第46任美國總統改成川普,更宣稱拜登會在明年就職典禮當天被「逮捕」;另一撥人則跟在他們後面把詞條改回原樣。目前,該詞條已經處於「半保護」狀態,僅允許「自動確認用戶」編輯。這場「詞條保衛戰」暫時結束。
  • 維基百科網站或因「毒品門」被全面禁止
    人民網莫斯科8月25日電 (記者 華迪) 維基百科網站或被全面禁止訪問,原因是通訊運營商無法單獨禁止包含毒品信息的頁面。 周一,俄羅斯聯邦通信、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監督局稱,俄語版維基百科包含毒品相關內容,已責成通信運營商對其進行封鎖。俄語維基百科管理人員此前將所指文章轉移至另外一個URL地址,但是用戶仍可訪問。
  • 網際網路的良善之地:維基百科如何活過20年?
    2000年,我(指本文作者Rachel Riederer)還是一名大一新生,當時吉米·威爾士與拉裡·桑格二人合作推出了一個眾包研究網站,它就是維基百科的前身。我第一次接觸到維基百科時,它還是一項總是伴隨著警告的信息來源:論文中不可引用維基百科,一個又一個助教都嚴厲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