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西南海岸外的洛特尼斯島,是一個集沙灘海灣和衝浪海灘為一體的島嶼,這裡風光無限,在這裡可以見到罕見熱帶魚在水中漫步,也能見到世界最小的袋鼠,帶著孩子賣萌討吃的。它們就是短尾矮袋鼠。
短尾矮袋鼠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之一,身高不足60釐米,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物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洛特尼斯島,在澳大利亞大陸,它們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後來在澳西部和南部發現。
外形上,短尾矮袋鼠與其他有袋類的動物外形上相似,但它們的皮毛更加濃密,粗糙,為棕灰色,背部毛髮顏色會稍微淺一點,身體矮矮的,胖墩墩的,看起來有點駝背。
臉圓嘟嘟的,額頭上有一道暗色的條紋,耳朵很短小,鼻子上沒有毛髮,黑色的鼻頭裸露在外,前肢很短,後肢強壯有勁。它們最喜歡笑了,在加上那圓嘟嘟的臉,讓人覺得它們好像沒有一點煩惱,總是很開心的樣子。
如果你去澳大利亞旅遊,在海灘邊看到它們,憨憨傻傻的,很容易讓人治癒,而它們最喜歡帶著孩子一起賣萌,來換取你手中的食物。
與其他有袋類動物相似,它們的腿部發育比較其他,強壯的後腿,它們幾乎不需要助跑,就能垂直起跳,其高度能達到1.5米,而這個高度是其身高的兩倍,這種彈跳能力是最好的NBA球員也無能為力的。
它們是絕對的素食主義者,喜歡吃各類植物的葉子、根莖、漿果等,它們還喜歡仙人掌,那點小刺對它們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問題,肥美多汁的仙人掌就是它們眼中的美味。
喜歡仙人掌這點,是與它們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的,它們雖然喜歡有茂密植被的森林和潮溼的地方,但是無奈的是,洛特尼斯島經常會有季節性的乾旱,環境比較惡劣,為了生存,它們適應了這種乾旱的環境。而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的傢伙們,選擇範圍就比較廣了,它們首選那些灌木叢等陰涼的地方。
它們還有非常棒的體溫調節能力,就算是44℃的高溫天氣,它們也能適應。
短尾矮袋鼠並不怕人類,遇到危險時,「後媽」會把孩子丟了。
這有可能是澳大利亞對它們的長期保護所形成的吧,在洛特尼斯島上,公眾任何觸摸動物的行為都是違法的,一旦違反,相關部門會開出300澳元的罰單。
這些罰款最終會用於短尾矮袋鼠的保護工作中,也定期向公眾公示。
所以,如果你到澳大利亞旅遊,一定要聽導遊的話,不能摸的千萬別摸,好奇害死貓,否則,你就會被莫名其妙的被罰「巨款」,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
一般動物遇到危險時,都會本能的反應出傷害對手自衛的保護行為,但短尾矮袋鼠的自衛行為可就牛逼了。
這些每天把孩子裝在袋子裡的媽媽,看起一副母慈子孝的樣子,但實際卻是最不要臉的媽媽,在危險的時候,它們的反應是把孩子丟了,也許它們會覺得孩子挺重的,耽誤了它們躲避危險,把這個「小拖油瓶」丟了,反正還能再生。
曾有網友吐槽:眼看短尾矮袋鼠向我衝來,我嚇得趕緊後退,正竊喜時,這傢伙把孩子扔向我,300歐沒了,白得一孩子。
我們從短尾矮袋鼠的身體構造和天敵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短尾矮袋鼠前肢短小無力,後腿粗壯有力,這樣的身體構造,讓它們可以直立行走、跳躍,而且日常中,它們的前肢主要用來抓樹葉,吃果子,力量非常有限,在危急時刻根本沒有辦法抱住自己的孩子;它們是有袋類動物,幼崽生活在位於母體腹部的育幼囊(育兒袋)中,前肢的骨骼構造決定了它們不能把它揪出來的再扔掉。
第二,短尾矮袋鼠的天敵有什麼?澳洲的大型食肉動物很少,根據科學家觀察,現在已知的天敵主要是澳洲野犬,以及一些外來入侵動物,如赤狐,或者是流浪貓流浪狗之類的。這些動物在澳大利亞大陸上,確實威脅到了短尾矮袋鼠的生存,導致它們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這種威脅在島嶼上並不存在。
短尾矮袋鼠會把幼崽扔出去,這種提法最早見於2005年國外的一篇學術論文。文中表示:人們在布設陷阱捕捉短尾矮袋鼠時,發現有娃的雌性矮袋鼠在逃跑中會收縮育幼囊附近的肌肉,把個體較大的幼崽擠出來再自己逃跑。
但同時也表示:短尾矮袋鼠這種行為,是出於主動收縮肌肉驅逐幼崽,還是情急下誤丟了幼崽,並沒有結論。但考慮到雌性有袋類動物有主動擠壓和擴張育幼囊的能力,初步認定,這是它們遇到危險時的本能之一。
同時,論文還指出,小的幼崽並沒有被擠出育幼囊,而只有大的才會被擠出來,否則全部會陷入危險,還不如丟卒保車。
因此,準確的說法是短尾矮袋鼠會把大點的幼崽擠壓出來,而「扔出來」的說法並不準確,後來被媒體的「標題黨」翻譯出扔掉幼崽,畢竟在快消費時代,沒有幾個「標題黨」又怎麼能吸引眼球,而且媽媽扔掉幼崽畢竟更有畫面感,也更能體現短尾矮袋鼠傻萌的特點。
短尾矮袋鼠:其實我很冤!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喜歡請點讚,歡迎關注,帶一起了解那些奇妙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