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記者書記」鸚哥嶺下扶貧記

2020-12-05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元門村,海南鸚哥嶺下的黎族山村,也是個「十二五」建檔立卡貧困村,曾經有超過四成的人口是貧困戶。經過村民和幹部幾年的脫貧攻堅努力,2019年底全部貧困戶已摘掉了貧帽,但離富裕還有很大差距,村民有時開玩笑說他們守著「綠水青山」,就盼著變成「金山銀山」。

  2019年初,春節剛過,唐龍波被選派到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元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擔任隊長兼駐村第一書記。記得到村當晚,上一任駐村第一書記黃學勇這樣和他「交接」:「咱們村集體經濟太弱了,只有三口魚塘,目前租給農戶每年收幾千塊租金,加上合作社的分紅,一年下來的收入也就兩三萬元」。

  工作隊進駐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元門村的「輪廓」在駐村工作隊員心中漸漸清晰:擁有優質水資源;良好日照條件;主要作物是橡膠和檳榔,價格低迷;近幾年因村民外出務工部分農田利用率極低甚至撂荒。駐村工作隊決定把做強村級集體經濟當成第一個抓手,有了清晰目標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勤考察、找項目和爭取資金支持。

  鸚哥嶺是海南兩大河流昌化江和南渡江的主要水源地,位於鸚哥嶺下的元門村擁有優良水質,村民喝的、用的都是山泉水。在這樣的優良水質條件下,元門村集體三口魚塘養殖價值不高的羅非魚就顯得「大材小用」了。駐村工作隊在考察了海南幾個市縣的淡水養殖項目和了解相關銷售市場後,把目光盯上了高附加值的澳洲淡水龍蝦項目。經過近一年的養殖推廣,「用鸚哥嶺山泉水飼養的第一批淡水龍蝦」成了遠近聞名的特色產品。

  處於山區的元門村,可利用農田資源並不寬裕。駐村之後,唐龍波發現有上百畝旱田撂荒了七八年。這百畝荒田涉及48個農戶,其中包括20個貧困戶,「盤活」這些荒田也成為了當務之急。

  在當地鄉黨委和政府的幫助協調下,駐村工作隊、村委會通過與專業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探索創新合作種植髮展百香果產業。所謂創新,即「政府資金扶持、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專業企業運作」,同時村委會作為業主單位參與監督管理,管理費用將納入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第一批黃金百香果目前正在陸續上市,48個農戶「股東」在今年7月31日拿到了第一次分紅。

  元門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的努力被上級部門看在眼裡,2019年底,縣委組織部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下撥到了元門村。在危房改造、農村衛生環境整治以及「廁所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唐龍波和村委幹部看到了商機,決定利用這筆資金採購兩部挖掘機。短短半年,這兩臺挖掘機已為元門村集體帶來5萬多元的純利潤。元門村黨支部書記王永近在今年村支部七一黨員大會上作工作報告時宣布,預計今年元門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邁入10萬元門檻,實現大跨越。

  (據中國記協公眾號)

  扶貧日記

  一場戰「疫」

  「疫情就是命令,作為第一書記,應該第一時間衝在第一線。」今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元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按上級要求,全體隊員放棄休假,在大年初三回到駐地村裡,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回到崗位後,我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員立即組織村幹部開展外出返鄉人員和外地遊客的排查登記工作,特別是對湖北地區務工返鄉人員,採取每天測量體溫及居家隔離監控措施。同時採取打電話、發簡訊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病毒傳播可能。

  在縣、鄉、村三級嚴密防控下,元門村沒有出現病例,沒有發生疫情,但生產生活仍然受到疫情影響。我們積極發動農戶春耕,迅速組織貧困農戶恢復農業生產,復產率達到100%,近千畝水田在正月十五過後就已全部插上秧苗。同時,我們發動鄉鎮幹部職工進行團購,並積極聯繫縣內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採購,確保農副產品銷售穩定,其中村集體澳洲淡水龍蝦產品銷售超過8萬元。

  在海南疫情得到控制後,鄉村振興工作隊發動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成員積極外出務工,並通過鄉級主管務工部門聯繫就業崗位,村裡同時設置了26個保潔員、防疫員等公益崗位,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

  摘掉貧帽,疫情過後,元門村又迎來投資考察的客人,一個農旅結合的項目引起了鄉村振興工作隊極大的興趣。目前雙方已籤署初步合作協議,一個涉及種茶、制茶和餐飲及民宿的品牌將落戶元門村。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我和元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每一位隊員,還有村幹部們已經在憧憬著更大的產業「強村夢」。

  「記者書記」檔案

  唐龍波,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南國都市報編輯中心副主任,2019年2月,被選派為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元門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兼駐村第一書記。在駐村幫扶工作的同時,利用媒體資源,積極宣傳駐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亮點。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