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今年,河西區天塔街富源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新為老服務模式,建立了以「互助小組」為核心的「以老養老」服務模式,讓社區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成為助老志願者,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與困難老人家庭開展日常照料、心靈陪伴、文化活動等志願服務。如今,老人原本冷清的家,充滿了歡聲笑語。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河西區天塔街富源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新為老服務模式,建立了以「互助小組」為核心的「以老養老」服務模式,讓社區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成為助老志願者,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與困難老人家庭開展日常照料、心靈陪伴、文化活動等志願服務。如今,老人原本冷清的家,充滿了歡聲笑語。
照料生活
昨天,本市迎來大風降溫天氣。「今天太冷了,您別出門買菜了,我幫您帶回去。」60多歲的馬敬儀是富滿裡小區的一名普通居民,同時也是互助小組中「健康組」的組長,她出門前還不忘問問和自己結對子的老人有什麼需要。
馬敬儀告訴記者,富滿裡是富源裡社區的一個自然小區,位於黑牛城道路邊,是社區裡距菜市場最遠的一個小區。自從加入互助小組,馬敬儀就與組員一起成為小區高齡老人的「生活管家」,負責為固定幫扶的老人買菜並採買生活用品,陪老人們聊天,排解獨居、空巢的寂寞。
富源裡社區居委會主任郭新娜說,富源裡社區是個老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佔社區人口的38%,社區社工人數較少,只憑網格員的力量無法對社區高齡老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等進行全覆蓋。而老人們更願意由周圍知根知底、年齡相仿的鄰居照料。「為解決社區養老的難題,社區依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新服務模式,在今年初創立了以健康老年人為主的互助小組,協助網格員為老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精神陪伴
如今,在富源裡社區,像馬敬儀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從年初創立互助小組以來,社區如今共有5個互助小組,共70餘名志願者參與其中。除了入戶探訪、採買代購等日常生活照料,精神陪伴也是互助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
「張大姐,天涼了您得多注意,給您買了點菜和掛麵,再給您一雙我們自己織的毛線襪子。」59歲的張玉萍是互助小組「友愛組」的組長,她與小組成員一起來到七旬獨居老人張大娘家,陪張大娘聊天。張玉萍告訴記者,「友愛隊」互助小組共有18名志願者,負責6戶獨居老人。「他們每次來,家裡瞬間就溫暖了很多,熱鬧了很多。」張大娘說。組員毛樹雲說,每次去陪老人聊天,老人們總是拉著手說很多話,臨走時總是依依不捨。
居住在富滿裡的八旬獨居老人張大娘居住在馬敬儀家樓下,每天早上看到時間差不多了,她總會站在門前等著馬敬儀下樓。「這個時間小馬該來了。」張大娘總是念叨。聊天時,張大娘總是和馬敬儀講起年輕時的往事,講著家裡最近發生的事;馬敬儀也總是將最近的新鮮事告訴張大娘。「大姐特別愛美,家裡化妝品和香水很多,每次去了都給我講怎麼化妝,把我變得時尚起來,讓我也覺得生活有了精氣神兒。」馬敬儀說。
幸福互助
郭新娜告訴記者,互助小組成立以來,志願者噓寒問暖、買菜送藥,為獨居、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和日常生活加了一層保障。此外,每個互助小組,每周還會組織行動方便的老人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團結組」組長劉桂芬告訴記者,每周組員都會帶著老人們一起唱歌、下棋、打太極拳、做手工藝品,讓老人們不再整日悶在家中。「多走走,多動動手和腦,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老人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劉桂芬說。此外,每逢節日,互助小組還會組織老人開聯歡會。
記者了解到,互助小組中,有不少組員是互助小組以前的幫扶對象。他們看到大家為老人服務的熱情,也主動加入到互助小組中,為其他老人服務。「幫助他人,自己也鍛鍊了身體,收穫了快樂。如今,我們社區特別溫暖。」69歲的互助小組志願者邱守義說。
如今,富源裡社區的低齡老人有了發揮餘熱的平臺,社區壯大了為老志願服務力量,高齡老人獲得了多樣化的服務,形成多贏局面。(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來源:北方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