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安新區教育發展的歷史坐標上,2019年末註定是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隨著貴陽貴安區域協同融合發展「集結號」吹響,貴安教育改革發展的腳步進一步加快,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新的責任與使命。 過去,緊緊相鄰的貴陽貴安兩地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教育發展彼此扶助,碩果纍纍。現在,兩地在教育教學、教育科研、師資管理、招生考試等工作上正全面協同推進,同步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奮力譜寫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未來,貴安教育系統和貴陽教育系統將在政策、資源、信息、規劃、改革等方面實現教育全要素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向實現貴陽貴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砥礪奮進。
1月6日,貴陽貴安教育協同融合發展座談會召開。
加強交流合作彼此支持相互促進 2019年12月16日,來自貴陽市南明區華麟學校的郜露琴老師在貴安新區新藝學校參加了全省體育教育名師培訓活動。她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武術體育課。 「近幾年來,我多次來新區學校。從與新區老師們交流中得知,貴安新區的教育發展變化非常大,發展速度令人吃驚。這裡有很多好老師,他們的教育理念、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各具特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郜露琴說,「事實上,在很多貴陽舉辦的教育活動中,來自貴安新區的老師也時常和我們交流合作。」 2019年10月30日,貴安新區18所幼兒園與貴陽市花溪區第二幼兒園「跨區聯動」進行教研研討活動。活動中,全體參會人員共同觀摩了湖潮中心幼兒園大一班區域活動、中班組戶外活動等。觀摩活動結束後,花溪區第二幼兒園園長付家麗與大家分享了學前教育區域活動創設的經驗和做法。 這次「跨區聯動」教研研討活動,充分發揮了花溪區第二幼兒園省級示範園的輻射引領作用,傳遞了先進的教育教學實踐理念,成為貴陽貴安兩地學前教育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 貴安和貴陽教育系統交流合作不僅於此,每年的招生考試、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教學技能評比交流、校際之間的同課異構活動以及名師工作室活動等,貴陽和貴安教育系統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和合作。 「貴安新區與貴陽市地域緊密相鄰,新區現在的黨武鎮、湖潮鄉、中八村等地原來就屬於貴陽。新區設立以來,兩地基礎教育交流合作活動一直非常多,在教學研討、教學合作、教育管理、師資隊伍培訓等方面,貴安新區和貴陽既有彼此合作,又有相互支持。在貴陽相關部門和學校支持下,貴安教育這六年來碩果纍纍。」貴安新區社管局教育處負責人唐華說。 現代化的美麗校園拔地而起,教室由斑駁窄小到整潔寬敞,操場由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塑膠跑道、草坪球場,每所學校都擁有音體美教室、計算機教室,教師專業素養越來越高,教育質量水平蒸蒸日上……幾年來,乘國家級新區建設之東風,貴安新區堅持以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為重點,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滿意為落腳點,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打造全省優質教育示範區和普惠教育先行區為目標,不斷提升辦學條件、補齊設備設施、配齊教師隊伍、強化學校管理,逐步實現了「農村薄弱」向「城鄉均衡」「封閉落後」向「開放現代」「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三個轉變。 為鑄就教育品牌,新區採取「高位嫁接」「強弱聯姻」方式,快速提升義務教育整體水平,先後引進北師大附中、北大培文、貴師大附中、貴州省實驗中學等一批優質名校,逐步構建起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鏈條、一條龍的優質教育服務體系,這些高水平教育資源,也大多來自貴陽。
來自貴陽等地的教師在貴師大貴安附屬小學開展交流活動。
兩地資源共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貴陽貴安教育系統的交流合作,雖然頻繁也顯現了實效。但在之前的發展中,依然受限於政策機制尚未完善、相關措施跨區域實施難度大、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利用不足等情況,在頂層設計、政策銜接、規劃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足。 「無論是地域環境上,還是師資人才交流培養、校際聯盟上,貴陽和貴安新區教育協同融合發展具有先天上的優勢。」北大培文貴安新區校長周樂和舉例說,該校高中部原來屬於花溪片區,所以很多教育資源也根植於貴陽區域。 此外,貴州省實驗中學領辦貴安新區實驗中學(原馬場中學),實現兩地辦學,教育資源共享,也是貴陽貴安教育互相扶持發展壯大的例子。 「我們高中部這邊和貴陽市花溪區的很多學校保持著較為頻繁的教師交流活動,比如教師培訓、同課異構、學生互訪等。如果要開展一些跨校際的活動,除了貴安新區本地的學校間邀請外,更多的就是和貴陽的學校互動。」周樂和說,但這樣的互動層次不高,合作力度不夠,兩地區域協同融合發展一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實是很多老師和教育工作者的心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系統謀劃「十四五」發展藍圖的關鍵之年,也是貴陽貴安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元年。貴陽貴安將大力促進兩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在政務服務、公交線路、辦學辦醫、社保聯網辦理、公積金購房等服務上提供均等便利。 「近年來,貴安教育系統積極回應群眾需求,圍繞立德樹人、減負提質、中小學幼兒園配建、義教均衡、師資力量建設等群眾關注的問題,下大氣力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拿硬措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不斷強化爭先進位意識,以狠抓落實的工作實績寫好教育奮進之筆。」唐華說,「而兩地教育實現資源共享互補,協同融合發展,將讓新區教育發展擁有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打通融合渠道實現一體化發展 在貴安新區社管局教育處基礎教育科負責人秦政看來,貴陽和貴安新區教育全方位協同融合發展,將讓貴安教育如虎添翼,發展速度再次提升。 「從2019年下半年起,貴安新區開展了100餘次涵蓋各學科、各教育領域的教學科研活動,多次和貴陽等地教育同仁交流協調。近期,兩地教育部門連續組織召開了三次教育協同融合發展的座談會、推進會、專題會,初步理清了2020年兩地按照政策相通、資源互通、信息暢通和規劃同步、管理同步、改革同步的」三通三同「工作思路,推進貴陽貴安教育一體化發展。 秦政說,兩地將於近期儘快搭建出貴陽貴安教育協同融合發展聯席工作機制,初步形成兩地政策相互銜接、資源共享體制,實現」十四五「規劃同步、管理協同的工作格局。 隨後,將建立較為完善的兩地教育協調融合發展體系,實現教育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全面協同推進,達到學前到高中(中職)教育有機銜接,同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 貴安新區多名校長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談到,兩地教育協同融合發展,對提升兩地教育教學質量、教育科研水平,推進新區優質教育示範區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他們表示,在教育教學管理上,兩地在」十四五「發展規劃、樂童計劃、營養餐改善計劃等方面的政策可以完全互通,並逐步實現招生錄取、學生資助、陽光廚房、體質健康、心理健康、校安監管等管理平臺共享,還可以在高中出入口、教育督導評價、基礎教育年度監測、初高中年度監測,以及綜合素質評價等評價體系上實現共享。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兩地可以同步開展高中教師資格認證。貴安新區每年可以選拔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優秀校長、班主任、教師作為貴陽市第三批」三名「工作室學員,參加工作室工作,同步開展市級教育幹部、教師培訓。 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兩地可以同步實施鄉鎮教育管理機構職能改革,同步實施教育發展共同體改革,同步實施教師員額制改革,校長職級制改革,同步探索建立基礎教育與高校資源共享機制。 在教育教學科研上,貴安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安排、入門考試、模擬考試等可與貴陽同步;新區義務教育(學前)學校參加貴陽市市級教研活動,還同步參加貴陽市級優質課評比、教學技能、微課等各種競賽活動。 在招生考試工作上,兩地將逐步實現中考改革接軌,同步實施統一的高中招生錄取辦法,互招高中配額生。小學各種考試與花溪區同步,同命制試卷,同步測試,五年制大專與貴陽市同步招生。 在交流合作上,貴安新區農村學校可以作為貴陽市教師的支教基地,雙方共同開展體育、藝術、文化、科技、德育等活動。新區也將參與貴陽市與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等地的教育交流活動。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大家談 貴安新區社管局教育處教育信息化負責人張金橋: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助推 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階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5G、網際網路+教育等技術迅速發展,教育信息要為教學服務、為提升教學質量發揮作用,實現教與學的深度融合。 貴陽貴安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對於兩地在通用信息技術等新學科建設發展、推進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來說,可能是一劑」新良方「。 」資訊時代,我們國家開設了通用信息技術等學科,也正在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貴安新區社管局教育處教育信息化負責人張金橋說,」但是,如何建設發展這些新學科,老師水平怎麼評價?這些新學科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何更新發展?如何做好這些學科的基礎教育和未來職業規劃等方面的銜接工作?各地其實都在探索階段。這個光憑藉一區一地的力量,顯然是很難做好的。「 記者採訪中,有不少人認為,未來教育最大的特色應該在於互動聯結。 」貴陽貴安區域協同融合發展,不僅讓兩地教育系統擁有了更多互動聯繫,也可以讓兩地教育、教學科研等工作有了合力發展的更廣闊空間。在這些教育新領域,兩地能進一步集中人力物力,集思廣益,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深化以網際網路、大數據、智能終端相融合的『網際網路+教育』課堂實踐與探索。「張金橋說。 」和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新學科建設、教育信息化推進等工作還面臨資金短缺、人才短缺、應用程度不夠、設備老化等一系列困難。但是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既是時代賦予貴安教育人的光榮使命,也是教育事業贏得人民信賴、獲得社會支持的必然要求。「眾多新區教育一線名師、校長、老師如是說。 新時代的變革,不斷鞭策著教育的變革。新科技的變化,對現代化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路如何走,貴安新區和其他地區一樣,都在摸索前進。未來,兩地教育協同融合發展,將讓貴陽貴安在教育信息化這個新賽道上走得更遠。
「足球特長班」學生進行日常兩小時訓練。
龐老師的」雙城記「
1月6日16時,在貴安新區馬場鎮貴州省實驗中學貴安校區內,剛剛在貴州省足球協會青少年足球聯賽上斬獲男子乙組(13—15歲)冠軍的數十名來自該校初一至初三年級」足球特長班「的學生們,在結束了一天的正常文化課學習後,開始了他們日常的兩小時訓練。 在國家級足球裁判員、教練員龐文斌的指導下,經過跑圈熱身、壓腿等訓練後,少年們開始了足球基礎技藝的鍛鍊。兩人傳球、配合訓練、分組對抗……小隊員們的足球功底看起來非常紮實,已經有一些專業足球運動員的風採。 龐文斌既是這支球隊的負責人,也是貴州省實驗中學的體育老師。 」我們學校是兩地辦學,在貴陽總校區和貴安新區實驗中學校區,我都有教學和帶隊任務。「龐文斌說,」我基本上過的是『雙城記』的生活。一般來說,早上,我會開車或者乘坐交通大巴前往貴安,在完成一天工作後,又回到貴陽。有時候,也會在貴陽完成教學任務後趕到貴安帶隊訓練,晚上住在貴安新區。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也是這樣。「 據了解,由於兩地相鄰,交通便利,像龐文斌老師這樣過著」雙城記「生活的老師在貴安新區比比皆是。 在貴陽和貴安新區兩地教育協同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師資人員的交流和合作,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成為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兩地教育協同融合發展,有著兩地地理環境相鄰、歷來人員交流合作不斷的優勢,貴安新區各學校立足自身教育特色,不斷引進貴陽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吸收先進教育理念,兼容兩地優秀教育手段和方法,近年來,貴安教育高速發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貴陽的支持。而貴陽各學校也可以利用好貴安新區的教育區域板塊,做大做強自己。「龐文斌說。 」兩地在教育黨建、教育教學提質、校長和教師成長、教育科研、學校心理教育等方面都可以深度融合,通過內外合力,點面結合,優勢互補,合力提升兩地學校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跨區域共建共享,共同擔負起貴安教育高質量發展使命。「龐文斌說,」而我們這群過著『雙城記』生活的教育一線人員,將努力工作,發揮好穿針引線作用,助力兩地教育協同融合發展。「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黃鎮華
編輯 劉伊伊
編審 塗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