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陳女士有些高興不起來,她發現正在讀幼兒園的兒子小然迷上了抖音神曲,每當朋友家人讓他表演節目時,他總是張口就來「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他唱的歌都是最近流行的《學貓叫》《C哩C哩》這類網絡音樂,可沒有一首是適合小孩子的。」陳女士很擔心。
而在城區一家幼兒園工作的劉老師最近也發愁,「幼兒園經常要編兒童節目,但每年除了用《讓我們蕩起雙槳》《數鴨子》《蝸牛與黃鸝鳥》等老歌之外,真不知該給孩子們選什麼歌。」
兒童為什麼不唱兒歌了?生活中,家長和老師們都感嘆唱得響的經典兒歌正越來越少,兒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正在逐漸缺失。
瀏陽日報記者周婷
現象
抖音神曲席捲幼兒園
近日,市民陳女士發現讀幼兒園的兒子小然迷上了抖音神曲,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小然自告奮勇表演節目,並要求家人拍攝視頻。「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我要穿你的外套,聞你身上的味道……」看著小然蹦蹦跳跳、活潑歡快的唱跳表演,眾人紛紛拍手叫好。
但陳女士有些高興不起來,「一個小男孩,像小貓一樣撒嬌,會不會有點怪怪的。」最關鍵的是,仔細聽完整首歌后,陳女士發現,這並不是卡通歌曲,而是一首對戀人表達愛意的情歌,「這個年紀唱這樣的歌曲顯然不合適。」
陳女士問小然是怎麼學會這些歌的,小然說,一些是老師在課堂上教的,還有一些則是跟著其他小朋友學習的,諸如《海草舞》《答案》《學貓叫》等抖音神曲,幾乎班上所有同學都會唱上幾句。
以《學貓叫》為例,記者隨機採訪了五名小朋友。小朋友都說自己會唱,被問及是否理解其中含義時,還有一名小朋友直言:「這是表白的時候唱的歌,就是說我會像保護小貓一樣保護你。」而被問及為什麼喜歡唱時,小朋友們一致表示,因為這首歌好聽、舞蹈動作可愛、在班裡很流行。
抖音神曲的流行只是一方面,針對幼兒音樂教育,不少家長還有另一重困惑。「孩子在幼兒園學的還是我小時候傳唱的歌曲,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就沒有更多唱得響的新兒歌嗎?」家長王女士直言。
討論
盼望有更多優秀的兒歌作品
對於抖音神曲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逐漸流行,社會各界觀點不一。
一名年輕的幼師告訴記者,她之所以在音樂課堂上加入抖音元素,是由於孩子們對這些新鮮、形式多樣的內容很好奇,「平常我們教一首歌可能會需要幾天時間,但說到唱歌拍抖音視頻,孩子們都特別積極,只要一天就能學會。」
在她看來,如今的小朋友對網絡非常感興趣,而網絡本身就意味著海量信息,因此對於網絡流行音樂不必一味排斥,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挑選出既適合兒童傳唱又有新鮮性、趣味性的歌曲。
對此,家長王女士也表示,抖音神曲也不盡然全是不好的音樂,之所以能火,肯定是因為在節奏、韻律等方面都有可取之處。「但我發現孩子唱這些流行歌曲,過陣子就忘了,而我們小時候學的經典歌曲,我現在還記得。」王女士說,實際上這反映了快餐式流行文化對於幼兒的影響,「大街小巷都在唱,小朋友也跟著唱,但其中很多歌曲缺乏內涵,只是滿足了當下的感官刺激,所謂的流行也只是曇花一現。」
王女士認為,兒歌應該有其針對性,要以簡單明快的語言和旋律表達兒童的心聲、傳遞某種價值觀或者是倡導向上的力量。比如《蝸牛與黃鸝鳥》唱起來輕鬆活潑,像小朋友在喃喃自語,但蘊含了對於奮鬥目標的執著追求;《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表達的則是面對金錢誘惑的不為所動;蘊藏在《數鴨子》《丟手絹》中的天真童趣,也十分經典、打動人心。「現在的小朋友對於某些時代特性很強的經典兒歌,可能沒有那麼容易理解,因此,作為家長我們也盼望能夠有更多優秀的兒歌作品出現。」
背後
兒歌創作與傳播雙重缺位
一首好的兒歌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藝術上的薰陶,而且可以引導孩子向上向善向美。為何近年來唱得響的經典兒歌越來越稀缺?
「當前非常缺乏適合少年兒童傳唱的、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優秀原創兒童歌曲作品。同時良莠不齊的國外流行音樂作品大量湧入,對中國當代青少年、兒童的審美觀、價值觀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曾直言,當下少年兒童音樂市場供給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一方面,一些專業院校畢業的作曲家主要致力於交響樂、民樂的創作,鮮少接觸兒童音樂的創作。另一方面,隨著老一輩優秀兒歌創作者的相繼辭世,部分音樂製作機構的轉型改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受眾廣、傳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創作上,對兒歌的創作與傳播缺乏熱情。
此外,兒歌在傳播方面,也存在著種種不足。「大家只知道兒歌的娛樂價值,順口、有意思、孩子唱起來很可愛,但很少有人思考它的教育價值。」我市一名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老師表示,尤其年輕一代家長,自己沉迷手機、電腦,沒時間帶孩子玩,或者逐字逐句教孩子唱歌,講解兒歌背後的故事和蘊含的哲理,因此孩子學兒歌的熱情也在一步步消退。」
延伸閱讀
她搜集189首瀏陽方言童謠
對於兒歌創作與傳播的雙重缺位,王女士認為家長應該注重引導,一是少在孩子面前刷抖音,二是帶著孩子欣賞音樂,對孩子的音樂審美進行引導,「小孩子學東西快,他突然之間學會了網絡歌曲,我也攔不住,但是我會要他說說對這些歌曲的理解,或者告訴他歌曲的含義,教他鑑賞。」
而從源頭來說,兒歌創作需要優良的環境和適度的支持,也需要深厚的土壤,不少業內人士把目光投向了傳統文化。2016年起,以古詩和中華經典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充分展現經典古詩古文、民族民間音樂的《古詩童韻》項目在京啟動。
在瀏陽,也有這樣執著於童謠傳承和保護的人。從事幼教工作的耿鄭振已經在保護瀏陽方言的道路上前行十多年。從盲目搜集到有序呈現,耿鄭振通過自費購置設備、搭建錄音棚和攝影棚,將搜集到的瀏陽方言童謠以更具美感的形式呈現出來。截至目前,她已搜集了189首童謠,製作成視頻出版的有52首。
「每首童謠背後都有故事或者寓意,如果只是讓孩子們把這些童謠像順口溜一樣背誦下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顯然不夠。」耿鄭振說,如果相關部門有需要,她可以拿出自己整理的瀏陽童謠應用於全市的教學活動,「但這種分享一定得跟相關老師面對面進行,而不是冷冰冰地播放視頻,關於童謠背後的故事,需要互動講解才能碰撞出更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