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2021-01-08 澎湃新聞

新冠病毒在全球持續發威,比起「新冠」,有一些病毒同樣需要警惕。因為一旦感染,對應的腫瘤發生率要比健康人高得多,且部分病毒比「新冠」更擅長偽裝,感染後不易被察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另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顯示,全球有16%的腫瘤與病毒有關,每年有150萬~200萬新發癌症病例與病毒感染有關。如宮頸癌,作為全球第二大婦科腫瘤,其發病就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

哪些病毒是癌症的「引路人」?《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教你一套科學的預防方法。

受訪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 喬友林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 秦賀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

重慶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陳偉慶

B型肝炎病毒——原發性肝癌

B型肝炎病毒(HBV)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這是醫學界普遍明確的結論。如果監測不到位,不僅患者可能進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惡性進展中,其家人也有可能染病。

在病毒家族中,B肝病毒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和一般病毒相比,它非常穩定,不易滅活。對一般病毒非常有效的消毒措施,如高熱、低溫、乾燥、紫外線及酒精等,對B肝病毒常常不起作用。

同時,它的傳染性很低,日常工作、擁抱、共餐等一般不導致傳染。但可通過血液、體液傳播,目前母嬰傳播是最主要的途徑。

B肝在很多亞非國家較為普遍,包括我國。近年來新生兒普遍接種了B肝疫苗,我國B肝表面抗原陽性人群降到了6%~7%,屬中等流行區(8%以上為高流行區)。

大多數情況下,B肝病毒可以和它的「宿主」(感染者)終其一生和平共處,不會發病。但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的人,需重點做好預防。

預防建議

接種B肝疫苗是最廉價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嬰幼兒、B肝患者家屬等。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以每年做一次體檢,項目包括肝功能、B肝五項等,有助儘早發現肝臟是否被病毒感染。

需要提醒的是,B肝並不是恐怖的瘟疫,很多時候正常的工作、學習乃至生育也不會受到影響,正確看待這種疾病和B肝患者。

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

2019年,我國發布首部《子宮頸癌等人乳頭瘤病毒相關疾病免疫預防專家共識》,其中提到: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導致的宮頸癌,是目前導致我國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我國女性在20歲、40~45歲存在兩個HPV感染高峰。

HPV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通過性傳播,HPV感染不僅是宮頸癌的病因,也是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陰莖癌和口咽癌的誘因。

預防建議

目前發現的HPV有200多種,其中約40種會感染生殖道,一般無特異性表現,容易被忽視。

接種HPV疫苗是最重要的預防手段。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如果要在2030年消除宮頸癌,至少90%以上15歲女孩要接種宮頸癌疫苗。

1按年齡接種HPV疫苗

目前市面上有二價、四價、九價3種HPV疫苗,九價疫苗的預防效果好於四價和二價,但目前僅適合16~26歲。在考慮價格的前提下,還是建議按照年齡進行選擇。

2定期篩查

現有疫苗尚不能預防所有高危HPV類型,無論是否接種過疫苗都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

21~29歲,推薦每3年做一次TCT檢查(脫落細胞學檢查)。

30~65歲,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及HPV聯合檢查。

連續篩查未發現異常者,可考慮在65歲左右停止篩查。

3規範性生活

減少性伴侶,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對預防HPV感染也很重要。

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多發生在同房後),要警惕宮頸癌。

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很常見的皰疹病毒,90%以上的人群都可能被感染。EB病毒呈陽性的患者,發生鼻咽癌的可能性會高一些。

EB病毒篩查,是疑似和確診鼻咽癌患者必查的項目。臨床發現,8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含有EB病毒抗體。

近年來有研究證明,除了鼻咽癌,EB病毒還與淋巴瘤、胃腺癌和肺癌等多種腫瘤相關。

EB病毒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發熱,頭痛,口腔上顎出現紅疹,臉上呈簇狀淡紅色小丘疹,瞼結膜充血,咳嗽等,感染可累積全身各個系統。

另外,如果經常發現鼻涕帶血,表現為鼻涕中帶有少量血絲,特別是晨起鼻涕帶血,往往是鼻咽癌的重要信號,需及時篩查EB病毒及鼻咽癌。

預防建議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使用公筷等。

幽門螺桿菌——胃癌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定植於人類胃黏膜的一種螺旋樣桿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傳染源。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會增加2~3倍。

感染Hp後,大多數人無明顯症狀,有的會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如不經治療,少數患者會慢慢演變直至胃部惡性腫瘤。

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40%~50%,多數患者在兒童期就被感染了。

預防建議

預防幽門螺桿菌,最重要是管好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1分餐,使用公筷、公勺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並使用公筷、公勺,不要相互夾菜,餐具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

同時,儘量減少在外就餐,並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2不吃生食或過燙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燙的東西,戒酒,少吃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3不要「口對口」餵飯

老一輩人及部分家長,喜歡口對口地給孩子餵飯,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有些家長還會跟孩子吃同一碗飯。

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分清潔口腔。

4每年做一次碳13尿素呼氣實驗

到醫院體檢時,可通過胃鏡和碳13尿素呼氣實驗兩種方式,有效檢測幽門螺桿菌。一旦確診,要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本文編輯:鄭榮華

相關焦點

  • 這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5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
  • 女子體內發現18種變異新冠病毒!!
    今天,俄羅斯突然宣布:在一名47歲的女子體內發現了18種變異新冠病毒,部分變種與英國出現的新型變異病毒相同,還有2種同丹麥水貂所攜帶的變異新冠病毒相吻合。  俄羅斯專家對此認為,這表明「新冠病毒在一個生物體內長期存在,即會導致大量突變的出現」。
  • 哪些致癌病毒有傳染的可能?傳不傳染,還需滿足這些條件
    而我們所說的癌症傳染是因為致癌病毒的作用,那麼致癌病毒到底有哪些呢?癌症傳染的前提是,具備傳染源、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只要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做好個人防護,被傳染上癌症的機率很小。具有傳染性的致癌病毒主要有以下幾個:1、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公認的一級致癌物,主要存在於胃中,與胃癌的發生密不可分。
  • 新冠病毒科普:包括貓狗在內的26種動物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這4種致癌病毒,是會傳染給別人的,別大意
    可是以前也從來沒聽說過,癌症還有這麼一說,但是身邊又確實有不少夫妻得了同一種癌症先後去世的例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癌症會傳染嗎?從癌症的發生機制來看,癌症是不會傳染的。不過,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王東林主任指出,癌症本身不會傳染,然而,導致癌症發生的細菌和病毒卻會傳染。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5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新冠病毒來源再生疑雲!專家提出「流浪狗可能是病毒起源」假說引發...
    該論文通過對不同物種之間追蹤冠狀病毒特徵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流浪狗可能是新冠病毒(SARS-CoV-2)起源」的假說論,研究團隊認為病毒先感染了犬科動物的腸道,隨後可能在動物體內快速突變進化,並通過氣溶膠或飛沫/接觸傳播方式感染給人類。夏旭華教授對鈦媒體表示,這一研究成果為新冠病毒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假設——犬科動物或是新冠病毒來源之一。
  • 專家警告: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和MERS病毒的嵌合病毒
    由於新冠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MERS病毒具有較高的致死率,一旦形成新的嵌合病毒,恐將帶來巨大的危害。可能出現1個患者同事感染兩種病毒研究團隊表示,在人類的腎臟、大腸和小腸的上皮細胞膜裡同時存在著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和二肽基肽酶4(DPP-4)。其中,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DPP-4是MERS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14.7%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貓能傳染新冠病毒?這都是謠言!
    各大媒體開始紛紛報導「超過10%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導致許多養貓一族惶恐不已,有些人開始打算遺棄貓,有些人甚至在網上呼籲捕殺流浪貓……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養貓真的會感染新冠病毒嗎?為此,我特定去下載了這篇發表在bioRxiv上的原文來研讀,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近親|新冠病毒|蝙蝠|柬埔寨|-健康界
    與曾在本世紀初引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的冠狀病毒類似,新冠病毒可能同樣源於菊頭蝠屬蝙蝠,但同時也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感染人類之前可能寄宿在另一種動物體內。報導稱,尋找與新冠病毒相似的其他冠狀病毒有助於解開謎團,幫助我們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完成從蝙蝠到人類的跳躍,從而引發當前疫情的。有病毒學家告訴《自然·新聞與評論》記者,他們已經在柬埔寨發現了這樣的冠狀病毒。
  • 新冠最早鑑定者:病毒或曾隱秘傳播,不一定起源於武漢
    此外,儘管96%-97%的序列相似性聽起來像上述一些蝙蝠病毒和新冠病毒密切相關,但事實上這可能代表了20多年的序列進化。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採樣將確定更多的與新冠病毒關係更近的蝙蝠病毒。他們強調,在未來新冠病毒溯源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來源於蝙蝠或任何其他動物物種的病毒,是否包含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關鍵的RBD突變和相同的弗林酶切位點插入。
  • Nature:新冠病毒來源於穿山甲?
    該物種在其原生棲地均大幅減少,中華穿山甲自1990年起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在我國,穿山甲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殺和食用,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監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 一天8熱搜,越冷它越爆|疫情|新冠病毒解碼|新冠病毒|新冠
    再加上行為影響,新冠簡直佔盡天時地利。最主要的,還是病毒自身特性。新冠病毒作為新型病毒,人類對它了解並不那麼透徹。當然,經過一年的投入和研究,學者們還是總結出不少可靠的規律。新冠病毒更偏好寒冷、乾燥的環境。
  • 衛生專家:亞馬遜流域的土著社區可能因新冠病毒而消亡
    直播吧4月6日訊 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衛生專家索菲亞-門多薩稱,巴西亞馬遜地區和其他地區的土著社區面臨被新冠疫情「消亡」的危險。這些地區不僅醫療資源十分有限,還有許多能加快病毒傳播的習慣做法——共用餐飲器具,居住地距離非常近。該地區的新冠疫情一旦爆發,將引起極嚴重的後果。
  • 人類能對新冠病毒終身免疫嗎?
    該研究還發現,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能引起單核細胞增多症)激發出的人體抗體也能存續200年。但是,抗體反應也未必都能持續一生。該研究表明,水痘抗體消失需要50年,破傷風抗體消失只需要11年。也就是說,理論上,幼時我們接種過相應疫苗,成年後仍有再度感染這兩種疾病的可能。對此,加強疫苗注射,使免疫系統處於滿負荷狀態,有利於免疫系統時刻保持警惕。
  • 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
  • 初步研究認為,新冠病毒有可能與MERS病毒發生嵌合
    6月8日,著名的科學研究網站發布了一條消息,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等國際中心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研究,發現這次流行的新冠病毒很可能和十年前曾經流行的MERS病毒發生了嵌合。也就是說明,這兩種病毒可能雜交組合在了一起,因此,它就兼具了兩種病毒的致病性和傳染性。
  • 石正麗等人新研究:武漢的貓群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由人傳播
    目前研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源自蝙蝠。新冠病毒如何從蝙蝠向人類傳播,這還需要通過人類與中間宿主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哪些動物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近期,一些科研團隊正在從哪些日常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入手去解答這些問題,這對疫情的防控也非常關鍵。
  • 世衛組織:水貂攜帶的新冠病毒出現變異,但仍是同一種病毒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世衛組織:新冠病毒變異後的影響還未確定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 麥可·瑞安當地時間11月6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不同動物感染過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再傳回人類
  • 全球現多起動物感染新冠案例,是否能將病毒傳染給人類尚無定論
    據悉,這也是全球首隻感染COVID-19的寵物貓。4月5日,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一隻老虎被檢測出新冠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呈陽性,這是全球首例已知的COVID-19感染老虎病例。此外,布朗克斯動物園又有4隻老虎和3隻非洲獅確認感染。4月22日,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兩隻家養寵物貓確認感染新冠病毒,這是美國首次發現家養寵物感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