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比較狡猾,她拿了個收音機給我放歌,她知道我最喜歡的兒歌是《瑪麗有塊小羊排》《老麥當勞有個配種站》,我一聽到就會和聲而舞。
她就趁機餵我幾口「便便」。
曲終,我打了嗝,腥臊無比,意識到中計了,掀翻了所有小碗。
後來小碗就升級成了帶吸盤的,掀都掀不動。
爸爸是個逗逼,我總是不長記性地被他逗樂,一笑就露了破綻,媽媽又見縫插針送一勺「便便」進來。
我怒了,可是餐椅空間很小,兩腳還懸空,我又不會輕功,只能任他們蹂躪。
終於,我會吐食物啦!你餵進來我就吐出去。幾個來回,媽媽被 KO。
媽媽琢磨了很久,終於開竅,不再一鍋亂燉,而是給我準備種類多樣的單一食品,也不再餐後立刻餵奶了。
簡單吃幾口吧,自己用勺子舀起食物放進嘴裡的感覺也挺好的。
他們不僅「平靜地隔離」我,還學會了迂迴戰。
舉個慄子,配方奶我堅決不碰,牛奶最多一兩口,酸奶看心情。媽媽偶然發現我愛吃豆花,於是給我喝豆奶。
豆奶算奶嗎?!
反正媽媽很高興,她覺得我離奶製品又進了一步。
現在這個狡猾的女人開始在豆奶裡面摻牛奶,還逐漸增加牛奶比例。
這是他以前對付爸爸的辦法:在酒裡面摻水。終於有一次,爸爸拍桌子了:「你他媽今天忘了給老子摻酒了!」
所以逗逼爸爸一直嚴控著豆奶比,我始終沒喝出來牛奶超標。
謝謝爸爸,不然我就一點豆香都嘗不到了。
有時我不想上餐椅,想爬到她身上一起吃,她就扔我在沙發邊反省,自己饕餮去了。
有時我扔食物,她立刻把我抱出餐椅,發配到沙發邊。外婆端著碗來圓場,立刻被媽媽喝斷:餓著他,反省好了再吃。
我必須接受現實:吃飯要挾不了媽媽了。
更沒出息的是,她準備的食物竟然能吸引我。
又餓又饞的我反省幾分鐘還是要找臺階下啊,過去賣個萌,然後就有一雙大手把我拎上餐椅。
吃的還不算很多,但我會拿大小適中的食物往嘴裡放了,還會用勺吃幾口粥了。
雖然吃一半漏一半,爸爸媽媽還是會誇我。
我能感覺到他們為我做出的改變,不僅口味清淡,他們還保證桌上出現的一切食物都是我可以吃的。
爸爸原來早餐喜歡喝咖啡,媽媽喜歡喝紅茶,現在都改牛奶,我也漸漸對那種白色的液體不再反感了。
爸爸晚餐也不會當我面喝酒,也許 18 歲以後,我會跟這個老東西觥籌交錯吧。
雖然我還是很喜歡躺在媽媽懷裡喝奶,可我也喜歡和大家在一起吃飯了。
儘管食量不大,但桌上出現的每樣食物我都很想去嘗試。
媽媽對此已經很滿意了,她說我有進步。
噢耶!
據說爸爸寫文章喜歡放個總結,方便那些不看內容一刷到底的阿姨,我也沿襲一下吧:
1. 媽媽為我吃飯焦慮,是因為她曾想擁有一個教科書寶寶。但是教科書不會告訴她寶寶吃飯犯困怎麼辦,吃飯想拉屎怎麼辦,也不會告訴你寶寶生病之後胃口不好怎麼辦。
2. 每當媽媽處心積慮討好我,迎合我,最後都會把自己累慫,情緒崩潰。一旦她焦躁,我壓力山大,惡性循環,吃飯就成了一場戰爭。
3. 現在都流行尊重孩子,就請尊重我們每一次的不想吃或者吃的少。對付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忽視。你太在乎,就輸了。
4. 千萬不要說都是為我們好,有時你們只是想控制我們,包括胃口。我們會找到一切機會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