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詹姆斯是倫敦的一位流浪歌手,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更糟糕的是還染上了毒癮。親人的疏離與生存的壓力,令他看不到對未來的希望。
幸虧為他做戒毒治療的熱心醫生幫他申請到了政府救助房,他才有了一個較為安穩的住所。
就在剛入住的這天,一隻橘貓闖進了他的房子,也闖入了他的生活。他原以為這小貓只是迷路了,打算把它送回去,找了一番卻沒找到丟失貓的人。
可能是流浪小貓令他產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他收養了它,並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鮑勃」。慢慢地,鮑勃開始跟著他外出工作。街頭賣唱,兜售小報,鮑勃都陪伴在詹姆斯的身邊。
小貓的乖巧可愛,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賞。一人一貓的奇妙搭檔,給他們帶來了高人氣。
鮑勃成了詹姆斯必不可少的夥伴。甚至在詹姆斯戒毒最痛苦最難熬的時刻,也是鮑勃一直默默地守在他身邊。
經過不懈的努力,詹姆斯終於完全擺脫了毒品。他還得到了出書的機會,寫了他與鮑勃的故事,成了暢銷書作家,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
詹姆斯收養了小貓,小貓給詹姆斯帶來了新生,他們都是對方的救贖。
誰說小動物沒有情感呢?它們的陪伴和守候,就是給主人最好的報答。
最近我也看了一本與小動物有關的書,叫《于謙動物園》。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與他飼養的各種動物之間的趣事,從中可以學到許多與動物習性相關的知識。
這本書的作者是于謙,喜歡相聲節目的朋友對他應該不陌生。他是鐵路文工團相聲演員,德雲社成員。他早年在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藝,後來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他自2002年起與郭德綱合作表演相聲,深受觀眾喜愛。
在這本書中,于謙先生給我們講述了他自己置辦的小型動物園裡有哪幾類動物,各種動物的飼養要注意什麼問題,還科普了這些動物的發展史。讀這本書,既趣妙橫生,又能增長見識。
接下來,我們從三個部分看看于謙先生的動物園裡,都住著哪些可愛的動物。
第一部分:鳴蟲館
說起鳴蟲,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蛐蛐兒。蛐蛐學名叫蟋蟀,民間也叫百日蟲,因為它們生命周期比較短,主要生活在夏秋季,過冬後會死亡。
蛐蛐兒善鳴,不同顏色大小的蛐蛐兒叫聲略有不同,大多是平緩清亮的。它們的叫聲算是比較好聽的,作者每年都飼養蛐蛐兒也是因為覺得它們聲音悅耳。據說唐太宗曾用它來治療失眠症,效果不錯,相當於我們現在用的「白噪音」。
喜歡玩蟋蟀的人大多是看中了它們好鬥的特點,覺得「鬥蟋蟀」樂趣多多。好鬥的蟋蟀指的是公蟋蟀。公蟋蟀為了爭奪地盤和雌性,見面就掐架,勝者張翅長鳴,好不威風。
鬥蟋蟀最早在唐朝就有了,且喜歡這項遊戲的君王不在少數。因此,歷朝歷代,都有人撰寫蟋蟀普,分析什麼品相是好的,非常細緻。到如今,內行玩家們都有一本寶典叫《中國歷代蟋蟀普集成》,是著名學者王世襄先生集成了過往蟋蟀普精華的大作。
除了蛐蛐兒,蟈蟈兒也是比較受歡迎的鳴蟲。蟈蟈兒比蛐蛐兒個頭大,顏色也更豐富些,有偏綠或者泛白色的。它們一般呆在灌木尖、樹葉或者草尖上,不像蛐蛐兒喜歡藏在牆洞裡、瓦磚下,不見陽光。
老百姓認為蟈蟈兒象徵著多子多福,因為它們肚子特別大,母蟈蟈兒在繁殖季下的子粒能有幾十上百個。
蟈蟈兒不喜歡打鬥,只喜歡叫喚。在過往,小孩們喜歡玩蟈蟈兒,還有人專門做賣蟈蟈兒生意的。小生意人在山野裡一次抓上上百來只,拿竹篾或者秫秸秤編成小籠子裝著,扛在肩上穿街走巷,走到哪響到哪。
孩子們一聽到蟈蟈兒聲,就跑出家門一擁而上,花幾毛錢買一隻玩。小小的蟈蟈兒,增添了不少童年樂趣。
第二部分:雜食動物區
看完鳴蟲,再來看看雜食動物。小動物園裡養了小香豬和狗。
說起豬,大家可能覺得它們蠢笨、遲鈍。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實際上,豬在動物裡的智商並不低,科學家們發現它們的智商僅次於黑猩猩。
另外,豬的DNA在動物裡是跟人最像的,可能是因為它們的飲食習慣跟人很相似。的確,一般在鄉村,豬的吃食都是人吃剩的飯菜。
但要注意的是,飼養寵物豬一定要適度餵養,控制它的體重。像作者買的小香豬,買來時才十幾斤,有什麼好吃的都給它,結果一直飆升到一百八十多斤,只能搬到戶外養了。如果合理餵養並加以訓練,小香豬也能成為親和、聰明的寵物。
小動物園裡有一隻叫長毛的狗,非常神奇,簡直像人一樣聰明。園裡除了長毛還有八隻狗,長毛來了以後,居然能領導它們輪流「值班」。在夜裡每隔兩小時就有一隻狗圍著牆院轉一圈巡邏。而且,如果有客人來了,有住人的房間門前都會有一隻狗守夜。它們不僅會守夜,還會幫園裡的工人幹活,晚上把馬、羊、鹿都趕迴圈裡去。
這群小狗在長毛的帶領下,不僅會巡查會幹活,還有很強的領地意識。隔壁院子的主人也養了一群狗,兩個院子由鐵門分隔開。這兩撥狗經常隔著鐵門互相叫喚,就像仇人見面似的,誰也不服誰。
一天夜裡,長毛領著另外四隻狗翻牆到了隔壁院裡,跟鄰居家的狗打鬥撕咬。長毛一夥大獲全勝,把隔壁院裡的狗弄得死的死,傷的傷。這簡直就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行動,讓人大為驚嘆。
作者稱讚長毛為「通靈犬」,愛護有加,一直把它留在身邊,直到它壽終正寢,離開這個世界。
第三部分:草食動物區
看完小狗,再來看看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區養了兔子和小矮馬。
白乎乎軟綿綿的兔子非常受小朋友的歡迎,向來是動物園裡的高人氣動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兔子為什麼叫兔子呢?細說來這裡面還真有一番學問。
有一個說法是這個名稱跟《封神演義》這個神話故事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商紂王擔心頗受百姓擁護的西伯侯姬昌會對自己不利,就把他幽禁在羑裡。就在這個地方,姬昌發明了周易八卦,掐指一算,便能知曉前塵後事。
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見父親被軟禁了,心中焦急,便帶著貢品去見紂王,想贖回父親。不料,他被蘇妲己設計陷害,竟被殘暴的紂王剁成了肉醬,做成了肉丸子。這還不夠,紂王將肉丸賜給姬昌品嘗,試探他是否真的有神機妙算的能力。
姬昌雖算出了那是愛子的肉,卻心知反抗不得,忍著悲痛吃下了肉丸。紂王以為他算卦不準,便放了他。
姬昌一出城門,就將肉丸吐了出來。肉丸剛落地,就化成了長耳朵、短尾巴、紅眼睛、白毛兒的小動物。因為是姬昌吐出來的兒子,便稱「吐子」。傳說這就是第一隻兔子的由來。
古人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實際上,兔子生性膽小,母兔生小兔子時,都會鑽到自己挖的洞裡,藏在地底下生。因此,古時人們看不到兔子是怎麼生產的,只看到出生後的小兔子被母兔叼在嘴裡,就認為小兔子是母兔從嘴裡吐出來的。
兔子我們挺熟悉,那小矮馬又有什麼特點呢?
現在的小矮馬多源自英國設特蘭矮馬,我國自產的也有,叫德保矮馬。矮馬,顧名思義就是比普通的馬矮許多,一般成年後不超過一米高。
英國矮馬最早是用於在煤礦裡運煤的。過去的煤礦巷道非常狹窄,小矮馬身量小,恰好適合在其中走動。後來,工業機械化了,矮馬用不上了就被趕到了設特蘭島上。設特蘭島環境惡劣,一片荒蕪。為了適應環境,矮馬鍛鍊出了良好的體質,不挑飼料也很少生病。
矮馬雖然體質不錯,但是飼養也是有講究的。養馬都講究「洗、刷、飲、溜」四個字。刷馬是用沙子幹刷,把馬毛下的髒東西搓下來。刷完再用水洗,用涼水先洗四條腿,因為腿上血管特別多,得先讓血液循環慢下來,再往身上衝。
飲馬和遛馬不難,但是有一件事必須讓專業人士操作,那就是修蹄。馬的指甲長了就要修剪,不然會影響馬蹄的骨骼生長。在古時,人們還會給馬釘掌,保障馬蹄的健康,相當於給馬穿鞋。特別是戰馬,釘了掌的馬,耐力更強,戰力大增。在戰場上,馬兒就是兵將們生死與共的夥伴,一同衝鋒陷陣,踏遍河山。
于謙先生的動物園,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小小樂園。愛與陪伴,是這座樂園的根基。
人類雖為萬物之靈,但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象牙工藝品雖精美,但沒了象牙,大象就沒了保護自己的武器。
熊膽雖功用良多,但沒了膽囊,狗熊只能拖著不健全的身體苟延殘喘。
我們擁有比其他動物優越的智力,卻不應用在殘酷掠奪其他生命上。
近日有網友舉報一名山東高校大學生範某虐殺流浪貓,手段血腥,令人髮指。事件曝光後,眾人譁然。學校核實後,已給予他退學處分。
我們相信,毫無憐愛之心,不懂得敬畏大自然的人,終將會受到懲罰。
我們共處於同一片藍天下,都是這個美麗星球的一員,請不要肆意傷害無辜的小生靈,請給它們多一些愛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