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看春耕:「鐵牛」耙出高效田

2020-12-03 東北新聞網

  4月8日,瀋陽市瀋北新區財落街道木舒社區,大型農機的轟鳴聲不絕於耳。

  一臺瑞澤富沃RZ1504-F拖拉機帶著的圓盤耙,將所過之處的田地耙得溜平。「現在整地,地溫穩定再播種。」瀋北新區長春農機合作社社長楊長春,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說,「現在看,墒情還不錯。」

  拖拉機手出身的楊長春,在2008年成立農機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機械化服務。以一臺60馬力的拖拉機、兩臺四輪子起家,通過「以地養車」,讓合作社規模翻了幾番。

  「別小看種地這點事,裡面的門道不少。」楊長春說,什麼時間整地、播種,用啥機具怎麼種,都是學問。弄差了,地就不打糧,一年到頭白忙活。

  說話間,楊長春指揮一臺正在作業的農機停下,用耙過的地「舉例說明」。

  「經過一冬,上凍再加上打捆後沒運走的玉米秸稈壓,土特硬,必須耙一下才好種。」楊長春蹲在地頭,用手感受地況、地溫,「耙後地一定要平,否則苗出不齊,影響收成。耙後還要等農時,搶種地會跑水,地溫必須穩定在7℃至10℃才開始種,水分往下走,種地效果好。」

  提到種地的竅門,楊長春打開了話匣子:「這兩年春旱嚴重,起壟會跑墒,我們採用免耕播種法平地種植。過陣子你再來看,這地裡就是免耕播種機在作業,播種施肥一次完成,減少農機進地次數,汙染小。」

  「老把式」的竅門,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收成上。

  「以前我圖省錢,用兄弟家的小四輪子整地,直接『壟上播』,收成不咋的。」社區居民詹寶仁溜達過來,講起他將地包給合作社的始末,「家裡的地跟楊長春種的地壟挨壟,用的種子、化肥也一樣,收成比人家差一大截。前年我就尋思,讓楊長春替我種一回,看看效果。結果秋收時,一畝地多打了200斤糧食。現在我將家裡十多畝地都交給他來管,省事又省心。」

  老百姓的口碑,擦亮了長春農機合作社的招牌。如今,合作社已擁有大中型拖拉機十餘臺,設備價值200多萬元,每年耕種土地面積1萬多畝,規模和收入比成立時都增加了10倍。

  楊長春並沒有止步。

  「農業生產要跟上形勢,咋種效果好,啥農機用起來高效,我們就上啥。」楊長春說,外出學習,業務探討,農機購置,都是必修課,要選擇高性能、多功能、複合型農機,讓農業生產作業更精細。

  「藉助農機提高效率,讓土地產出更高,這是個無止境的目標。」楊長春目光堅定地說。

  新聞連結

  做好農機具調試檢修,科學調度農機作業,充分發揮農機作業優勢,對於加快播種進度、提高播種質量意義重大。目前,全省已指導檢修各類農機具41.99萬臺(套),開展秋翻整地1553.79萬畝,完成春翻整地354.45萬畝,為春耕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焦點

  • 內經城裡覓仙蹤:八、鐵牛耕地種金錢
    內經城裡覓仙蹤張毅敏八、鐵牛耕地種金錢回到崖頂,快速穿過太陽反射水池而蒸騰著的水氣,別樣的景象愉悅一新。一片片的芝田瑞草,若有若無地生出縷縷霧靄環繞其中。在夏日驕陽的映照下,成熟待採的靈紫草泛著紫紅的晶亮,綠中透著靈性的瑞草鬱鬱蔥蔥。
  • 農技幹部自製裝置 實現旋耕、施肥、耙田一體化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唐傑 為降低種地勞動強度,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經過大半年的摸索,合川區農委農技幹部劉邦銀自製了一套裝置,加裝在拖拉機上,實現稻田旋耕、施肥、耙田一體化。在合川雲門街道鳳林村,村民老劉駕駛著加裝有施肥裝置和耙子的拖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這個裝置非常不錯,減少了田間重複作業,提高了作業效率。」老劉告訴記者,以前要把田耕好了才施肥,施完肥後再耙田,現在一次性完成,既節省了勞動力,也節省了拖拉機燃油。
  • 雲南永仁:「鐵牛」春耕鬧得歡
    當前正值春耕農忙時節,在永仁縣永定鎮的田間地頭,村民的吆喝聲、旋耕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一派「鐵牛」鬧春耕的火熱景象。「以前耕牛犁田,速度慢,費時費力。」村民李宗陽指著手上的旋耕機笑呵呵地說:「有了這臺機器,2畝地不到30分鐘就耕完了。」
  • 蒿慧傑在皇帝廟田間地頭察看時強調三點
    蒿慧傑在皇帝廟田間地頭察看時強調三點 2020-09-25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吃進爛菜葉,吐出高效有機肥
    爛菜幫子、爛菜葉子、植樹秸稈……昔日這些被隨意丟棄在田間地頭腐爛發臭或露天焚燒的農業廢棄物,如今都成了寶貝。在湖南碧野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基地,其研發的農業廢棄物生化處理制肥機可進行快速無害化處理。農業廢棄物經殺菌、發酵、分解、除臭、制肥等流程,6小時後便能變成高效的土壤有機肥料,「變廢為寶」返施于田。
  • 「鐵牛」和貨車在扶綏某村口發生碰撞,機頭都被撞斷了!這撞擊力度得有多猛烈?!
    今天下午兩點左右,掌上扶綏微信爆料群裡有網友爆料稱:在渠黎鎮蕾隴村的村口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小型貨車和一輛「鐵牛」發生碰撞。從網友上傳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輛耕地用的「鐵牛」和一輛貨車發生碰撞,「鐵牛」的機頭被撞斷了,希望沒有人在事故中受傷。
  • 巡田鄉:黨員幹部田間地頭助菸農
    日前,在巡田鄉的鄉村沃野,一邊是鄉村幹部置身田間地頭,優選煙田,落實面積,一邊是翻耕機轟鳴,機手們正搶抓天氣,在煙田裡馬不停蹄地翻耕,展現著一幅冬閒人不閒的勞動場景。今年,巡田鄉在前期疫情、中後期乾旱等不利因素下,仍然取得交煙量8729擔、同比增長33.6%、產量全縣第一的驕人成績。當下,煙田晚稻剛收割入倉,該鄉趁熱打鐵、順勢而為,迅速將責任前移、工作前推,搶抓天氣、不誤農時,邊落實煙田、邊翻耕土地,快馬加鞭為新一輪烤菸發展做足了準備。鄉黨委政府科學調度,全盤統籌。
  • 為什麼在田間地頭,大多數野生動物越來越少,野雞卻越來越多?
    在物種滅絕的大環境下,有一個物種卻在我國田間地頭開始復甦了起來,這就是野雞,農村的小夥伴可能更有感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農村的野雞開始多了起來,在鄉間的路上偶爾會遇到一兩隻,我聽我爺爺說,在他小時候,農村是有狼的,可到了現在,像狼那麼大的野生動物,早就不可能在滿是田地的鄉間生存了,不過近年來野雞的數量卻有恢復的態勢,這是因為什麼?
  • 農村這種「土狗子」,曾是田間地頭的害蟲
    農村這種「土狗子」,學名叫做「螻蛄」,有的地區也叫做「拉拉蛄」,曾是田間地頭裡的害蟲,有俗語說「聽拉拉蛄叫,就不種莊稼了」,意思是「聽見拉拉蛄的叫聲,就因為害怕它毀壞莊稼而不敢種地了」。雖然螻蛄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但是螻蛄也是可以吃的,尤其是春季的螻蛄最為肥美,而且還有著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 潛山:鐵牛嘟嘟上「疫」線 不誤農時春耕忙
    潛山:鐵牛嘟嘟上「疫」線 不誤農時春耕忙 2020-03-03 18:20:53   來源:安慶新聞網
  • 寒潮來襲,浦東田間地頭這樣防寒保暖
    寒潮來襲,浦東田間地頭這樣防寒保暖 2021-01-07 1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田間地頭防蛇 工作生活防蚊(組圖)
    「白露蛇,秋分蚊,卡惡水牛港(公牛)」的民諺提醒在田間地頭勞動的人們,蛇類活動頻繁,慎防受到攻擊;而這階段蚊子也特別兇,人們要注意營造一個無蚊的作息環境。  「白露蛇」「秋分蚊」最惡  市區洪先生說,小時候在農村,每逢白露、秋分,老人便念:「白露蛇,秋分蚊,卡惡水牛港(公牛)。」以此提醒村民注意田間地頭的蛇,因為這階段的蛇特別兇狠。
  • 這個叫「小小」的姑娘,開著大大的拖拉機,成了田間地頭的「最強...
    顧小小開著拖拉機,在上海的田間找答案。今天,第二屆上海「美麗鄉村」青年創意設計大賽正式落幕,在閉幕式上,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顧小小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是上海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的一名農機研發人員。農業機械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背後是十幾億人口吃飯的頭等大事。
  • 水稻田專用除草方法,去除稗子草、牛毛氈等稻田雜草,安全高效
    一、危害水稻田的雜草有哪些?1、禾本科雜草:葉狹長、莖圓筒形、節與節之間常中空、根是鬚根。常見的如:稗草,千金子,雙穗稗草,馬唐,牛筋草,菵草,狗尾草等。2、莎草科雜草:莖為三稜形,實心、無節,個別為圓柱形,空心。常見的如:三楞草、野荸薺、香附子、碎米莎草、水蜈蚣等。3、闊葉雜草:葉片圓形、心形或菱形,葉脈通常為網狀,莖圓形或方形。
  • 水稻田耙地不平怎麼辦?老農民,解決方法很簡單,值得你收藏
    文/田俊超白水稻田弄平是一個技術活,多數農民都是買不起設備的,就好比我,有一臺拖拉機,加上一套水耙輪與耙子,這設備就齊全,再添錢買什麼超平儀,液壓儀,我還不如不種,種地剩的這點錢都買它了。3 水上找平:水上找平,要泡一遍田,然後把水放到翻過來的稻茬3分之2處,站在車上看哪裡水多,哪裡水少,水少的往水多的地方拽,開車直接拽,不要耙平以後拽,耙平以後泥漿不容易走。拽完以後再耙地,這時候,如果還出現哪裡高沒水,也要向水多的地方拽幾耙,之後就可以正常耙地了。
  • 寒潮來襲 浦東田間地頭這樣防寒保暖
    寒潮再次來襲,浦東田間地頭的蔬果又將面臨嚴峻考驗。小布從區農業農村委了解到,為確保冬季蔬果正常生產與供應,新區農技部門工作人員下到田頭,指導農業生產單位落實好抵禦寒潮的防凍保暖措施。在位於曹路鎮的上海閩中生態農業園大棚裡,幾乎所有在地蔬果都覆上了一層薄膜,包裹得嚴嚴實實。
  • 紅花崗區長徵街道:速生蔬菜上市正當時 農技專家田間地頭指導忙
    當前,正是速生蔬菜採摘上市的季節,來自紅花崗區長徵街道農服中心的農技專家們深入田間地頭,為菜農送去農業技術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增加今年的種植收入。在指導農戶種植高效優質速生蔬菜的同時,街道農服中心還結合實際,指導農民進行果樹與蔬菜的套種,利用好土地資源,最大化增加農民的收入。
  • 梁玉斌:紮根農村30年,騎壞3輛摩託車,只為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
    梁玉斌說,作為農民的孩子,就要把學到的農業新科技、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6月2日清晨,沒來得及感受獲獎的喜悅,梁玉斌就騎著摩託車,到種植大戶的基地了解近期生產狀況。「這30年來,印象最深的事就是騎壞了3輛摩託車。」梁玉斌說,從事鄉鎮農技推廣工作,每天騎車奔走于田間地頭,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 地頭來了鄉村振興服務隊
    當日,山東省省派莒南縣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來到洙邊鎮茶溪川田園綜合體,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所需所盼。據悉,省派莒南縣鄉村振興服務隊自2018年9月進駐洙邊鎮以來,提出了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生態文化旅遊園區和宜居宜業田園社區「三區」同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王東方:春耕中的犁耙耖
    犁好後接著就要用到一種叫「耙」的農具。4根硬木組成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框,兩根長硬木上安裝著10多個略彎的刀片,牛軛上的兩根繩子分別繫於「耙」的兩邊。耙田時,耙田人把大木框平放水面,兩腳一前一後,分別跨站於前後兩根寬木條上,一手牽牛繩,一手擎牛鞭,如古代駕戰車衝鋒上陣的將軍,牛前行時,如履平地,威風凜凜,來往幾回,在吆喝聲中,剛剛犁翻出來的田土,便被刀片切成爛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