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瀋陽市瀋北新區財落街道木舒社區,大型農機的轟鳴聲不絕於耳。
一臺瑞澤富沃RZ1504-F拖拉機帶著的圓盤耙,將所過之處的田地耙得溜平。「現在整地,地溫穩定再播種。」瀋北新區長春農機合作社社長楊長春,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說,「現在看,墒情還不錯。」
拖拉機手出身的楊長春,在2008年成立農機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機械化服務。以一臺60馬力的拖拉機、兩臺四輪子起家,通過「以地養車」,讓合作社規模翻了幾番。
「別小看種地這點事,裡面的門道不少。」楊長春說,什麼時間整地、播種,用啥機具怎麼種,都是學問。弄差了,地就不打糧,一年到頭白忙活。
說話間,楊長春指揮一臺正在作業的農機停下,用耙過的地「舉例說明」。
「經過一冬,上凍再加上打捆後沒運走的玉米秸稈壓,土特硬,必須耙一下才好種。」楊長春蹲在地頭,用手感受地況、地溫,「耙後地一定要平,否則苗出不齊,影響收成。耙後還要等農時,搶種地會跑水,地溫必須穩定在7℃至10℃才開始種,水分往下走,種地效果好。」
提到種地的竅門,楊長春打開了話匣子:「這兩年春旱嚴重,起壟會跑墒,我們採用免耕播種法平地種植。過陣子你再來看,這地裡就是免耕播種機在作業,播種施肥一次完成,減少農機進地次數,汙染小。」
「老把式」的竅門,實實在在地體現在收成上。
「以前我圖省錢,用兄弟家的小四輪子整地,直接『壟上播』,收成不咋的。」社區居民詹寶仁溜達過來,講起他將地包給合作社的始末,「家裡的地跟楊長春種的地壟挨壟,用的種子、化肥也一樣,收成比人家差一大截。前年我就尋思,讓楊長春替我種一回,看看效果。結果秋收時,一畝地多打了200斤糧食。現在我將家裡十多畝地都交給他來管,省事又省心。」
老百姓的口碑,擦亮了長春農機合作社的招牌。如今,合作社已擁有大中型拖拉機十餘臺,設備價值200多萬元,每年耕種土地面積1萬多畝,規模和收入比成立時都增加了10倍。
楊長春並沒有止步。
「農業生產要跟上形勢,咋種效果好,啥農機用起來高效,我們就上啥。」楊長春說,外出學習,業務探討,農機購置,都是必修課,要選擇高性能、多功能、複合型農機,讓農業生產作業更精細。
「藉助農機提高效率,讓土地產出更高,這是個無止境的目標。」楊長春目光堅定地說。
新聞連結
做好農機具調試檢修,科學調度農機作業,充分發揮農機作業優勢,對於加快播種進度、提高播種質量意義重大。目前,全省已指導檢修各類農機具41.99萬臺(套),開展秋翻整地1553.79萬畝,完成春翻整地354.45萬畝,為春耕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