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獻丨《北京工業志·電力志》

2020-12-04 澎湃新聞

地方文獻丨《北京工業志·電力志》

2020-08-16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北京市經濟委員會組織由華北電業管理局承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精裝,16開本,31印張,72萬字。1995年12月第1次第1版印刷,印數不詳。主編王宏超,常務副總編孫續華,副主編李忠志、李敬業、趙起康,編輯人員劉玉琨、李偉等,參加編纂人員30餘人。

該志收集資料始於80年代。1994年編成《北京市電力工業志》。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於1995年第一季度形成初稿,通過終審,歷時7年。

該志是《北京工業志》的一部分志。書前有北京地區1990年供電電網示意圖、珍貴歷史照片及其他圖片102幅、序、前言、代序、凡例,正文有總述、大事記、第一篇建置、第二篇電力建設、第三篇發電、第四篇供電、第五篇電網調度與安全監察、第六篇用電、第七篇修造與多種經營、第八篇科技與教育、第九篇管理、第十篇黨群、第十一篇人物,共11篇36章150節。

後附後記。上限為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下限為1990年,記述了北京電力工業的形成和發展。

北京電力事業是從供清代皇室照明用電起步的。1888年,在清宮廷西苑(今中南海)安裝了北京第一臺發電機組,容量約15千瓦。1905年,清政府籌集資本,創辦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座公用發電廠——前門西城根電廠也於同年動工興建,從此,北京的電力事業由供清宮廷、宮府衙門用電逐步擴展為供工業、商業、市民用電。

到1912年,北京電力總裝機容量3035千瓦。1921年,石景山發電廠建成,1922年2月通過石景山至前門的北京第一條33千伏輸電線路向城區送電。到1936年,石景山發電廠與西城根發電廠總裝機容量已達35035千瓦,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發電廠。

1942年3月,北平、天津間開始相互送受電力、電量。1946年8月,北平發電所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機組發電,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汽輪發電機組。1948年底,北平有公營發電廠1座,裝機總容量5.5萬千瓦;用戶自備發電廠27座,發電裝機容量2.3萬千瓦。

77千伏輸電線路3條,總長118.9公裡;33千伏輸電線路23條,總長211.9公裡。77千伏變電站1座,33千伏變電站11座,主變壓器總容量10.14萬千伏·安。年售電量8368萬千瓦·時。

建國後,北京電力工業恢復、改造,發展生產。1953年擴建通州發電廠。1954年建設中國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第一座中型水電站——官廳水電站。1955年底,110千伏輸變電設施陸續建成,同時建設110千伏環網。

從1957年到1969年,大規模的電力建設全面展開,高溫高壓火力發電機組投入運行,110千伏電網形成環網。1957年,北京熱電廠破土動工,1959年10月,該廠1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投入運行。1959年,高井電站破土動工。

1967年高井電站開始3號機組的建設,為國產第一臺1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投產發電;從1970年到1979年,電力建設持續發展,大容量火電機組增多,永定河水系梯級電站出現,建成220千伏東部單回半環網。

至1974年,高井電站3臺1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先後投產,使高井電站發電裝機容量達60萬千瓦,成為北京地區容量最大的主力發電廠;從1980年至1990年,電網建設進入嶄新階段。

1984年,北京地區建成200千伏雙回馬蹄形電網。1986年,北京地區建成220千伏雙迴環形電網。至1990年,北京有火力發電廠7座,發電機組28臺,發電裝機總容量186.02萬千瓦;新建水力發電站6座,安裝水輪發電機組16臺,總容量21.9萬千瓦。

有35—500千伏輸電線路535條,總長度4815.12公裡;有電力電纜線路1620公裡;有35—500千伏變電站161座,主變壓器312臺,總容量913.125萬千伏·安。北京地區的電源建設已形成以火電為主、水電為輔的電力工業格局。

1990年,北京市年用電量174.11億千瓦·時。北京電力系統有職工41376人,固定資產原值35.81億元。

該志資料豐富,既突出了北京電力工業生產力發展這條主線,又注意挖掘北京電力工業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特點特色。

原標題:《地方文獻丨《北京工業志·電力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嘉峪關市志·工業志》等四部行業志終審會召開
    韓淑華主持中國甘肅網7月21日訊據嘉峪關日報報導(記者 趙明霞 實習生 王馨笛)7月17日,《嘉峪關市志·工業志》《嘉峪關市志·教育志》《嘉峪關市志·糧食志》《嘉峪關市志·日報社志》終審會召開。市政協副主席韓淑華主持會議。
  • 《陝西省志·電力工業志》(1991~2002年)通過終審
    《陝西省志·電力工業志》(1991~2002年)通過終審 時間: 2015-02-03 10:12:18 進入論壇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
  • 江西省人民政府 工作動態 省工信廳召開《江西省志·工業志(1991...
    省工信廳召開《江西省志·工業志(1991-2010)》初審會   5月14日,我廳召開《江西省志·工業志(1991-2010)》初審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錢昀出席並講話。
  • 首部《江西省軍事工業志》面世
    本報訊楊章躍、張玲報導:日前,省國防科工辦舉行《江西省軍事工業志》出版發行座談會,標誌著江西省首部軍事工業志書正式面世。  《江西省軍事工業志》是《江西省志》98部志書中的第29部,於1998年7月正式啟動編纂工作,經全體編纂人員近七年的辛勤努力,在報經有關部門審查修改後,於2005年4月經江西省志辦審定驗收批准出版。
  • 廣州首部最全的編年體工業志書正式出版
    南方網訊(記者劉志 通訊員穗工信宣)近日,由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成立廣州工業志編纂委員會精心耗時2年完成的《廣州市工業志(2001-2017)》正式出版。作為廣州進入新世紀後第一本編年體工業志書,實現了時間跨度最長、記載內容最全、覆蓋範圍最廣、目錄分類最細和權威度最高等裡程碑式的成就。
  • 吳振武向圖書館轉贈《宜賓市工業志(1911-2005)》
    4月7日,吉林大學副校長吳振武向圖書館轉贈了《宜賓市工業志(1911-2005)》一書,該書是貫通古今、統攬工業各門類、專業發展的專業通志,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宜賓市工業志(1911-2005)》一書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宜賓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史,是第一部完整記載並真實再現宜賓工業從起始、發展到壯大的大型史志。該志書填補了宜賓工業史的空白,為宜賓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經驗和教訓,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
  • 天一閣藏52部明代地方志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長垣縣誌》《鈞州志》《建陽縣誌》《光化縣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和23家古籍保護單位進入推薦名單,其中,天一閣藏52部171冊明代地方志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滑紅彬丨《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訂補十一則
    《補五代史藝文志輯考》訂補十一則滑紅彬滑紅彬(1983— ),河北內丘人。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致力於地方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出版《廬山藏書史》《廬山佛教史》(合著)、《廬山古代遊記彙編》(合編),點校《廬山歸宗寺志》等。
  • 「官不修衙而修志」 ——毛澤東對地方志的重視及其啟示
    《「官不修衙而修志」——毛澤東對地方志的重視及其啟示》一文,系統梳理了毛澤東同志對地方志的價值認同和工作取向,對於我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著力推進重大文化傳承工程——地方志編修工作,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蘭州工業學院環境保護協會根與芽小組應邀參加2016「綠色青春志...
    每日甘肅網訊  近日,蘭州工業學院環境保護協會根與芽小組成員應邀參加由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綠色青年志」2016根與芽中國北京峰會。根與芽創始人、享譽世界的動物學家、聯合國和平使者珍·古道爾博士、教育界、企業、環保公益機構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根與芽小組的學生共1000餘人歡聚一堂,分享綠色小創客們的環保成就。
  • 山東省黃金工業志(1949-2019)編撰啟動暨編寫業務培訓班在煙臺舉辦
    12月21日,《山東省黃金工業志(1949-2019)》編撰啟動暨編寫業務培訓班在煙臺黃金培訓中心舉辦。山東省黃金協會副會長、山東黃金集團副總經理何吉平,省委黨史研究院四級調研員唐延仲,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李迎春出席開班儀式。
  • ...保護協會根與芽小組應邀參加2016「綠色青春志」根與芽中國北京...
    每日甘肅網訊  近日,蘭州工業學院環境保護協會根與芽小組成員應邀參加由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綠色青年志」2016根與芽中國北京峰會。根與芽創始人、享譽世界的動物學家、聯合國和平使者珍·古道爾博士、教育界、企業、環保公益機構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根與芽小組的學生共1000餘人歡聚一堂,分享綠色小創客們的環保成就。
  • 快訊丨我校與北京東方國信、浪潮集團舉行校企合作籤約暨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學院揭牌儀式
    「創立商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等要求,推動學校雙高建設,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助力地方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智能制選等產業升級。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與北京東方國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校企合作籤約儀式。
  • 《文獻》雜誌|2018年第6期目錄及摘要
    《夷堅志》,是現在通行本《夷堅志》前四志八十卷的祖本,清人嚴元照曾指出其中數篇小說為元人沈天佑補刻時所誤收。張元濟校勘《夷堅志》之際,將此前四志與後十志比勘,其中確存在多篇小說與後十志重複。然而《夷堅志》尚有十八志散佚,故一直以來,對前四志中誤收的他志小說的具體數量以及具體篇目無法確認,該問題也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通行本。通過調查宋刻元修本《夷堅志》的補葉,可以判定共四十三葉補葉中有四十八篇小說原為他志小說,為元人沈天佑修版時所誤收。
  • 《香港志》面世——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近日面世,這是由團結香港基金旗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纂的首部以香港命名的志書。據香港地方志中心透露,他們擬在香港回歸30周年之際,完成涉及十個部類共計42冊、約2500萬字的《香港志》修編工作。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作為西藏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達拉宮宮藏在冊的漢、藏、滿、蒙、梵等多文種珍貴古籍文獻近4萬函。其中包括藏量居世界之首,自公元7世紀以來的近3萬葉460多函貝葉經珍品;目前保存最完整且最早的,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印製硃砂版藏文《甘珠爾》刻本;歷代高僧、學者各類文集;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宮廷御製典籍文獻;西藏及其他地方各大印經院刊印的上乘經典等。
  • 英澤藝術·2021 工業實景寫生精彩記錄!
    此次英澤藝術跨年活動延續去年「走進紹興、走進工業大時代」的主題,誠摯邀請11位國內知名油畫藝術家,再次感受工業革命帶來的劃時代的震撼!1月1日至1月3日,11位藝術家來到紹興柯橋濱海工業集聚區,實地感受這一座龐然大物,林立的煙道、轟鳴的雲霧、喧囂的機器、流水的工人...... 藝術家們用各具風格的油畫語言記錄和再現這些壯觀場景。
  • 遼寧省建材工業志——水泥製品篇(1949-2019)
    作者:遼寧省水泥製品協會 提軍科編者按:本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材工業志》遼寧省建材工業志之一水泥製品篇,介紹了遼寧省水泥製品主要產品品種、產能、布局、裝備水平等方面的演變情況,著重掌握解放前後、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等節點。
  • 我國首部省級武術類志書《河南省武術志》出版
    新聞發布會現場 陳鈺 攝人民網鄭州1月7日電(霍亞平)1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河南武術志》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歷時6年,由河南省體育局組織編撰完成的《河南省武術志》正式出版發行。該志是第一本以省級武術為內容的創修性行業類志書,填補了我國沒有省級層面武術類志書的空白。《河南省武術志》史料豐富,類別較全,內容厚重。全書約120萬字,12章,分上下兩冊,時間斷限從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2014年。本志既收錄了明清時期河南的武狀元列表,主要拳種如太極拳、心意六合拳、查拳等傳承譜系等史料。
  • 深情「還學於民」,一生「志在富民」紀念費孝通誕辰110周年,重溫費...
    像大瑤山調查《桂行通訊》那樣撰寫《江村通訊》7篇,在《北京晨報》、天津《益世報·社會研究》和《宇宙旬刊》上發表,給這個長江流域的開弦弓村取了「江村」學名,使之成名於世界。費孝通「志在富民」,認為農業地區發展鄉村工業適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在百家爭鳴的今天,我有了勇氣」,再度提出多種經營,發展副業和鄉村工業的建議,「誠懇地要求領導上能注意這個問題」。當時吳江縣人民委員會在向上級匯報費孝通這些建議時,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可是,第三篇文字尚未及發表,反右派運動開始了,費孝通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政治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