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北京市經濟委員會組織由華北電業管理局承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精裝,16開本,31印張,72萬字。1995年12月第1次第1版印刷,印數不詳。主編王宏超,常務副總編孫續華,副主編李忠志、李敬業、趙起康,編輯人員劉玉琨、李偉等,參加編纂人員30餘人。
該志收集資料始於80年代。1994年編成《北京市電力工業志》。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於1995年第一季度形成初稿,通過終審,歷時7年。
該志是《北京工業志》的一部分志。書前有北京地區1990年供電電網示意圖、珍貴歷史照片及其他圖片102幅、序、前言、代序、凡例,正文有總述、大事記、第一篇建置、第二篇電力建設、第三篇發電、第四篇供電、第五篇電網調度與安全監察、第六篇用電、第七篇修造與多種經營、第八篇科技與教育、第九篇管理、第十篇黨群、第十一篇人物,共11篇36章150節。
後附後記。上限為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下限為1990年,記述了北京電力工業的形成和發展。
北京電力事業是從供清代皇室照明用電起步的。1888年,在清宮廷西苑(今中南海)安裝了北京第一臺發電機組,容量約15千瓦。1905年,清政府籌集資本,創辦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座公用發電廠——前門西城根電廠也於同年動工興建,從此,北京的電力事業由供清宮廷、宮府衙門用電逐步擴展為供工業、商業、市民用電。
到1912年,北京電力總裝機容量3035千瓦。1921年,石景山發電廠建成,1922年2月通過石景山至前門的北京第一條33千伏輸電線路向城區送電。到1936年,石景山發電廠與西城根發電廠總裝機容量已達35035千瓦,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發電廠。
1942年3月,北平、天津間開始相互送受電力、電量。1946年8月,北平發電所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機組發電,為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汽輪發電機組。1948年底,北平有公營發電廠1座,裝機總容量5.5萬千瓦;用戶自備發電廠27座,發電裝機容量2.3萬千瓦。
77千伏輸電線路3條,總長118.9公裡;33千伏輸電線路23條,總長211.9公裡。77千伏變電站1座,33千伏變電站11座,主變壓器總容量10.14萬千伏·安。年售電量8368萬千瓦·時。
建國後,北京電力工業恢復、改造,發展生產。1953年擴建通州發電廠。1954年建設中國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第一座中型水電站——官廳水電站。1955年底,110千伏輸變電設施陸續建成,同時建設110千伏環網。
從1957年到1969年,大規模的電力建設全面展開,高溫高壓火力發電機組投入運行,110千伏電網形成環網。1957年,北京熱電廠破土動工,1959年10月,該廠1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投入運行。1959年,高井電站破土動工。
1967年高井電站開始3號機組的建設,為國產第一臺1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投產發電;從1970年到1979年,電力建設持續發展,大容量火電機組增多,永定河水系梯級電站出現,建成220千伏東部單回半環網。
至1974年,高井電站3臺1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先後投產,使高井電站發電裝機容量達60萬千瓦,成為北京地區容量最大的主力發電廠;從1980年至1990年,電網建設進入嶄新階段。
1984年,北京地區建成200千伏雙回馬蹄形電網。1986年,北京地區建成220千伏雙迴環形電網。至1990年,北京有火力發電廠7座,發電機組28臺,發電裝機總容量186.02萬千瓦;新建水力發電站6座,安裝水輪發電機組16臺,總容量21.9萬千瓦。
有35—500千伏輸電線路535條,總長度4815.12公裡;有電力電纜線路1620公裡;有35—500千伏變電站161座,主變壓器312臺,總容量913.125萬千伏·安。北京地區的電源建設已形成以火電為主、水電為輔的電力工業格局。
1990年,北京市年用電量174.11億千瓦·時。北京電力系統有職工41376人,固定資產原值35.81億元。
該志資料豐富,既突出了北京電力工業生產力發展這條主線,又注意挖掘北京電力工業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特點特色。
原標題:《地方文獻丨《北京工業志·電力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