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綜藝在尚未成為一種類型節目時,也曾經歷過一段輝煌歲月。2014年東方衛視舉辦的《笑傲江湖》首次將喜劇與舞臺競技融合,喜劇的大眾化趨勢就開始在《歡樂喜劇人》《王牌對王牌》《吐槽大會》等喜劇節目的盛行中瀰漫開來。但從2018年開始,喜劇綜藝的發展勢態開始疲軟,無論是喜劇綜藝N代《歡樂喜劇人6》《吐槽大會4》,還是5月登陸湖南衛視周五黃金檔的大型喜劇節目《笑起來真好看》,都落得收視平平、曝光慘澹的局面。就在觀眾們即將要把喜劇綜藝當作「速食快餐」拋擲腦後時,騰訊視頻出品的一檔頗為低調的喜劇選秀類網綜《認真的嘎嘎們gagman》用全新的節目形式將關於喜劇綜藝與喜劇藝人的思考又拉回了觀眾視野。
騰訊視頻引入「gagman」概念 「喜劇+選秀」也能大做文章
這檔網綜的節目名給人的初印象頗為抽象:什麼是「gagman嘎嘎們」?其實「GAGman」一詞在傳統釋義裡泛指笑料的作者,也可延伸為喜劇演員。但在媒體的發展下,部分喜劇逐漸從舞臺藝術轉變為以鏡頭記錄、加工的節目形式,「gagman」的釋義隨即也衍生成為了在節目中兼具舞臺魅力、控場能力和節目效果的明星的代稱。
我們往往稱讚這種舉手投足都自帶喜劇氣質的藝人具有極強的「綜藝感」,但是從當下喜劇藝人身上的「綜藝感」看來,這個詞愈發成了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玄學氣質」。在家喻戶曉的歌星費玉清老師的職業生涯中,除了歌手經歷外,在1993年還和大哥張菲一起主持過一檔曾衝到當時臺灣收視榜首的綜藝節目《龍兄虎弟》。
在綜藝節目中的費玉清摘下了抒情男神的光環,徹底放飛自我。不僅顏藝在線,還常常語出驚人,部分短小精悍的段子就算是脫離語境也依舊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在這檔節目的經典合集中,費玉清的模仿秀最為廣大觀眾津津樂道,眉飛色舞手腳並用的滑稽模樣,任何時候觀賞都能帶給觀眾一片歡聲笑語。
《龍兄虎弟》節目中費玉清(右)正在模仿表演
費玉清西裝筆挺的白面書生形象、「娛樂圈公務員」的正經人設與荒誕不經的舞臺效果之間的反差感,碰撞出了微妙的喜劇效果,也就是當下綜藝市場最為喜聞樂見的「綜藝感」。
放眼當今喜劇圈,「綜藝感」依舊不是喜劇藝人的專屬標籤。曾從名聲大噪的喜劇模仿秀《百變大咖秀》脫穎而出的「百變五俠」組合中,大張偉、瞿穎與沈凌等人都並非專業喜劇演員,但在個人氣質和喜劇素養上來看,以歌手身份出道的「百變五俠」隊長大張偉,在喜劇綜藝中的表現並不輸專業出身的賈玲與白凱南,甚至稱得上是後來者居上。
百變五俠
《認真的嘎嘎們》這檔網綜,正是騰訊視頻為了尋找自帶「綜藝感」的喜劇綜藝人才而開闢的全新綜藝模式。作為選秀大戶的鵝廠(騰訊),又別出心裁地打造出了融合「選秀+喜劇」的綜藝模式,邀請了56個「有趣的、希望加入綜藝行業的年輕人」,通過預設為三個月的各式情景考驗,最終為綜藝行業「挖掘」6位認真的gagman。《認真的嘎嘎們》之所以在疲軟的喜劇綜藝裡展露頭角,也得益於「選秀+」這一模式創新。
「嘎」還是「尬」?綜藝語境下對喜劇藝人的重新定義
《認真的嘎嘎們》的出現,向喜劇市場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專門的綜藝咖嗎?
其實在日本和韓國的娛樂產業裡,「搞笑藝人」作為專門的娛樂職業,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曝光度的。比如日本的搞笑藝人產業之繁盛,甚至可以按照門派列出一張關係表。其中有單人打拼、也有雙人固定組合,表演形式類似於國內的小品或相聲。但日本「搞笑藝人」行業的體系化和專業化,使得包含日本特定文化的喜劇形式依然堅挺,並未和現代化的電視節目形式徹底融合。
與之相較,國內的喜劇節目在15年左右經歷了《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等老牌喜劇小品相聲形態的衝擊後,就略顯疲軟了。與此同時,真人秀節目類型節目崛起,伴隨著一系列表演場景的轉移,其中也裹挾著喜劇演員表演空間的轉換——從舞臺到鏡頭前。即將經歷剪輯加工考驗的搞笑段子被節目組框定在一個特定場地和情境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對於喜劇藝人在創作段子之外的能力要求:控場能力、表演張力以及對節目效果的微妙把控。
在市場的高要求下,俱備「綜藝感」的藝人成為了各大綜藝節目的稀缺資源。宋小寶、賈玲、沈騰、大張偉以及李誕等人,已經算得上是近年來登陸節目最為頻繁的綜藝咖面孔。但問題還是出現了——隨著短視頻、短劇情甚至是短綜藝的出現,本應放置在整個作品語境中理解的幽默被逐漸消解成了碎片化、密集化的笑點。完整的小品難出新意、專業的相聲無從說起,「怎樣才能讓觀眾在短時間內get到點並笑出來?」成了當下新興崛起的喜劇人以及喜劇編導們最迫切解決的問題。面對著這樣的問題,騰訊視頻在綜藝中引入的「gagman」概念,將喜劇人這一職業徹底投入綜藝語境,以選秀的形式探索問題答案。
喜劇綜藝,先把笑料做好
其實在喜劇綜藝中,市場需要的遠遠不止具有綜藝感與辨識度的新星,更需要的是專業的喜劇視角和節目態度。喜劇綜藝初露鋒芒時創下的知名IP不在少數:《歡樂喜劇人》《吐槽大會》《笑傲江湖》等節目,也都在之後的四至五年內進行著持續的創作產出,形成了「喜劇綜藝N代」陣容,但枯竭的笑料和強行靠攏主流價值觀的喜劇內容,讓節目被扣上了「消費前作」的帽子,口碑和節目質量顯然不容樂觀。
今年五月播出的「大型喜劇創演藝能秀」《笑起來真好看》可以稱得上是喜劇綜藝「一場聲勢浩大的敗筆」。李誕、沈騰、謝娜三個導師陣容+眾演員構成的選拔陣容+無淘汰賽制+毫無章法的包袱笑點,得出了知乎1.7、豆瓣3.9的慘澹分數。「為了抖包袱而抖包袱」的畫面屢見不鮮:在即興喜劇中不著調地拋出網絡用語「奧力給」讓演員接梗、靠演員應接不暇的窘態營造笑點……在這樣的一檔喜劇綜藝中,絲毫不見喜劇技巧的傳授與運用,不見喜劇內核傳達的諷刺、悲劇力量,也難怪觀眾大喝倒彩。
陳佩斯曾說過「喜劇都有個悲劇的內核」,一檔合格的喜劇綜藝,如果不能做到真正向觀眾傳達喜劇內核的深刻立意,起碼也要做到像《認真的嘎嘎們》一樣,有意識地在節目中科普、運用相應的喜劇技巧與知識,幫助觀眾加深對於喜劇的理解認識。
節目製作的態度同時也表現在邀請嘉賓的水準上。雖說具有綜藝感的喜劇人不一定專業出身,但總領節目方向的導師與學員陣容不宜為和喜劇八竿子打不著的演員與流量明星,單一以搞笑和流量為噱頭的喜劇綜藝不但難捧出觀眾真正青睞的當紅喜劇咖,還會因為驢唇不對馬嘴的節目效果而反噬嘉賓口碑。
喜劇綜藝,不要著急秀和炫,先得為自己「謀生存」,沒有深入生活的感悟,創作也表演不出觀眾秒懂的會心一笑,沒有時間閱歷的積累,就別硬做笑中帶淚的主流宣教——請先絞盡腦汁搞笑吧,如果不搞笑就搞笑了。
文/張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