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聚焦中國。12月6日至8日,《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舉行。
文/鄺新華、譚山山
2017年即將過去。如果讓你選擇十個年度關鍵詞描述2017年,你會想到什麼?
這一年,十九大開啟「新時代」,人人為過「美好生活」「擼起袖子加油幹」;首艘國產航母下水,C919大飛機首飛,雄安新區橫空出世;怒漢吳京攜《戰狼2》殺進50億+,但他卻被能唱會跳的「年度藝人」馬雲輕鬆打翻在地;柯潔大戰阿爾法狗,國足克服恐韓症,央媒痛批「王者農藥」;有人讀信,有人尬舞,有人跑步,有人摔跤,有人大喊「大吉大利,晚上吃雞」!
以下是《新周刊》選擇的十大關鍵詞,為2017年立傳,給2018年打call!
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圖/Vladimir Rys
每五年一次,世界的目光都要聚焦中國。十九大,不僅是2017年中國的頭等大事,也是全球的大事——早在年初,在預測2017年「可能改變全球局勢的大事」時,英國《金融時報》就將十九大列入,並認為,「在國際舞臺上,今天的中國是數個世紀以來最為強大的」。而就像一位印度駐華記者所說,「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開口說話,全世界都會側耳傾聽」。
在十九大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長達3萬多字,總書記完成報告用了205分鐘。「新」是十九大報告的「字眼」,並貫穿了整個報告。報告中,「新時代」出現36次,「新格局」「新形勢」「新徵程」「新成果」「新發展理念」等詞彙也頻頻出現。「發展」則居高頻詞榜首,共出現232次,緊隨其後的是「人民」(203次)、「建設」(165次),此外,「偉大」(75次)、 「改革」(69次)、「創新」(59次)、「教育」(37次)、「復興」(32次)等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投入時速350公裡運營。圖/視覺中國
路透社的報導說,如果說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只有一個初步輪廓,那麼五年後的今天,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夢」給出了更詳細的實現路徑;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說,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大會——「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市場之網中『新的伺服器』,『站在世界地圖前』謀劃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將為世界經濟的未來提供新的智慧與方案。」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機遇日益受到全球關注。新時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徵程,意味著中國同世界關係更為緊密。中國故事,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謀求發展提供借鑑,為各國共同發展提供啟示。」《人民日報》這樣寫道。(解詞/鄺新華)
雄安新區
航拍雄安新區。圖/視覺中國
在北京西南方向約110公裡處的京津保腹地,即將崛起一座新城,那就是備受關注的雄安新區。新華社評價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目的在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什麼是雄安?由新華社記者集體採寫的關於雄安規劃建設的長篇紀實披露,選定雄安,是經過各方反覆深入論證的。這個地方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近容易連成一片,達不到疏解目的;太遠則難以接受北京的輻射和帶動,不能更好地承接和轉移非首都功能。而位於京津保腹地的雄縣、容城、安新三縣,除了具備區位優勢、交通便捷、開發度低等優點,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因小兵張嘎而令人神往的白洋澱。在普遍乾旱缺水的華北平原,有著200多平方公裡水域的白洋澱,是稀缺的生態資源。
蘆葦是白洋澱分布面積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圖/新華社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雄安。」有分析認為,雄安雖然對標深圳和浦東,但它不是過去任何一個城市的複製品,而將是一個全新的未來之城。有媒體概括了雄安的未來定位:生態之城、標杆之城、宜居之城、創新之城。生態之城,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標杆之城,指雄安可望為探索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及解決「大城市病」提供一個樣板;宜居之城,指未來的雄安將是一個規模適度、綠色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創新之城,指雄安擔負著在內陸闖出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任務。
「創新」這一點意義尤其重大。正如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所說,「中國很多內陸城市和區域要想複製深圳或浦東比較困難,但與現在的雄安更相似,所以將來雄安走出來的路會具有更大的推廣意義」。(解詞/鄺新華)
美好生活
2017年11月3日,福建龍巖,湖坑鎮李姓舉行三年一度的「作大福」民俗活動。圖/視覺中國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5年之後的今天,「美好生活」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而報告中對中國未來願景的描述,除了我們熟悉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首次加上了「美麗」。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十九大報告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求方面從「物質需求」到「美好生活」,供給方面從「落後生產」到「不平衡發展」,體現了未來經濟方面的施政綱領或將更加注重促進公平,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而非僅僅是速度的提升。
「作大福」的流水席上擺滿了上萬道菜。圖/視覺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何星亮認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現在三方面:物質性需要、社會性需要、心理性需要。「近十年來,人民高層次的物質性、社會性和心理性需要不斷增長,人們都希望國家和政府提供高品質的物質產品,希望有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綠色、生態的居住環境,希望有一個『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社會環境,希望有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辦事公平、執法公正、反腐倡廉、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希望國家和政府滿足人民高層次的精神生活需要。」
過去,為了滿足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側重「以物為本」;今天,為了滿足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以人為本」。儘管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是共同的。不需要人人都是生活家,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已經很幸福。(解詞/鄺新華)
freestyle
吳亦凡給2017年帶來了freestyle。圖/視覺中國
「你有freestyle嗎?」2017年娛樂圈的畫龍點睛之筆來自吳亦凡在《中國有嘻哈》上的這句口頭禪。6月27日,「freestyle」在百度搜索指數突然突破22萬,並持續數天,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也被刷爆。
之後,freestyle帶起了一波節奏,各行各業都要找到和freestyle的連接點:相聲新勢力踢館時要用freestyle,洋廚師來華做粵菜剁肉要剁出freestyle,做頭髮(即便是泡麵頭)也要做出freestyle。
甚至有自媒體用freestyle來解讀藝術:正是杜尚那個freestyle的籤名小便池,開創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也讓達利、畢卡索等眾老鐵意識到藝術原來還可以這麼freestyle;還有一個叫波洛克的美國大叔用顏料在畫板上隨意潑濺的freestyle,成功屌絲逆襲,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大師。解讀還可以繼續:現代舞是舞蹈界的freestyle,跑酷是健身界的freestyle,Fusion菜是烹飪界的freestyle……
2017年5月27日,湖南張家界,跑酷選手在999級臺階搭建的賽道上進行技巧賽比賽。圖/視覺中國
有人說,freestyle是《中國好聲音》時代汪峰最愛說的「你的夢想是什麼」的升級版。夢想人人都有,所有中國人的夢想加起來就是中國夢;freestyle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所有中國人的freestyle加起來,就是China style。
freestyle應該是一種free的lifestyle,一種自由的生活態度。或許可以說是「放飛自我」——從這個角度來看,尬舞的大爺大媽是有freestyle的,他們才不在乎別人看得尬,自己開心就好。
freestyle流行起來的深層原因是,當吳亦凡問那些rapper有沒有freestyle時,我們也在心裡自問:我有freestyle嗎?(解詞/鄺新華)
保溫杯
2017年11月28日,《西伯利亞風雲》在哈爾濱道外巴洛克街區拍攝外景,59歲影帝梁家輝片場生活簡直就是老年人的一天,保溫杯不離手。圖/視覺中國
一個攝影師對保溫杯的無意吐槽,經過社交媒體的發酵,終於成就了一場輿論狂歡。
「不可想像啊!不可想像啊!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如今端著保溫杯向我走來。」這位攝影師口中「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正是黑豹樂隊鼓手趙明義。美人遲暮,鐵漢漸老,總是令人感傷,於是,中年人開始懷舊,提前產生「中年危機」的90後開始焦慮。而所有這些一言難盡的微妙情緒,都集中在這隻保溫杯上。
「你和中年危機之間,只差一隻保溫杯」「保溫杯是最好的中年標配」「記住,中年危機最後的倔強,絕不拿泡著枸杞的保溫杯」這些關於「中年焦慮」的調侃,讓保溫杯成為爆款。京東大數據顯示,「保溫杯事件」後下單購買保溫杯的,已婚用戶佔76%,銷量前三地區是廣東、北京、江蘇。
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上聊保溫杯。
黑豹樂隊倒是會玩:黑豹30周年演唱會的門票預售一直不溫不火,趙明義和保溫杯一起進入公眾視野之後,這場演唱會的門票在一周內售罄,主力是根本沒聽過黑豹樂隊的年輕人。保溫杯廠商也迅速介入,成為黑豹樂隊的贊助商,並打出這樣的廣告語:「杯中不只茉莉和枸杞,還有搖滾和你。」
「保溫杯」這個梗,主要是在年輕人當中發酵的。這是一個崇尚年輕的社會,年輕就是好,年輕就是受寵,於是出現了「1988年生的中年女子」「35歲老來得子」等說法。對於保持年輕態最焦慮的人群,不是80後,而是正當年的90後。那種「提早進入中年期」的沮喪感,讓他們扎心。所以有了這樣的表述:「鹿晗居然拎著保溫杯去開會,一點都不像90後」「王俊凱開會隨身帶保溫杯,十八歲的老幹部」。
真正的中年人倒沒有那麼焦慮——儘管面對「中年油膩」的猛烈攻擊,他們仍能一笑置之。趙明義就是這麼說的:「聽說我的保溫杯在微博上火了?我已經用了20年保溫杯了。」(解詞/鄺新華)
王者農藥
2017年7月5日,西安,一名玩家正準備登錄《王者榮耀》。圖/視覺中國
將《王者榮耀》稱為「王者農藥」的人,是基於這種判斷:這款遊戲「有毒」。
「有毒」在於它讓人沉迷:根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王者榮耀研究報告》,截至2017年5月,《王者榮耀》註冊用戶達2.01億,這些用戶日均使用次數為2.33次,日均使用時長為47.2分鐘(來自天風證券研究所的數字則是97.7分鐘)。不管是47.2分鐘還是97.7分鐘,不可否認的是,「打農藥」已經成為2億中國人的日常——要不,怎麼會有家長給新生兒起名「王者榮耀」?
成年玩家的沉迷固然「有毒」,但他們畢竟有著一種叫做「玩家之悔」的自我克制機制,即「只要一想到玩遊戲的時間可以幹許多別的事,一種突如其來的可怕的空虛感就會緊緊地抓住我們」(科技記者克萊夫·湯普森語);至於未成年玩家的沉迷,則是社會輿論所不能接受的,比如那個多次被引述的「王者坑」案例——13歲杭州男孩痴迷《王者榮耀》,被父親沒收手機後跳樓,搶救醒來第一句話居然是「我要登錄帳號」,從最後這個細節,可見輿論的傾向。於是有了某教師的《我懟天懟地懟「王者」》一文,以及「人民網一評《王者榮耀》:是娛樂大眾還是『陷害』人生」「人民網二評《王者榮耀》:加強『社交遊戲』監管刻不容緩」,騰訊也因此推出針對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措施。
《王者榮耀》針對未成年人推出了防沉迷措施。
新華社文章則指出,「怒懟《王者榮耀》,懟的是我們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窘境」,核心點之一,就是「必須解決圍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基本生活而發生的挑戰」。有些孩子「打農藥」的初衷是大家都在玩,自己不玩就沒有共同話題。這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所帶來的社交平臺的變化。家長們不妨學學知乎用戶「胡吹哥」:「我們要做的,是告訴他們,你沉浸的世界我懂,但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也看一眼?」(解詞/譚山山)
人設
短短幾年間,演員劉濤就經歷了「國民媳婦—賢妻—總攻」的人設進化。圖/視覺中國
人設,即人物設定,原本指創作者對小說、影視劇、動漫中的人物進行角色定位,現在則擴展為「標籤化的人格」。可以說,明星是時下對人設運用得最為嫻熟的群體,他們務求定位明確,以便增加辨識度,並精準投放到目標人群:女明星偏偏叫「×爺」,是為了消解長相太美豔給女粉絲帶來的威脅感;男明星被捧為「老幹部」,為的是收割少女心;「國民××」則是強調男女老少通殺;此外,「傻白甜」「天然呆」「蠢萌」等人設也各有市場。
人設並非一成不變,比如演員劉濤就經歷了「國民媳婦—賢妻—總攻」的人設進化;人設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固然接廣告接到手軟,但一旦崩塌,後果就是災難性的——歌手薛之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吃瓜群眾圍觀他的人設一步步崩塌,即所謂「求錘得錘」。以至於有段子手調侃道:「娛樂圈經紀人開始搶註『低配人設』:現在很多娛樂圈經紀人意識到,為明星配備的人設越高,就會跌得越慘;而如果以低配人設出道,做一點好事就會瘋狂加分。」
2017年,薛之謙的「好男人」人設崩塌了。圖/視覺中國
人設是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所稱的「印象管理」。因為社會交往本身就是一個舞臺,每個人都會在人前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而這個角色是經過修飾的。因此,普通人也有人設,或者說表演型人格。比如,日常中的你是A面,社交媒體中的你則是B面。現實中你可能累成狗,朋友圈中的你卻永遠雲淡風輕、歲月靜好——是為了維持最後一點倔強,或者,是一種必要的社交禮儀?
歸根結底,追逐「人設」是這個快時代的必然。人性太複雜,人們沒有時間好好解讀他人,而簡單直白的標籤化人格就好懂多了。只是,人設就好比面具,人總不能一輩子戴著面具做人,面具底下的你,總得有點實在的東西吧? (解詞/譚山山)
帶貨
楊冪被譽為帶貨女王。圖/視覺中國
帶貨,指明星等公眾人物對商品的帶動作用。「明星同款」因此成為賣點,「帶貨力」也成為衡量明星號召力的一個重要標準。
讓人們意料不到的是,2017年的第一個帶貨王竟然是「達康書記」。《人民的名義》還沒播完,「達康書記同款」已經在淘寶開賣,從水杯到毛背心、襯衫、手錶乃至風油精,達康書記的號召力槓槓的。育良書記當成「定情物」的《萬曆十五年》、祁同偉最愛讀的《天局》、孫連城同款望遠鏡等,也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人民的名義》周邊產品。
達康書記之前,最火的帶貨王是楊冪。阿里數據發布的《明星消費影響力報告》顯示,楊冪在消費影響力榜上高居第一,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帶貨女王。有時尚媒體統計過,2016年楊冪帶火了300餘套穿搭,換句話說,她幾乎每天的衣著打扮都會被網友追捧。而一年一度的「天貓雙十一狂歡夜」(簡稱「貓晚」),堪稱最大型的明星帶貨現場。明星們花式展示所代言的產品,主持人華少則不忘提醒「該品牌的××在天貓旗艦店有銷售」,以至於這場晚會被戲稱為「大型電視購物晚會」。
馬雲一出手,華語影壇和歌壇最牛的大咖都來捧場。
不過,要論帶貨力,誰都比不過馬爸爸。馬雲攜一眾武打大咖主演的《功守道》,光是主題曲就收割了無數流量:11月3日,馬雲與王菲合唱的《風清揚》在蝦米音樂獨家上線,蝦米音樂當日多端用戶訪問量突破3000萬,僅有效播放量就逼近2.5億次。
「中國有14億人口,8億在上網,5億已經開始網上購物;我們有3億中產,每年1.3億中國遊客在全球旅遊。這幾乎就是一個移動的國家!現在我們每天投遞8000萬包裹,未來可能達到10億……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事。」在多倫多舉行的「中國門戶」大會上,馬雲用這段話鼓動在場的3000多名加拿大小企業主參與「消費狂歡」。果然是終極帶貨王!(解詞/譚山山)
打call
劉國梁為徒弟打call。圖/東方IC
「我要給你打電話!」如果你還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話,那真是太尬了——此處的「打電話」即「打call」的變體,表示加油、鼓勵。
打call一詞的流行,也是小圈子文化延展到大眾文化領域的一個例子。打call源自日本粉絲應援文化,日語寫作「コール」,指偶像在臺上表演時,臺下觀眾跟隨音樂的節奏,用呼喊、揮動螢光棒等方式與偶像進行互動。這種互動是有組織的,而不是亂來,服裝要整齊劃一,喊什麼口號、什麼時候喊、做什麼動作,也統統有規矩,菜鳥要經前輩教導後才能掌握訣竅。具體做法參見日劇《最完美的離婚》裡男主角光生亂入打call團那一段。
用粉絲的話來說,打call是對偶像的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而一場live如果沒有臺上臺下的互動,就不算成功。打call某種意義上是放飛自我,就像《最完美的離婚》中所表現的那樣,木訥的光生起初不知所措,渾身不自在,漸漸融入之後,他發現了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不僅釋放身心,同時也找到了認同感。
打call源自日本粉絲應援文化。
近一兩年來,在一些自媒體人的帶動下,打call漸漸為大眾熟知,其含義和使用場景都發生了變化。最大的變化發生在場景上,原先的打call必須在現場,且是一個群體行為;如今的打call,則變成了網絡發聲,一個人也可以打call,唯一能保持群體性的,也不過是呼籲隊友在打call時注意「保持隊形」。最關鍵的是,那種互動感沒了,粉絲單方面在網絡上默默地給偶像打call,不在乎有沒有回應。
不過,作為一個熱詞,打call確實有取代「加油」的勢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石昊鑫創作的說唱MV《為新時代打call》,裡面就有這樣的句子:「厲害了,我的國!為祖國打call!」 (解詞/譚山山)
古典範兒
2017年12月3日起,在央視播出的真人秀《國家寶藏》獲得了超高的口碑。圖為王凱飾演乾隆皇帝,化身國寶守護人。
全面傳承與復興傳統文化是我國的重大國策。如何復興傳統文化,則是一個大課題。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曾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完全復古,而是當代精神與古典趣味的融會貫通。」我們今天講「古典」,不是復古,也不是仿古,而是提倡一種範兒,古典範兒。
古典範兒是一種精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合時宜,相信保守也是一種創新;古典範兒是一種審美——有著穩定的情趣與文化涵養;古典範兒是一種生活——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都能保持自己的步調和節奏,並且內心篤定。
2017年,古典文化迎來了復興之年。圖/《國家寶藏》
古典範兒,不僅僅是寫毛筆字、背詩詞、飲茶、焚香、收藏古玩、穿中式衣服、用中式家具,而是像作家止庵所說,古今之人情感相通,肉身死去而精神永存。
所謂古典,是精神上可以傳承的東西,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時間意義上的——「歷久而彌新」,另一個是空間意義上的——「放之四海而皆準」。
如果你在情感、智慧、知識、思想、價值觀、世界觀上找到了古今相通的契合點,那麼,即使你每天吃漢堡包、坐地鐵、用iPhone、發微信,外表上是個現代人,但你的內核、你的範兒,是古典的。
身無長物、大半輩子都在晃晃悠悠度過的作家舒國治,講求自律、一有空就臨字帖的建築師王澍,溫潤清澈、在大時代邊上淺唱的歌手李健,這些人身上,是有古典範兒的。
古典範兒不需標榜,需要養成;古典範兒不是一種行為藝術,而是一種修養。古典範兒跟這些關鍵詞相關:從容、乾淨、典雅、節制、秩序、自在、妥帖、無用。(解詞/譚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