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分懸疑劇《隱秘的角落》雖然已大結局挺久了,但這劇後勁不小,不少網友調侃,劇中的配樂可謂是「陰樂」,配合劇情使用讓人當場想去世……為什麼音樂就能對人的感受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條件反射讓兒歌變恐怖童謠
其實不帶入劇情,單聽《小白船》,我們會以為這只是一首普通且純真的兒歌。但是,每次謀殺時它都是BGM,一旦接受了它是安魂曲的設定……那麼這首童真的兒歌就會變成真正的恐怖歌謠,這是條件反射的作用。
條件反射也是一種神經活動,又稱作「前饋控制系統」,指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繫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之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時,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比如犯罪片《發條橙》《這個殺手不太冷》也是同樣的套路,都是用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兇殺案多次同時出現,反覆刺激觀眾的反射神經。
以致於觀眾一聽到古典音樂第九交響曲......腦海中的畫面都是兇殺。
音樂中的魔鬼區間
有沒有歌曲本身就是恐怖的?科學家發現,反節奏的非線性的噪音會讓人或者其它哺乳動物不安。放在音樂中,可以具體到A調到降E的區間,或者是降D到G的區間。反覆用這種不和諧的節奏可以帶來不快。比如在中世紀,音調當中有一個區間甚至開始被稱為「魔鬼的區間」,它指的是間隔三音,或增四音。
很多音樂讓我們莫名覺得恐怖,也可能是因為令人不適的音樂區間在其中用的太頻繁。
驚悚音樂讓大腦變得戒備
除了以上兩種原因之外,在我們聽歌的過程中,大腦與身體也在同步做出許多複雜的處理與變化。
聽歌時大腦激活的部分區域:
大腦【雙側顳上回、顳中回、右側額下回後部】主要負責識別這首音樂是什麼。還有大腦的邊緣系統包括【前扣帶回、杏仁核、基底神經節】主要負責辨別音樂裡的情緒 。
一般,我們大腦識別某個音樂,負責情緒部分、注意力部分、獎勵部分都要齊上陣,不過不同風格的音樂激活不同區域或程度也大不一樣。
在聽《人間地獄》時,叮叮!下面的部分區域變得更活躍:
除此以外,【杏仁核複合體】是決定恐怖音樂會不會被正常讀取的區域。杏仁核也是情感加工的重要腦功能區,擔當著識別恐怖音樂不可替代的重任。
如果一個人的【單側顳葉前內側包括杏仁核複合體】被切除,那麼他將識別不出恐怖音樂裡的恐怖感覺,但是對其他悲傷、喜悅的音樂卻能識別出。
恐怖音樂不僅會讓大腦有著特定的激活範圍,它還會讓神經更快、更激烈地做出反應。
大腦神經對恐怖音樂的反應是快速激烈的,悲傷音樂卻是緩慢持久的。
恐怖音樂讓【大腦前額內側皮層】激活更明顯,這部分是負責情感加工的,激活的越多,注意力就會越集中,身體也更警覺。這是進化過程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危險提示。
想像刀耕火種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過著戰戰兢兢的捕獵生活,聽到那些驚悚的、恐怖的,或者不在自己認知範圍內的聲音,就會迅速開啟戒備模式,為戰鬥做準備。代代相傳到如今,大腦會對這類負面聲音很敏感,也會第一時間做出戒備反應,給身體釋放更多潛能。
聽這些音樂分泌多巴胺
在聽《火紅的薩日朗》時,大腦的狀態:
恐怖音樂的主要處理核心區為【杏仁核】,舒緩音樂的處理特色是【獎賞途徑】。
創造愉悅情緒的音樂點亮了【中腦邊緣通路】,而那恰好是給人帶來愉悅獎賞的大腦機制所在的區域,同時也能觸發一些【杏仁核】和【海馬體】的響應。
越是自己喜歡的音樂聽起來就越愉悅,因為中腦邊緣通路【伏隔核】的激活水平會更高,並且【伏隔核與聽覺皮層、腹內側前額葉】等音樂加工腦區的功能連接也更強。
【伏隔核】與【紋狀體】同是大腦獎賞系統重要的部分,它們能幫助生物適應很多行為。比如覓食成功、達到某些目標、需求得到滿足時,大腦的獎賞系統就會激活並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讓我們嘗嘗這勝利的「愉悅感」。
所以,不同音樂對大腦產生不同的刺激,自然會讓人感受不同。
再看《隱秘的角落》,一個個本就令人緊張的生死攸關的畫面,再加上相得益彰的驚悚配樂,充分調動起了我們身體的警覺,嚇得快「去世」也實屬正常。
互動時間
你有沒有單曲循環的寶藏音樂?來評論區曬出你的單曲循環歌單吧!
參考資料:[1]王昕,關濤. 負性音樂情緒的神經機制對比研究 [J]. 中國音樂, 2019,No.158 04 145-151.[2]孫亞楠,劉源,南雲. 音樂對情緒的影響及其腦機制的相關研究 [J]. 自然科學進展, 2009,19 01 47-52.[3]項愛齋,張雲亭,張權,李威. 音樂刺激激活人腦情感系統的fMRI研究 [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6, 02 107-110.《壓力太大,聽音樂調節情緒,這真的有用嗎?》認知與發展心理研究室黨支部 科普知心《音樂為何會讓我們產生特定情緒?》 利維坦
創作:中國科技館新媒體團隊
審核:彭謹 新媒體團隊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