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當風舞柘枝 李玉明 插圖
中華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鍾情於此,他們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
和胡旋舞一樣,柘(zhè)枝舞也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著名健舞。柘枝舞原為女子獨舞,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後來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演變為軟舞屈柘枝。與柘枝舞相比,屈柘枝的舞蹈風格、表演形式均有很大變化。
1、大鼓當風舞柘枝
唐代時期,樂舞活動盛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觀看樂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慶祝方式。時人將在一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動作特徵和風格特色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一般來說,健舞節奏明快、動作矯健,軟舞節奏舒緩、優美柔婉。
唐代流行的健舞,最著名的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胡旋舞、柘枝舞等。資料顯示,柘枝舞源自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原為女子獨舞,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
「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繡帽動飄颻。」(《柘枝》)這是唐代詩人章孝標描述的柘枝舞的表演場景。
「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看即曲終留不住,雲飄雨送向陽臺。」(《柘枝妓》)這是長期生活在洛陽的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眼中的柘枝舞表演。
「小船隔水催桃葉,大鼓當風舞柘枝。」唐代詩人楊巨源對柘枝舞的特點進行了概括——「大鼓當風」,即柘枝舞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
此外,柘枝舞還強調舞者的腰部姿態和眼神,舞女腰身纖細柔軟、舞姿飄逸,眼神顧盼含情、嫵媚動人,這一點有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詩句為證:「垂帶覆纖腰,安鈿當嫵眉。翹袖中繁鼓,傾眸溯華榱(cuī)。」
舞蹈即將結束時,只聽一陣鼓聲緊催,高潮到來,「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晚唐著名詩人薛能《柘枝詞》)。彼時,舞者的體力消耗也達到頂點,「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花點」(唐代詩人劉禹錫《和樂天柘枝》)。曲終舞畢,舞者還要向觀眾流波送盼,留下嫵媚的一瞥。「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曲盡回身去,層波猶注人。」(劉禹錫《觀柘枝舞》)觀眾與舞者遙相呼應,舞者曲盡回身,觀眾如痴如醉,達到「皆聳神」的境界。
時至今日,除少量出土的古代柘枝舞墓葬壁畫外,後人只能通過古代詩文來想像柘枝舞的曼妙風姿,的確讓人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曾創作一幅題為《柘枝舞》的國畫,畫長5.5米,寬近3米,畫中有人奏樂,有人煮茗,有人舞蹈,畫中的樹木也隨風舞蹈,表現出一種聞鼓起舞「眾樂樂」的境界。
2、風格雅妙屈柘枝
柘枝舞在中原廣泛流傳後,逐漸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唐代末年發展成由兩個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被稱為屈柘枝。兩個小童先藏在蓮花花瓣中,當花瓣慢慢「張開」時,小童從花瓣中出來起舞,風格雅妙。
與柘枝舞不同,屈柘枝不屬於健舞,而屬於軟舞。五代後唐詩人和凝《解紅歌》「兩個瑤池小仙子,此時奪卻柘枝名」,說的就是屈柘枝的表演。在今西安唐代興福寺殘碑側有二女腳踏蓮花、相對起舞的石刻,可能與唐代屈柘枝舞有關。
到了宋代,宮廷音樂逐漸從唐代時流行的歌舞大曲轉變為隊舞。隊舞是一種把大曲、詩歌、朗誦、舞蹈和歌唱綜合一體的新型舞蹈表演藝術,是唐宋宮廷歌舞形式之一。唐代的隊舞藝術形式並未盛行,而到了宋代,宮廷中用於禮儀、典禮和欣賞娛樂的節目主要是隊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宮廷中流行的隊舞,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宋代隊舞是在唐代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分成小兒隊舞和女弟子隊舞兩種。《宋史·樂志》記載,宋初小兒隊舞有柘枝隊、劍器隊、婆羅門隊等,女弟子隊舞有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等。
屈柘枝是宋代小兒隊舞的重要節目。表演時,有竹竿子(類似報幕員和場上指揮,記者注)致語(即報幕,記者注),表演形式有五人舞、群舞等。舞曲的主體是《柘枝令》(詞曲牌名,柘枝舞宋末散失之後,詞曲中唯有《柘枝令》的牌名,記者注),但又用上了《撲蝴蝶遍》《畫眉遍》(二者皆為詞曲牌名,記者注)等,成了西域音樂和中原音樂的混合體。舞者的化妝也出現了改變,雖仍頭戴「金鈴錯落」的錦帽,象徵「似非中國之人」,但衣服已由原來的廣袖細腰身的長裙,改為五色繡羅寬袍了。
在中原流行的宋代隊舞,後來還傳到朝鮮等國。到了清代,朝鮮刻印了記錄樂舞制度的《進饌儀軌》一書,對宋代隊舞的編排形式和隊形變化有所記錄。
3、人稱寇準「柘枝顛」
喜愛曲劇《寇準背靴》的人,大多對我市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曲劇泰鬥」馬琪扮演的寇準印象深刻。寇準為了勸楊延昭「復出」報效國家,不得不背靴跟蹤楊家親屬,藉以得見楊延昭。
少有人知的是,背靴的寇準還是柘枝舞的舞迷。史料記載,柘枝舞在唐代風行全國,直到宋代仍然是受歡迎的舞蹈。柘枝舞傳到宋代後,發展成由24人演出的隊舞。寇準因為沉溺于欣賞柘枝舞,時人稱他為「柘枝顛」。
寇準,生於961年,980年考中進士。1014年,寇準在朝中的對手王欽若因罪被免官,宰相王旦趁機推薦他任樞密使、同平章事,位同宰相,主管軍事。
寇準第四次進入權力中樞,卻與宋真宗的寵臣林特水火不容。宰相王旦竭力舉薦他,常在皇帝面前為他說好話,他卻「良相未能善待」,常揭王旦的短,給人家使絆子。宋真宗實在看不過去,覺得「寇準年高,屢更事」,脾氣還不如以往,遂在10個月後,再次把寇準貶到河南府(今洛陽),任兩京留守。
寇準在歷史上首先是作為一代名相存在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寇準在生活上卻有些奢華無度。曾有專家研究寇準的生活情況,發現寇準喜歡喝酒和觀看歌舞表演,因此經常大擺筵席。
據《宋史·寇準傳》記載,寇準生性豪侈,每次宴請賓客,出手都十分闊綽,從不吝惜錢財。寇準請客通宵達旦地點蠟燭,而蠟燭在宋代是奢侈品,平時用油燈照明,但寇準家從不點油燈,即便是廚房、儲物間也是點蠟燭。
相傳寇準最喜愛柘枝舞,每次宴會都要安排柘枝舞表演,而且一跳就是一天。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有一天寇準宴客,宴會上表演寇準最喜歡的柘枝舞,舞女身姿矯健,節奏鼓聲多變,在舞興正濃、喝彩聲雷動之時,伴奏的鼓環突然脫落,鼓聲戛然而止,舞蹈隨之停頓,眾皆惋惜不已。
當寇準示意找人修理時,大家面面相覷,無人能應。這時,一位名叫燕肅的人自告奮勇,「請以環腳為鎖簧納之」。修過之後,鼓環「堅固不脫,眾皆大喜」,舞蹈得以繼續,氣氛重新活躍起來,寇準的面子總算沒有掉到地上。後來燕肅還因此受到寇準青睞,並多次獲得提拔。(記者 餘子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