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當風舞柘枝(洛陽古代樂舞 19)

2020-11-23 洛陽網

大鼓當風舞柘枝 李玉明 插圖

  中華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鍾情於此,他們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

  和胡旋舞一樣,柘(zhè)枝舞也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著名健舞。柘枝舞原為女子獨舞,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後來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演變為軟舞屈柘枝。與柘枝舞相比,屈柘枝的舞蹈風格、表演形式均有很大變化。

  1、大鼓當風舞柘枝

  唐代時期,樂舞活動盛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觀看樂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慶祝方式。時人將在一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動作特徵和風格特色分為健舞和軟舞兩大類。一般來說,健舞節奏明快、動作矯健,軟舞節奏舒緩、優美柔婉。

  唐代流行的健舞,最著名的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胡旋舞、柘枝舞等。資料顯示,柘枝舞源自西域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原為女子獨舞,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

  「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繡帽動飄颻。」(《柘枝》)這是唐代詩人章孝標描述的柘枝舞的表演場景。

  「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看即曲終留不住,雲飄雨送向陽臺。」(《柘枝妓》)這是長期生活在洛陽的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眼中的柘枝舞表演。

  「小船隔水催桃葉,大鼓當風舞柘枝。」唐代詩人楊巨源對柘枝舞的特點進行了概括——「大鼓當風」,即柘枝舞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

  此外,柘枝舞還強調舞者的腰部姿態和眼神,舞女腰身纖細柔軟、舞姿飄逸,眼神顧盼含情、嫵媚動人,這一點有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詩句為證:「垂帶覆纖腰,安鈿當嫵眉。翹袖中繁鼓,傾眸溯華榱(cuī)。」

  舞蹈即將結束時,只聽一陣鼓聲緊催,高潮到來,「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晚唐著名詩人薛能《柘枝詞》)。彼時,舞者的體力消耗也達到頂點,「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花點」(唐代詩人劉禹錫《和樂天柘枝》)。曲終舞畢,舞者還要向觀眾流波送盼,留下嫵媚的一瞥。「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曲盡回身去,層波猶注人。」(劉禹錫《觀柘枝舞》)觀眾與舞者遙相呼應,舞者曲盡回身,觀眾如痴如醉,達到「皆聳神」的境界。

  時至今日,除少量出土的古代柘枝舞墓葬壁畫外,後人只能通過古代詩文來想像柘枝舞的曼妙風姿,的確讓人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曾創作一幅題為《柘枝舞》的國畫,畫長5.5米,寬近3米,畫中有人奏樂,有人煮茗,有人舞蹈,畫中的樹木也隨風舞蹈,表現出一種聞鼓起舞「眾樂樂」的境界。

  2、風格雅妙屈柘枝

  柘枝舞在中原廣泛流傳後,逐漸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唐代末年發展成由兩個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被稱為屈柘枝。兩個小童先藏在蓮花花瓣中,當花瓣慢慢「張開」時,小童從花瓣中出來起舞,風格雅妙。

  與柘枝舞不同,屈柘枝不屬於健舞,而屬於軟舞。五代後唐詩人和凝《解紅歌》「兩個瑤池小仙子,此時奪卻柘枝名」,說的就是屈柘枝的表演。在今西安唐代興福寺殘碑側有二女腳踏蓮花、相對起舞的石刻,可能與唐代屈柘枝舞有關。

  到了宋代,宮廷音樂逐漸從唐代時流行的歌舞大曲轉變為隊舞。隊舞是一種把大曲、詩歌、朗誦、舞蹈和歌唱綜合一體的新型舞蹈表演藝術,是唐宋宮廷歌舞形式之一。唐代的隊舞藝術形式並未盛行,而到了宋代,宮廷中用於禮儀、典禮和欣賞娛樂的節目主要是隊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宮廷中流行的隊舞,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宋代隊舞是在唐代舞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分成小兒隊舞和女弟子隊舞兩種。《宋史·樂志》記載,宋初小兒隊舞有柘枝隊、劍器隊、婆羅門隊等,女弟子隊舞有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等。

  屈柘枝是宋代小兒隊舞的重要節目。表演時,有竹竿子(類似報幕員和場上指揮,記者注)致語(即報幕,記者注),表演形式有五人舞、群舞等。舞曲的主體是《柘枝令》(詞曲牌名,柘枝舞宋末散失之後,詞曲中唯有《柘枝令》的牌名,記者注),但又用上了《撲蝴蝶遍》《畫眉遍》(二者皆為詞曲牌名,記者注)等,成了西域音樂和中原音樂的混合體。舞者的化妝也出現了改變,雖仍頭戴「金鈴錯落」的錦帽,象徵「似非中國之人」,但衣服已由原來的廣袖細腰身的長裙,改為五色繡羅寬袍了。

  在中原流行的宋代隊舞,後來還傳到朝鮮等國。到了清代,朝鮮刻印了記錄樂舞制度的《進饌儀軌》一書,對宋代隊舞的編排形式和隊形變化有所記錄。

  3、人稱寇準「柘枝顛」

  喜愛曲劇《寇準背靴》的人,大多對我市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曲劇泰鬥」馬琪扮演的寇準印象深刻。寇準為了勸楊延昭「復出」報效國家,不得不背靴跟蹤楊家親屬,藉以得見楊延昭。

  少有人知的是,背靴的寇準還是柘枝舞的舞迷。史料記載,柘枝舞在唐代風行全國,直到宋代仍然是受歡迎的舞蹈。柘枝舞傳到宋代後,發展成由24人演出的隊舞。寇準因為沉溺于欣賞柘枝舞,時人稱他為「柘枝顛」。

  寇準,生於961年,980年考中進士。1014年,寇準在朝中的對手王欽若因罪被免官,宰相王旦趁機推薦他任樞密使、同平章事,位同宰相,主管軍事。

  寇準第四次進入權力中樞,卻與宋真宗的寵臣林特水火不容。宰相王旦竭力舉薦他,常在皇帝面前為他說好話,他卻「良相未能善待」,常揭王旦的短,給人家使絆子。宋真宗實在看不過去,覺得「寇準年高,屢更事」,脾氣還不如以往,遂在10個月後,再次把寇準貶到河南府(今洛陽),任兩京留守。

  寇準在歷史上首先是作為一代名相存在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寇準在生活上卻有些奢華無度。曾有專家研究寇準的生活情況,發現寇準喜歡喝酒和觀看歌舞表演,因此經常大擺筵席。

  據《宋史·寇準傳》記載,寇準生性豪侈,每次宴請賓客,出手都十分闊綽,從不吝惜錢財。寇準請客通宵達旦地點蠟燭,而蠟燭在宋代是奢侈品,平時用油燈照明,但寇準家從不點油燈,即便是廚房、儲物間也是點蠟燭。

  相傳寇準最喜愛柘枝舞,每次宴會都要安排柘枝舞表演,而且一跳就是一天。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有一天寇準宴客,宴會上表演寇準最喜歡的柘枝舞,舞女身姿矯健,節奏鼓聲多變,在舞興正濃、喝彩聲雷動之時,伴奏的鼓環突然脫落,鼓聲戛然而止,舞蹈隨之停頓,眾皆惋惜不已。

  當寇準示意找人修理時,大家面面相覷,無人能應。這時,一位名叫燕肅的人自告奮勇,「請以環腳為鎖簧納之」。修過之後,鼓環「堅固不脫,眾皆大喜」,舞蹈得以繼續,氣氛重新活躍起來,寇準的面子總算沒有掉到地上。後來燕肅還因此受到寇準青睞,並多次獲得提拔。(記者 餘子愚)

相關焦點

  • 安祿山與胡旋舞(洛陽古代樂舞 17)
    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鍾情於此,他們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原本流行於西域康國,「舞急轉如風」,俗稱「胡旋」,後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胡旋女》,描寫了胡旋女的舞姿。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敦煌古代樂舞》[7]等。誠如先前提及,各著對於研究對象的界定依然不一,《敦煌石窟音樂》偏重敦煌樂舞「樂」的屬性,《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將其作為音樂史研究資料,《敦煌壁畫樂舞研究》《敦煌石窟舞樂藝術》《簫管霓裳——敦煌樂舞》和《敦煌古代樂舞》儘管都兼顧「樂」與「舞」,但在「樂舞」前所冠詞彙也不盡相同——「壁畫」「石窟」「古代」,而且上述著作均將莫高窟壁畫樂舞圖像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對敦煌文獻和其它敦煌石窟中的樂舞信息則提及不多
  • 記者帶您看節會:看獅舞,聽大戲民俗廟會免費逛
    演出安排  ● 4月11日上午  大裡王獅舞《雙獅攀桌》、曹屯排鼓《威風鑼鼓》、大型宮廷樂舞表演《武皇出巡》、古典舞蹈《唐韻》、模特秀《民族風》、竹笛合奏《跑旱船》、快板兒書《洛陽牡丹甲天下》、俄羅斯舞蹈表演、古箏合奏《青花瓷》、力量雜技《力與美》、豫劇反串表演《女老包》、手偶戲《二小打虎》。
  • 宮廷舞男生應該怎麼還禮?
    古代宮廷皇室中宴會娛樂的舞蹈。大多來自民間,也有宮廷專業藝人加工創造的。內容多為帝王歌功頌德或歌舞昇平,形式上比較工整華麗,結構也比較嚴謹,一般皆屬當時藝術水平上乘者。特點古典舞,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
  • 歌舞戲這種樂舞源於上古時期的歌舞祭祀,有著一定的故事情節
    「儺舞」巫舞之一巫舞主要用於國家祭祀,有祭祀山川的兵舞,祭祀社稷的巾舞,祭祀四方的羽舞。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零;國有大災,則帥巫而造巫恆。」而民間宗教主要表現為謝神、驅邪、祈福等宗教儀式,這主要是「儺」和「蠟」。儺和蠟也是歌舞表演,巫舞不一定有裝扮,錐和蠟中卻一定是有裝扮的,這是它們更有戲劇性的地方。儺,或稱鄉儺,它是一般在每年歲首舉行的一種帶有歌舞性質的宗教儀式。
  • 古典舞?現代舞?中國舞?這些你真的分清楚了嗎?
    中國舞是一個大類,下面涵蓋了古典,民族民間幾個小類,古典下面又包含了身韻,昆舞,敦煌舞,漢唐舞等等。民族舞與民間舞是區分開的兩個概念,民族舞特指少數民族風格的舞蹈,像傣族舞,蒙族舞,藏族舞,朝鮮族舞等等都屬於民族舞。而民間舞則是漢族地方舞蹈的統稱,我們現在看到的秧歌,花鼓這些都屬於民間舞的範疇。中國舞是古典舞與民族民間舞的一個統稱,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舞種。
  • 「湖北大鼓話勤廉」:《蚊子專叮有縫的蛋》《擤了鼻涕腦殼空》《枕頭風》
    日前,武漢市紀委監委機關、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共同打造「湖北大鼓話勤廉」曲藝節目,這是繼話劇《王荷波》、楚劇《向警予
  • 2.歷史傳說中的古歌和樂舞《明月聽音會》之語音講述中國音樂史第...
    音樂首先是與人們共同的勞動生活密切結合的,並與巫術、原始舞蹈、詩歌融為-體,如在祭祀、狩獵、畜牧、耕種時,人們邊歌唱邊敲擊樂器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樂舞。最初的歌、舞、樂在勞動過程中逐漸萌發了,但由於內容簡單、形式拙劣,這三者都不足以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在-定程度上存在著互相依賴性。因此,在中國文獻記載中稱之為「樂」的概念與後世的「音樂」概念含義不同,它是指歌、舞、樂三位體的「樂舞」形式。
  • 「春節之源·洛陽過年」全攻略奉上!
    溫泉滑雪旅遊季時間: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活動內容:整合洛陽各大溫泉滑雪資源,策劃惠遊洛陽、暢遊洛陽、嗨遊洛陽三大板塊活動,開展洛陽最美冬遊打卡地評選、溫泉瑜伽挑戰賽等活動。10.洛邑古城春節文化廟會時 間:2021年2月12日至2021年2月28日主要內容:開展河洛大鼓、二鬼摔跤、秦氏絹藝、剪紙等非遺展演,舉行功夫南獅、儀仗巡遊、宮廷樂舞、戲曲表演、評書相聲等民俗文化活動,引進國際馬戲表演項目。
  • 酷狗直播古風專場重磅來襲 二次元知名唱見舞見齊聚
    2月22日,酷狗直播為傳播傳統樂器文化的特別策劃【樂舞雅集】再次來襲,從下午2點到6點,瀟夢臨、辰小弦、柏凝、扛裡個扛、Babystop_山竹、九白烏鴉、南燭、幕青L等8位唱見和舞見打破次元壁,開啟雲陪伴,與大家度過長達4個小時的歡樂時光。前來酷狗直播做客的8位嘉賓中,有不少古風唱見是大家熟悉的朋友,詞曲唱奏全才瀟夢臨就是其中一位。瀟夢臨已入圈近十年,在作曲上極有天賦和靈性。
  • 南越樂器 遠古傳來的粵韻漢風
    今天,人們可以買張票去音樂廳、歌劇院;古代呢?能代表音樂極致水準的,應該就是宮廷樂了。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收藏著一批以銅編鐘、銅勾鑃為代表的漢代樂器。精工細作的它們,散發著粵韻漢風的風華。看著它們,你會想,如果那個時候有錄音技術該多好,那些純正莊嚴的聲音,就可以傳到現代了。
  • 化為彩鳳當空舞,願作遊魚躍水嬉
    琴舞薈一釐愁水濁江明,定畔琴把樂舞開。會風微漾波瀾更,贏得名傳四海好。化為彩鳳當空舞,願作遊魚躍水嬉。
  • 走近洛陽非遺_新聞中心_洛陽網
    中國繩編藝術絢麗多姿、源遠流長。以繩做結,以物慰心,中國繩結蘊寓著各種美好的祝福。近日,西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繩藝...洛陽宮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和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起洛陽宮燈就不得不提王福信老人,開國大典天...2019-11-26 17:19
  • 色藝俱佳,舞如飄雪:唐代詩人筆下的胡姬與胡舞
    02 胡舞唐詩描繪的胡姬舞蹈中,最流行和常見的有三種舞:胡騰、胡旋和柘枝。這三種舞都源於胡人原本聚居的中亞國家和地區,其舞特點強健有力、柔中夾剛,俗稱「健舞曲」。酒闌舞罷絲管絕,木槿花西見殘月。」胡騰表演者服飾和手舞的衣帶極講究,舞步和姿態也屬豪歌急鼓之流,隱露出遠古胡人遊牧生活的節奏。這當然和在嚴寒地帶生活需要快節奏有關,而與農業文明習於安詳、節奏遲緩的唐代歌舞大不一樣。
  • 新作《風起洛陽》來襲,王一博宋軼新造型獲贊,男方帥氣女方驚豔
    好消息是王一博最近又出了一出新劇,那就是古裝劇《風起洛陽》,該劇根據馬伯庸的原著故事改編。敘述主角百裡弘毅(王一博飾演)為了查明父親被毒殺的真相,與疑犯、副帥高秉燭(黃軒飾演)合作,開始調差事件真相,最終發現了一個驚天陰謀,毀滅神神。劇集一經正式發布便引起了眾多關注,不僅因為王一博與黃軒合作,更因為劇集主題極少。
  • 大型詩樂舞《川江花雨》亮相遂寧,高清大圖來襲!
    川江如畫,花雨滿天激越的鼓聲仿佛曆史的足音將兩千多年的塵埃抖落巴蜀文化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生動地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6月4日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四川省歌舞劇院出品,陽光藝術團演出的大型詩樂舞《川江花雨
  • 我省批覆鄭洛新自創區洛陽片區輻射區4個、輻射點19個
    昨日,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日前,我省印發《關於公布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首批輻射區輻射點遴選結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批覆洛陽片區輻射區4個、輻射點19個,加上我市高新區(含吉利科技園)這一自創區核心區,鄭洛新自創區洛陽片區「一核四區多點」空間布局正式確立。
  • 《孝經本義》:孝治天下的呂氏注本(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 )
    白河書齋所藏《孝經本義》 (晁會元先生提供)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在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因曾在洛陽建明德堂,他又被世人稱為明德先生。其父呂孔學是洛陽名儒,事母極孝,人稱「仁孝公」。天資聰穎的呂維祺自幼習理學,27歲考中進士,授山東兗州府推官,又擢升吏部主事,後因得罪大宦官魏忠賢而辭官還鄉。  公元1628年,崇禎皇帝即位,魏忠賢倒臺。在家鄉講學的呂維祺被復官,歷任翰林院提督等職。他勤政愛民,47歲時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卻因「剿寇」不力,再次歸居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