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電視劇《都挺好》蘇明哲的老婆吳非對蘇明哲總是抱怨蘇明哲不理解她帶娃的難處一樣:閨蜜嬋娟大學畢業就去了美國,在那邊定居10年了。這10年時間,足矣讓那個蠢萌少女變身為人妻、人母。從未想過打吊瓶會哭、喜歡看愛情片的「小慫包」有一天會強悍到一人帶3娃,總是默默地承擔起了一切!
閨蜜家庭條件不錯,老公也算一個富二代,但因為婆媳關係,小兩口放棄國內資源去了美國,一切歸零從零開始。從畢業到現在近10年,他們有了自己的車子、房子以及3個寶貝。當年那個糯糯軟軟的小姑娘,已經成了一個能保護自己寶貝的超人媽媽。
我其實特別佩服閨蜜,沒請保姆,沒找家裡老人,老公平時上班,3個孩子自己一人帶著,老大才3歲最小的也就6個月,想想都一地雞毛但閨蜜楞生生將3個孩子帶得妥妥帖帖的。不僅如此,每當我表示出一絲同情時,她都會用身邊朋友的例子來反駁,在國外一個媽媽帶2~3個娃的現象太常見了。
反觀在國內的我和牙牙樂(另一個死黨),雖然只有1娃,平時也有公婆幫忙,但過的仿佛比嬋娟還狼狽。婆媳關係暫且不說,兩代人不同的教育理念就夠讓我們忙亂的了,再加上偶爾調皮搗蛋的熊孩子,酸爽程度簡直不言而喻。
也在思考,為啥生了3個孩子的閨蜜,自己帶娃反而遊刃有餘,而我們這些有老人幫忙的人,反而活的更慌亂呢?觀察了很多身邊的媽媽,發現兵荒馬亂還真不僅只有我兩,為什麼國內帶孩子效率會這麼低?真的僅僅是因為代溝嗎?
同樣都在帶娃,為啥有人會更輕鬆?
和閨蜜比較過國內、國外帶娃的差異,發現國外之所以一個人能帶多娃還真和天時地利人和都有關係。
先說說社會方面:
從生產開始,美國就提倡無痛分娩,將新手媽媽的痛苦降到最低,讓她們更容易以更好的狀態進入新角色。而國內,雖然在大城市無痛分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在小城市很多地方都沒有普及、在北京生孩子的我,找了人才能打到一針無痛,其他地方普及率就更不用說了。不得不承認,生孩子時的疼痛,讓我在月子裡時根本無暇顧及那個剛出生的小小人。
不僅如此,在美國民間還有一個非盈利組織,專門給0—3歲的孩子家長提供指導和幫助。閨蜜說,從她懷孕開始就有志願者每周上門1對1給我科普孕產育兒知識,生完孩子後還會提供一些免費的尿不溼,而且他們隔一段時間就會對新手媽媽做一次「抑鬱測試卷」,盡最大可能將一切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降到最低。這種專業人士的出現,會消除很多新手媽媽的恐懼。
除此以外,國外便捷的親子設施也省去了很多媽媽們的麻煩。商場裡的母嬰室、圖書館的幼兒專區、廁所裡的尿布臺、孩子上學後的校車等等,讓很多年輕父母出行、生活沒有了後顧之憂。
反觀我們國內,哪怕是一線城市的很多大商場都沒有哺乳室,更不用提尿布臺了。記得優米小時候,最怕帶她逛街在外面拉臭臭。也正因此,在她能獨立表達要上廁所之前,真的很少帶她出去。一個尚且如此,何況生2胎、3胎呢?
當然,在美國還有一些扶持政策,比如每個孩子每年可以享受一定額度的退稅,真金白銀地給父母減輕負擔。
除此以外,他們那邊很多都是多子女家庭,大孩子都會帶著小孩子玩,有了哥哥姐姐的陪伴,小小孩會減輕對父母的依賴,父母更容易從繁雜的育兒生活中抽離出來。
再來說說觀念方面
我發現和閨蜜帶娃的最大區別是,帶孩子的理念不同。我很少給孩子吃現成的速食,雖然國內嬰兒市場上也有很多即食食品,但礙於國內食品中各種含量超標,真的不敢給孩子隨便吃。
所以從優米6個月開始吃輔食起,水果泥、蔬菜泥、粥等等都是自己做,有些她吃的蔬菜甚至是奶奶自己在陽臺種的!相比而言,在這方面閨蜜就輕鬆很多,我看過她家的冰箱,裡面滿滿的瓶瓶罐罐,不是土豆泥就是蔬菜泥。
更彪悍的是她如果太忙,給孩子衝奶粉都會用涼水!曾經我甚至一度懷疑她是後媽,但從閨蜜滿不在乎的態度來看,好像她身邊的每個媽媽都是如此,不得不感嘆:美帝虎媽多啊!
除此以外,閨蜜家各種奇奇怪怪的家用電器絕對是我見過最誇張的。掃地機、洗碗機、自動炒菜機這些就不用說了,嬰兒專用洗衣機、奶瓶清洗機、烘乾機、紫外線消毒機、兒童搖搖椅等等,但凡能解放雙手的她家都有。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科技都這麼發達了,機器能做的事幹嘛還要動手?現在想想,這歪理竟然挺有道理的,光帶娃就累得要死,再加上一堆家務真的能把人逼瘋。
不僅如此,國內由於老人帶孩子的居多,老人習慣於沉浸在自己育兒理念中,反而會讓帶孩子變得更為複雜。記得優米小時候,長輩堅持尿不溼不透氣,要使用尿芥子。那段時間家裡陽臺掛滿了尿芥子,每天都有無數的尿芥子要洗,現在想起都有一種被尿芥子支配的恐懼。後來在我和優米爸強烈的堅持下,終於用回了尿不溼,神清氣爽啊!
所以,不管是社會習慣還是育兒觀念都決定了兩國帶娃方法會差距很大。當然,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貶低任何一方的育兒觀念,而是想試著探尋一下有沒有一種可能,能讓國內的我們也能和國外父母那樣,更加瀟灑、更加自如一點呢?
如何才能像國外「虎媽」那樣瀟灑?
總結了閨蜜1人帶3娃的經驗,我發現她最大優點就是會「藉助外力」。在家,各種家務都交給機器來做,出門在外也是一樣。比如,太忙她會用炒菜機,出門為節省體力一定會推嬰兒車。所以她家的炒菜機和嬰兒車,也順帶成了我的心頭好。
炒菜機家裡目前需求還不是太迫切,但那個推車我卻準備隨時「拔草」。上次帶優米去公園,原計劃玩一個小時就出來,便放棄推車,結果熊孩子全程無尾熊一樣黏在身上,回來後老母親的胳膊好幾天都抬不起來。所以,我最近真的很種草她新入手的DearMom A7推車。
這款車子的「座艙不拆卸,單手可轉向」功能太妙了。優米是一個安全感不太足的孩子,出門心情不好時一定要看到媽媽,家裡以前的推車雖然能轉艙,但每次都要拆卸座艙,就很麻煩。而這個轉艙就太簡單,一手抱著孩子,單手就能完成。
不僅如此,大部分能夠轉艙的推車都屬於重量較重的高景觀車系,但這款便攜、能上飛機的輕量級推車,摺疊後比20寸的小行李箱還要小。這個車子最打動我的一點是,它不僅僅是推車,出門在外更可以當寶寶餐椅使用。我們都知道很多餐廳人流較大時,寶寶餐椅就成了搶手貨,而它 給出的答案就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像譚松韻等「治癒系」帶娃,也是很值得學習的
在今年上線的綜藝節目奇妙小森林裡譚松韻「音樂」帶娃、一把小提琴,一首「小森林」治癒系的《稻香》讓孩子開心得不得了。
其實在國內,帶娃從以前一個邊緣、不被重視的問題逐漸的走進了各位媽媽的考慮之中,不管是帶娃的工具也好,還是商城的母嬰室也好,我們的育兒觀念在提升,我們的育兒技巧也越來越好了,這是好事。
最後想說雖然知道有娃後,一地雞毛才是常態,但如果有個契機能把這雞毛撿一撿,說不定還能做個撣子呢?你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