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6日電 臺灣《中華日報》26日發表社論稱,最近這一段時間,臺灣黑心食品問題接連爆發,讓臺灣民眾「食」在不安心。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慎重其事地發表食品安全政策,允諾幫民眾重新找回對食品安全的信心,看來,不過是選舉語言罷了!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這一段時間,臺灣黑心食品問題接連爆發,從知名品牌零嘴、糕餅、甜點,到擺上餐桌的冷凍肉品、海鮮、便當,讓臺灣民眾「食」在不安心。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慎重其事地發表食品安全政策,允諾幫民眾重新找回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但她就任這一年來,食安問題竟是臺灣民眾揮之不去的陰影,蔡英文對百姓的承諾已然跳票。
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指出,「這幾年來,食安事件不斷發生,從毒奶粉的事件到毒澱粉,從塑化劑到黑心油,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吃飯時都吃得心驚肉跳。」同時,她也提出「食安五環」政策,承諾「讓人民坐在餐桌前的時候,可以免於恐懼」。站在小百姓的立場,當然希望吃得安心,因此她的主張獲得不少共鳴。
但蔡英文就任這一年來,不但不能讓民眾「免於恐懼」,反而讓民眾更加提心弔膽。回顧這一年來的食安問題,固然多數還是出自於業者黑心,而臺當局無力防堵黑心業者;但有些食安問題卻是當局自己所造成,這讓民眾更加難以理解,更加難以釋懷。
這一年來,臺灣食安漏洞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國民黨「立委」王惠美日前表示,「食安問題每月一爆」,這句話似乎已點出食安問題的嚴重性。但王惠美的說法還算客氣,根據臺「衛福部」的資料,5月19日之前的14天內,臺灣發生的食安問題高達7起,如此算來是「兩天一爆」,而非「每月一爆」。而黑心業者之所以如此猖獗,某種程度反而與蔡英文的政策有關。
舉例而言,食安五環的第四環是「加重生產者、廠商責任」,但消基會早就質疑,業者自主檢驗的可信度受到社會普遍懷疑,更難期待業者自打嘴巴公布或留存不合格的檢驗結果。然而,相關部門卻並未針對此一環節進行補強,致令黑心業者依舊黑心。其次,食安五環第五環是民眾監督食安,但誠如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蘇正德所說,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黑心食品。
此外,臺灣指標民調公司於去年6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民眾認為食品安全是最應該優先推動改革的兩個項目之一,但至今卻未見臺當局加大投入資源於食品安全,顯然臺當局不但未將食安當作重要施政議題,也漠視了民意的呼喊。
更讓民眾氣憤的是,深受民眾喜愛的臺鐵便當也在4月底被查獲多項缺失,相關部門本應為民表率,但卻登上食安黑名單,民眾對食安更難「免於恐懼」。而這一年來,臺當局相繼提出開放日本核食品、研擬放寬農藥殘留標準,這些更讓民眾難以信任臺當局的食安政策。看來,蔡英文要幫民眾重新找回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只不過是選舉語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