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技能,對於戰鬥力弱的鳥類來說,只有低調才能活得更久。不少鳥類,都是利用「偽裝色」進行自我保護,讓自己融入背景環境,才能躲避天敵的追捕,不至於被天敵捕獲吃掉。
在森林裡有一種大嘴怪鳥,特別擅長偽裝。林鴟【chī】長相奇怪,大嘴巴,大眼睛,身上是斑駁的灰褐色羽毛,與樹幹的顏色十分接近,擁有堪稱完美的偽裝技術。
林鴟棲息在森林裡,畢竟有樹林的地方,才能讓它完美偽裝。在我國廣西深山裡,曾發現過大嘴怪鳥林鴟的身影,還抓到過活體。在國外的分布較為廣泛,中美洲南部和南美洲北部及中部都有林鴟的蹤跡。
林鴟是夜鷹目、林鴟科的一種夜行鳥類。一雙黃色的眼睛又大又圓,仿佛會放光似的,還挺像貓頭鷹。
還有一張大大的嘴巴,一張開嘴咧到了後腦勺,整個腦袋就只見嘴巴,樣子實在不太雅觀。但是,當它閉上眼睛,閉上嘴巴時,仿佛變魔術似的,瞬間變成灰溜溜的一截「樹木」,毫無存在感。
白天,林鴟通常會選擇一處樹幹,長時間站著一動不動,仿佛被「凍僵」了一樣。灰褐色的羽毛,讓它變成了一截「樹木」。
它不僅擅於利用羽毛的顏色來進行偽裝,還會根據環境調節肢體動作,讓偽裝效果更趨近於完美,那技巧絕對是大師級別的,也難怪人們都稱它一聲:偽裝大師。
當它在不粗大的樹幹上,它會趴在樹幹上,讓自己「變身」成樹木的一部分。當它在一截斷掉樹上,它會蹲著,昂著頭,嘴巴朝上,完全就像一截斷掉的樹樁。當它在樹枝分叉處,就會縮著脖子,沉默孤獨的樣子。
林鴟這麼愛裝,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偽裝技術,而是為了活命啊!它在森林裡偽裝成樹木,天敵就難以發現它,也就不會威脅到它的安全了。
不過,你別以為林鴟站著不動就是睡著了,其實它隨時保持著警戒的狀態,眼睛雖然閉上了,但它卻能偷看到四周的動靜。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來,林鴟的上眼瞼有幾個小裂縫,當眼睛閉上時,可以通過眼瞼上的裂縫觀察四周,留意獵食者,掌握最新「情報」。
一旦有天敵入侵,就以「裝死」的方式保護自己,演技逼真。不知道林鴟每天這麼辛苦偽裝,會不會覺得累?
偽裝不僅能躲避天敵,還能起到迷惑獵物的作用。林鴟掌握了厲害的偽裝術,所以自己捕食時也省了不少力氣。
一般會在黃昏或者夜晚捕食,它只要站在樹上一動不動,飛過的昆蟲也會誤以為林鴟就是個樹幹。那麼,林鴟只要站著不動,就常常會有飛蟲自動送到嘴邊。林鴟不用動就能吃得特別香,這讓懶人好羨慕!
林鴟的食譜裡,有多種昆蟲,飛蛾、蝗蟲和白蟻等是林鴟最常吃的食物。當它們捕食時,張開的大嘴就像一張網,天黑夜裡可以捕捉更多的昆蟲,直接吞進肚子。
但林鴟也不是完全依賴偽裝術來捕食,也會飛到林子裡主動捕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填飽肚子。畢竟自動送上門的不定好吃,也不一定能吃飽。
林鴟賴以生存的偽裝技能,在說明一個道理:只要你偽裝得好,不管是天敵還是獵物,都拿你沒辦法。
因為林鴟太會偽裝隱身了,所以人們總是難以見到它的真容,就算撞見也不一定能辨識出來。
但聲音相對廣為人知,它們的英文名字叫「Potoo」,是根據它們叫哀鳴聲「po-TOO」音譯而來。
林鴟的叫聲悽厲,有點像哭聲,在夜晚聽到很嚇人。但也因此激發了人類靈感,創造出一些民間故事。
據康奈爾大學實驗室鳥類分析,林鴟具有響亮清晰的鳴聲,且每個種類各不相同。大林鴟的鳴聲比較低沉,仿佛沙啞的吠聲或隆隆聲。
而普通林鴟的發音更加憂鬱,像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美麗哀號聲,聲音從響亮而尖銳,逐漸變成下降的的哨聲。
鳥類學專家研究林鴟發現,其實它們的叫聲多用於與同類溝通,在求偶時炫耀,或者維護自己的領域。而人們由林鴟的叫聲而創造出來的民間故事,完全源於豐富的想像力。
日常工作就是裝的林鴟,在繁殖後代這件事上也與眾不同。很多鳥類就算平時不築巢,到了繁殖期也要築巢孵蛋,但林鴟一生都不築巢。
林鴟是一夫一妻,求偶成功後,在樹杈處下蛋。一次只下一隻蛋,正好可以放在樹杈上,不會掉下來。
平常林鴟也總是整天不動,所以孵卵這件事對它們來說一點也不枯燥。雄鳥與雌鳥輪流孵蛋,而且為了照顧雌性,雄鳥會主動承擔了大部分孵卵工作,白天是雄鳥孵卵,晚上就雌雄輪流孵。
經過大約1個月的時間,雛鳥終於出生了。剛出生沒多久的林鴟雛鳥,羽毛是白色的,還不具備偽裝能力。
所以,育雛期間,親鳥通常會時刻守護雛鳥。白天偽裝時,親鳥會將雛鳥護在自己的翅膀下,用自己的羽毛包裹著雛鳥,姿態親暱,不讓天敵發現雛鳥。
雛鳥一天天長大,逐漸長出了與成年林鴟一樣灰褐色羽毛,這時就可以不再隱藏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可以自己偽裝成樹木,模仿樹枝的狀態保護自己。
林鴟沒有顏值,性格孤獨,而且很懶,但它偽裝技術不錯,也很專業很敬業,無論颳風下雨,都站著一動不動的,極具忍耐力,真是個孤獨的偽裝者。一「裝」就是一輩子,也挺不容易的。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動物志、北京科普之窗網、Wildscreen、科學之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