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中國特有的自然環境、物產和人們的風俗、習慣等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以下10處景點,可算是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地方。
壩美——世外桃源
在雲南省東部山窩窩的溶巖水洞裡,有一個美麗的壯族村寨——壩美村。壩美村位於文山州廣南縣,村子四面環山、不通公路,進出寨子主要靠村前村後兩個天然的石灰溶巖水洞,村民們要摸著巖壁趟水、撐竹筏、劃獨木舟、坐小船,經過幾公裡長的幽暗水洞才能進出。壩美人以農耕為生,至今保留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形態。他們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壯族古老的傳統文化特徵。在雲南省廣南縣清秀的山色中,沿著清亮的河水穿行,經過藏在喀斯特溶洞中四米多寬的清幽河道,突然見到溶洞之外開闊的村莊,似乎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了人們夢想中的世外桃源。
長發第一村
紅瑤是瑤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因繡工精巧、色澤紅豔的衣裳而被稱為紅瑤,也因古老而美麗的紅衣聞名遐邇。紅瑤女性有世代相傳的蓄髮習俗和護髮秘方。無論年紀多大,她們的頭上都是青絲如雲,很難見到一根白髮。勝縣和平鄉黃洛瑤寨因有六十多名長發紅瑤嫂而成為著名的長髮村,因此獲得「吉尼斯群體長發之最」,被譽為「天下長發第一村」。
竹海人家
蜀南竹海位於四川長寧、江安兩縣毗臨處,面積120平方公裡。7萬餘畝楠竹覆蓋大小28座嶺巒、500多個山丘,綿延起伏,逶迤蒼莽,宛若煙波浩渺的綠色海洋,故名「竹海」。本片將鏡頭對準竹海優美的自然風光,並深入到竹海深處人家,以當地獨特的職業「篾匠」為切入點,展示獨特的竹海風光和由此而來的竹海經濟,以及當地獨特的竹工藝技巧。
小黃村——侗族大歌
小黃是個神奇而富有詩意的侗族村寨,這裡匯集了侗族風情的精華,尤以侗族大歌享譽國內外,素有「歌的故鄉,歌的海洋」之稱,是極負盛名的「侗歌窩」。侗族大歌是當今世界上十分罕見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民間合唱音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與侗寨鼓樓、侗鄉花橋一起被稱為侗族文化「三大寶」。小黃的侗族大歌是侗族音樂乃至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
和順——古鎮僑鄉
騰衝古縣以僑鄉聞名於世。僑鄉,即華僑之鄉。從古到今,大量的騰衝人到海外謀生存、求發展,往往返返,世代傳承,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而和順古鎮就是騰衝僑鄉文化的典型代表。這裡完美地融合了域外風情與中國古代傳統,古色古香的樓臺亭閣,小橋流水,令人留連忘返。僑鄉是魚米之鄉、商貿之鄉,也是文化之鄉。僑鄉文化的深層內涵,還期待著開掘、研討和利用。
西遞——畫中古村
安徽黃山附近的西遞村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村中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近二百幢,這些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中國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稱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岜沙—最後的火槍部落
苗族古文化生態博物館岜沙村,位於貴州月亮山腹地,這裡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植被完好,古樹參天。岜沙人的生活方式與習俗處處顯露著原始的古樸遺風,世世代代男耕女織、稻作為生、狩獵為伴,信奉樹神和太陽神。古代部落民俗文化在這裡留有鮮明的印記,岜沙因而被世人譽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滄源—秘境佤鄉
滄源是中國佤族人口最多的縣,有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這裡的佤族同胞能歌善舞、純樸熱情,每逢喜慶之日,男女老少便身著豔麗服飾,跳起奔放豪情的木鼓舞、甩髮舞,舉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和風味獨特的飲食在海內外均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因此被譽為「中國佤族文化薈萃之地」。
西街—陽朔的地球村
西街是陽朔縣城內的一條古老街區,因其所處的方位而得名。這裡的房屋、街道古樸典雅,頗具明清時期的風格,然而,西街最大的特色不是古風而是無處不在的洋味,這裡既有賣蠟染、刺繡、文房四寶、古玩字畫的文化商店,又有異國情調的酒吧和咖啡館。這裡匯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子,是一條充滿西方色彩的洋人街,是中國最大的外語角和名副其實的地球村。
天龍鎮—時光倒流600年
在今天的貴州安順,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他們身著地道的中國明朝漢人裝束,從語音到生活習俗、娛樂方式仍保留著古代漢人的遺風,與周圍村寨的居民截然不同。據說,這裡的居民都是600多年前明朝派駐屯堡軍戶的後裔,所以人們把他們稱為「屯堡人」,這裡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也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天龍鎮就是安順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