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治病開方,應當「度其淺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輕重,錙銖不可偏」。短短十八字,道盡了從醫須具備的高度嚴謹性。其中,專注於眼睛這一人類視覺認知器官,眼科醫學更是對精確度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可以說,眼科醫生,就是當之無愧的「光明守護者」。
有這樣的一位醫生,從業二十二年完成各類白內障手術近4萬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課題5項,至今已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SCI論文40餘篇,是泰山學者特聘專家,榮獲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山東省優秀醫師等多項榮譽稱號。成績並非偶然,其背後力學篤行的功夫才是一切的正解。他,就是青島眼科醫院副院長,白內障科主任醫師黃鈺森。
今天,便讓我們一同走進黃鈺森,走進這位術精岐黃的眼科名醫。
撰文/王星菡
審校/張洪楊
一份杏林淵源
與眼科結下不解之緣
出生於醫生家庭,自小耳濡目染,對於黃鈺森而言,報考醫學院、穿上白大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選擇。「母親是外科醫生,在我小時候她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給我們做食用動物的解剖講解。」他坦言,起初的志向其實並不在眼科,「從前總覺得,做外科大夫、做大手術才像真正的大夫。」然而,上大學期間,由於父親患有眼病,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內心對職業未來的規劃發生了轉變。
二十二年,從起步,到如今有所成就,黃鈺森在對話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良師」們。小時候,在做醫生的父母身邊,目睹他們為患者付出心血,近距離感受這種情懷。工作後,在導師謝立信院士的言傳身教中,謝院士治學的嚴謹態度、對待工作的熱情也在日復一日地影響他。黃鈺森謙虛地笑稱,那一份執著與純粹,自己「怕是一輩子都學不來」。「做醫生,就是永遠在學習,在向前看,向榜樣看。」
且行且鑽研
突破兒童白內障難題
從業多年,關於醫生的職業標準,黃鈺森心中自有一桿秤,「總的來說,合格的醫生必定要經過三個過程,學習、觀察,最後生成一個系統性的總結,要沉下心,要有一種『處女座』的仔細勁兒。」正所謂知行合一,八千多個日夜裡,他也是這樣自我要求的。「做住院醫生的時候,都是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我負責測量眼壓,機器測量後,我就用手一個一個感受不同眼壓的手感,眼壓20大概是怎麼樣,30、40又是什麼樣子?下一次測量,我就先用手估測,再用機器測,根據二者的差值不斷修正,以此類推……」量變引起質變,久而久之,黃鈺森可以僅憑「手感」就獲悉患者大致的眼壓數值,為無法配合測量眼壓的患者提供臨床治療依據。職業的敏銳度和精確感,從來都是在這樣日月相推的積累中造就的。
直到今天,經歷近四萬臺手術,黃鈺森仍然不斷對手術技術進行改進和創新。一直以來,兒童白內障的治療是業內公認的難點,手術難度大,併發症多,術後屈光變化超出醫生預期等問題始終困擾著醫生。近年來,黃鈺森及其團隊在兒童白內障手術進行多項改進和創新,大大減少併發症,使手術精準可控,主編出版了國內首部《兒童白內障學》,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現代醫學是一門關乎全人類的科學。」用他的話說,醫生需要承擔的不只是治療任務,更應當重視臨床科研,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與行業、世界傳播分享。
不矜不伐
盡顯醫者風範
黃鈺森是謙遜而幽默的。事實上,黃鈺森也有著他的堅持與執著,用心與細膩:年輕實習時,一位患者情況較為嚴重,身邊只有八歲的女兒,他二話不說背起患者在科室之間奔走;曾經有一次,面對一位病危患者,他贈以《荒漠甘泉》,激勵她樹立與病魔作鬥爭的信心。從醫者人性的光芒,正是在這點滴之間流露。
對待成績和讚譽,他是平靜、從容的。當問起這些年來最大的獲得感,黃鈺森展現出了一種可貴的坦誠,「日常工作中最幸福的時刻是當成功的完成兒童白內障手術後看到孩子和父母開心的笑容以及父母表達著「遠處的汽車和地上的螞蟻都能看到。」「另外就是技術創新和相關基礎研究發表論文是也很開心。」有的幸福感是幾分鐘,有的卻可以持續更久。而黃鈺森作為醫生的幸福,回歸到職業的本心,總是與患者有關,總是長久留存:「我們需要患者對醫生有要求,患者有需求,醫療服務、醫學技術也就相應提高了。」
大醫在精,亦在誠。行走在守護光明的路上,黃鈺森以他高度嚴謹的職業精神和謙遜親和的人格魅力,演繹著當代醫者的精心與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