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至剛,體育學博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後,復旦大學體育教學部副教授
最近國內體育界很火的一件事就是運動員的體測,原因是許多著名運動員未能通過基礎體能測試,比如,全國遊泳冠軍賽中國泳壇首個金滿貫選手、倫敦奧運會冠軍葉詩文、世界遊泳錦標賽冠軍傅園慧、國際泳聯遊泳世界盃冠軍王簡嘉禾、全國遊泳冠軍賽暨亞運會選拔賽冠軍餘賀新,世界軍人運動會冠軍於靜瑤均因體能測試未達標,無緣決賽。
全國擊劍冠軍賽孫一文、林聲因體測不達標,未進8強;全國田徑錦標賽上,奧運三級跳季軍董斌、100米全運季軍徐海洋等名將都沒能通過這次的基礎體能關。
一時間風起雲湧,褒貶不一,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基礎體能」成為了網紅名詞,這裡面批評的聲音佔據了絕大多數。今年2月份,國家體育總局為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設定了基礎體能達標標準,不達標者不能參加東京奧運會。
這次爭議最大的就是基礎體能測試。那到底基礎體能是什麼呢?其實基礎體能就像樓房的地基一樣,越高的樓,地基越紮實。
對於基礎體能來說,它是人體整體健康的一部分,主要還是與健康密切相關,它意味著一個人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能力進行身體活動而不容易疲勞。目前國際上已經達成共識的主要包括五項:
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韌性。基礎體能不具有明顯技術特點,而且能夠廣泛運用於各種體育項目,它具有廣泛的普適性,是一種基本的運動能力,其基礎性不言而喻,重點在健康以及為專項體能打好基礎。因此,一名運動員首先要具備這種健康的體能,這種體能才是運動的真正基礎。
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是生理健康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持續的體育活動中,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向骨骼肌供應氧氣的能力,比如長時間的跑步、遊泳、騎車、快走、划船等。主要是通過最大攝氧量(VO2 Max)來評價,最大攝氧量是人體線粒體運用氧氣的能力,人體在劇烈運動過程中每分鐘可以利用的最大氧氣量,也是衡量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標。
有氧能力也是人體生命特徵之一(2016,AHA),測量主要通過實驗室最大攝氧量的設備。另外,庫伯12分鐘跑測試法的信效度很高,而且簡便易行,因此,被全世界廣泛使用。
肌肉力量(Muscular Strength): 指的是肌肉收縮一次最大能產生的力量(1RM),有時也稱為最大力量。競技體育中也常用臥推、深蹲、硬拉等進行測量。日常生活中,比如是否能一次舉起一個很重的箱子。
肌肉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是指一塊肌肉或肌肉群在長時間內對抗阻力持續收縮產生力量的能力。比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引體向上最多次數,平板支撐、腹背控制的最多時間等。
柔韌性(Flexibility):靈活性是指一個關節或一組關節的活動範圍,或通過一個完整的活動範圍有效地移動關節的能力。直接測量採用專門的儀器,比如使用角度計進行測量,通常採用坐位體前屈、縱劈叉、橫劈叉等進行間接的測量。
身體成分(Body Composition)一般是指身體中脂肪和非脂肪的比例。一個健康的身體組成包括較低百分比的身體脂肪和較高百分比的非脂肪質量,包括肌肉、骨骼和器官。一般正常健康男性體脂應該保持在15%,女性在27%。運動員根據不同的項目,體脂相對較低,而瘦體重含量增加。
對於身體成分的測量,其實人體成分分析的金標準是屍體分析。因此,目前的技術還不能被認為是最高的準確度標準,當然這樣測試並不現實。目前只有多組分模型被認為是足夠準確的,可以作為分子方法測量身體成分的參考或標準方法,其他方法還需要進行評估(Wells JC,2006)。
實驗室採用水下稱重法測量人體脂肪百分含量,較為準確,但是很不方便。目前來講,雙能X 射線吸收法(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 ,DXA),可以較為準確的進行身體脂肪百分比的測量,四肢的準確度高於軀幹,另外也會收到體型的一定影響。
另外,生物電阻測量法,進行多次的估算,也會導致最終數據準確性的降低。
儘管水下稱重法和雙能X射線吸收法也通常被認為是黃金標準,但皮脂厚度測量卻是體能訓練中最方便的方法,其信效度達到了(r=0.99)(McArdle, WD et al. 2015)
而這次總局制定的身體成分使用了BMI(Body Mass Index=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用BMI來評估運動員的身體成分,是最為不準確和不靠譜的。因為它是一個相對體重指數,主要作為全球性的營養狀況指數,通過大樣本來進行調查,用它來結合心理標準對超重/肥胖、飲食失調進行分類,但它與身體成分本身的關係卻是有很大的爭議。(Wells JC,2006)
特別是針對肌肉含量多的運動員,其BMI的值往往偏高,並不適合常規的BMI評價標準。儘管BMI與脂肪的百分比相關,但BMI不能區分脂肪和瘦體重(也就是肌肉重量)。比如,按照BMI來衡量,目前NBA球員的超重或肥胖(BMI>25)達到了38%,比上個世紀明顯增加。而這次的評價標準是男子運動員大於22,女子運動員大於24則為0分。按照這個標準,NBA38%的球員都是0分。
很明顯,這次國家體育總局設置的基礎體能七項一級指標,不僅包括了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韌性,其中裡面還增加了爆發力(縱跳)和速度(30米)兩項的測試,擴大了對基礎體能測試的範圍,而爆發力和速度的測試應該算在專項體能中,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稱為基礎體能測試,因此本次的基礎體能測試也只能稱為體能測試。
擴大了基礎體能的範圍,增加了個別專項體能評價內容,會在不同項目以及同一項目中帶來更加明顯的偏差。從測評角度來看,BMI作為身體成分的指標,並不適合運動員的測評,無法準確的估計運動員的身體成分,應該更換為體脂比。對於心肺耐力的測定,12分鐘跑比3000米更為適合。另外,不同的運動環境也會造成很大的差異,水中的項目和陸地項目差異很大,就像魚離開水,在陸地上進行活動一樣。12分鐘跑和12分鐘遊泳對最大攝氧量的相關性並不高(r=0.38)(Conely,1990),因此,反應出的心肺耐力差異很大。
因此,如果一定要用基礎體能來評價,還是應該以基礎的五項為主:
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韌性來評價,會更加具有普適性,這也是對運動員健康的一種關愛。
(部分圖片源自百度圖庫)
作者簡介楊至剛體育學博士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體能與健康促進博士後
祁連學者
復旦大學體育教學部副教授
河西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執行編委、審稿專家
《Kines Digest》副主編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JSS)》客座主編
《中國體育研究》編委
備戰2020東京奧運會體能專家組成員
中國壘球協會體能專家
美國MLB青少年教練員
美國運動醫學(ACSM)學會會員
美國體育教育與健康協會會員(Shape America)
美國庫伯有氧中心(中國)體能與健康專家
中國康復醫學會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委員會青年工作組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