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生活中,我們永遠都要牢記的一點是——即便有幸遇到了那個彼此深愛又契合的人,如何相處、如何經營仍舊需要智慧。
故事的一開始總是浪漫甜蜜、難捨難分,但心理學和事實都告訴我們:愛情中浪漫濃烈的部分終會隨著時間而流逝,這也正是所謂「七年之癢」出現的原因。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辦法延長愛情的保質期,「距離產生美」,把握好兩人之間距離的分寸感,能更好地保留住愛情中的神秘感和浪漫感,從而為愛情保鮮。
尤其是對於女人而言,總喜歡毫無保留的去愛一個人,殊不知學會不主動聯繫男人,才是一種聰明的相處方式。
欲擒故縱——別讓自己的愛變廉價
正如《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句話,「世間的很多事物,追求時候的興致總要比享用時候的興致濃烈」。
在愛情中太主動的女人,往往很難獲得男人的偏愛和珍重。
經濟學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相對於價格低廉的商品,消費者心理上更認可標價更高的商品,寧願選擇高價商品。
這是因為人們普遍有一種潛意識,覺得「一分價錢一分貨」,昂貴的商品自然具有更高的價值。這被稱作「凡勃侖效應」。
這一效應同樣可以用來解釋愛情中的「上趕著的付出總不被愛惜」、「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飄》中的一句話「當你為什麼東西付出過勞動時,你就會愛上它的」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人們只對那些親自花大氣力、付出高代價得來的東西上心。
所以,在愛情中,女人最好不要總是顯得太過主動,這樣容易給男人釋放一種「自己很廉價」的信號,而使男人對你的興趣會驟減。
好的相處方式是,略帶「心機」的「欲擒故縱」,就像歌詞裡寫到的那樣,「不是每一次的約會,你約我就出現;不是每一通的電話,你打了我都會接」。
這種漫不經心的不在乎會激發男人的徵服欲和佔有欲,而不會過快地將愛情推向「枯萎」。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學會間歇性冷淡
當你明白人性是怎樣的時候,也就能更好地看待愛情、經營愛情了。那愛情裡的人們究竟暴露出怎樣的人性呢?
陳奕迅在歌裡唱道,「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人們天生著迷於未曾得到和難於到手的東西。
還記得巴甫洛夫的狗的實驗嗎?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非常經典的驗證經典性條件作用的實驗。
狗在看到吃的時候會本能地分泌唾液,當實驗人員將鈴聲和食物多次結伴出現的時候,狗就習得了聽到鈴聲也分泌唾液的反應。
而實驗人員減少鈴聲響後、對食物的提供之後,狗習得的這一反應也逐漸消退。
而當實驗人員間歇性地將鈴聲和食物一起呈現的時候,狗聽見鈴聲分泌唾液的反應消退速度明顯減緩、甚至不會消退。
在愛情裡亦是如此,間歇性的親密或者說間歇性的冷淡,能更好地保持兩人之間的親密感和神秘感;相反,若女人總是主動頻繁地聯繫男人,男人很快就會失去對她的興趣。
親密又疏遠——最好的相處方式
那麼,對女人來說,在愛情裡和男人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什麼呢?就如在文章開頭提到的學會不主動聯繫男人。
這裡的不主動不是說讓你一直都是處於被動的狀態,而是我們要學會這樣的方法和策略。
或者說,平淡疏遠、隨性親密的愛情才真正永恆而雋永。絢爛歸於平淡,質樸歸於純真。
好的愛情從來不是一直轟轟烈烈、濃稠黏密的,能夠復歸於平淡與純真的才是真正能夠長久的愛情。
我想起劉若英和她丈夫的相處模式,她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寫道,兩人閒時會一起研究料理,一起享受美食,會一起出門逛街欣賞美景;同時各自也會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然後一起回家之後,再各自回到自己的書房或臥室。
正如舒婷在《致橡樹》一詩中寫到的,如果我愛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偎,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好的愛情不是一方為另一方犧牲自我,而是兩個人「共生」。所謂的「共生」不是一種單純的依附關係,而是在各自保持人格獨立的基礎之上、深切相愛,可以一起虛度時光,亦可以各自安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互不打擾。